游 记简友广场想法

散文丨怡然游怡园

2024-05-21  本文已影响0人  云起龙飞

在苏州这座园林城市中,怡园其实很小。但小有小的精致,小有小的特点,有其独特之美。

初夏,万物并秀,草木葳蕤。走进怡园,园内清幽,隔绝了城市的喧嚣。

从乐桥地铁站出来,跨进很不起眼的园门,迎面一道粉墙影壁,墙下数块奇石,植两株黄杨松树,寥寥几笔,便构成了一幅天然图画。而这大片的留白,又恰恰是中国画的特点。白墙上石刻的“怡园”两字,似一方印章,简洁中却颇有妙趣。

游览江南园林,不能走马观花。园林细节之处彰显江南文人之家的雅致和诗情画意,需要慢游细品,才能领悟其中的美。

从影璧前转入园中,迎面半亭,名为玉延亭,南侧倚围墙,四角攒尖,若飞举之势,轻盈活泼,诗韵十足。取“万竿戛玉,一笠延秋,洒然清风”诗意而名。亭子两边是竿竿修竹,亭内坚式匾额由清代名士汤纪尚所题。亭边,一株百年石榴树橙红色的花点缀在绿叶间,给庭院增添了生机。

庭院的西侧,一幢粉墙黛瓦的江南典型建筑,几株翠竹,古朴淡雅,勾勒出一幅江南民居风情。

旁边,则是通向怡园东园的“四时潇洒亭”,取自王安石诗句:“松竹四时潇洒心”。形容翠竹四季不凋,竹影婆娑潇洒。此亭实际上是一个月亮门的过道,亭背面砖刻“隔尘”两字,意谓此处通向超尘脱俗境界,表示园主隐逸脱俗情趣,反映出乐逸山林的思想。

怡园是苏州古典园林的后起之秀,建于清代晚期,浙江宁绍台道顾文彬在明代尚书吴宽旧宅遗址上,精雕细琢,营造九年而成。至于怡园园名的来历,在园主顾文彬给其子顾承的信中有所涉及:“园名,我已取定‘怡园’二字,在我则可自怡,在汝则为怡亲。”

怡园总面积约八亩余,相当于拙政园的八分之一,留园的七分之一。由于其布局巧妙,建筑安排妥贴,庭院处理精练,故园虽小但景却很丰富。

在苏州各大著名的园林中,怡园建造得最晚的一座。正因为造得晚,广泛吸收了苏州各名园之长,复廊仿沧浪亭,水池效网师园,假山学环秀山庄,洞壑摹狮子林,旱船拟拙政园。虽然多是模仿参照,但有所创新,吸收精华,形成新的特色。

怡园东西狭长,布局以复廊为界,分东西两部,东部以建筑为主;西部水池居中,假山环绕。各大园林的景观,好像在这里聚会,假山、石舫、复廊和亭子,无不透露着苏式园林的典雅。

沿曲廊向西行,白石精舍为长方形的建筑,室内的窗与船有相似之处,又因为室内桌、几、大理石屏都是用白石人工雕削而成,所以被称作石舫。室内有郑板桥的名联“室雅何须大,花香不在多”。充满了书香与文人意趣。

白石精舍再往西为锁绿轩,这座敞轩,只有东面是壁,壁上是八角形的洞门。“锁绿”来自杜甫“江头宫殿锁千门,细柳新浦为谁绿”诗句。

一道曲折迂回的复廊相隔,将怡园分东、西两园,形成两种迥然不同的境界。复廊墙壁上饰有花窗,图案各不相同,式样精巧美观。从花窗看东西两面园景,幽深曲折,泉流石注,山水一色相互资借。

锁绿轩北面是弯曲而充满动感的云墙,穿过云墙上“迎风”门额的圆洞门,便行至西部的池山区域。

怡园西部以东西向的荷花池为中心,池南有江南风格的鸳鸯厅,池北岸湖石假山石,正好形成一组对景。东西各有长廊,五个式样不同的亭子恰到好处的点缀其间。移步换景,眼前总是一幅典雅的图画。

略过假山下的金粟亭,沿山上的石砌小径徐步上山,假山上有桥有亭。弯弯曲曲的山径左盘右旋,三上三下的布局,进入假山洞壑就像走入了迷宫一样。有时近在咫尺,却要上下盘旋才行。最有趣的是洞中的石桌石凳,可供闲坐纳凉。

假山上,小沧浪亭坐落在山顶的一块平地上。六角攒顶,北面设壁,壁上是六角形的漏窗。站在亭中,可看全园景色。

亭子旁边的屏风三叠,是三块太湖石屏立成屏风状,造型奇特,居左一块石头上刻有四个篆字“屏风三叠”,为怡园镇园之宝。园主顾文彬有诗云:“屏风三叠翠,纤月挂藤萝。”怡然自得之心态,孤傲自乐之情调,慨然明了。

几番在山径上盘旋,终于到了六角攒顶的螺髻亭,为全园最高处,在这里可饱览全园景色。宋代苏轼有诗“乱峰螺髻出,绝涧阵云崩”,螺髻亭的名字就是这样来的。螺髻亭凌空欲飞,亭外池岸曲折,亭子越发娇小,山势越发豪壮。

下到假山池岸边,佇足白皮松边,观赏石峰,聆听松风,有身处尘世外之遐想。

园子西尽头,曲岸绵延形成河湾,人称“抱绿湾”。三面临水的画舫斋船首平台伸入水中,宛如一叶轻舟,轻盈舒展,为园中最幽处。

平台上设有黄石栏杆和石几,显得古朴敦厚。斋前水面较小,有一小石桥与池岸相连。斋旁有一株造型很美的青枫,翠绿的叶片静谧清雅。

沿着曲廊往南行,四角攒顶的方亭建在池边,正对着池边假山,名为面壁亭。壁间嵌一明镜,使假山和螺髻亭映在镜内,化实为虚。

过面璧亭,偏于一隅的小院,格外清静,虽然被梧桐深深掩映,北墙的窗户却很明亮,这里是园主人读书治学的地方。馆名碧梧栖凤馆得自唐代白居易“楼凤安于梧,潜鱼东于藻”诗意。

藕香榭为园中主厅,也称荷花厅,临池而筑,鸳鸯厅式的建筑风格。藕香榭南北以一道屏风相隔,北称藕香榭,南称锄月轩。藕香榭厅名来源于唐杜甫诗“棘树寒云色,茵陈春藕香。”

藕香榭是园中观景的佳处。榭前有一平台,一株倚池而栖的枇杷树,枝丫上挂满了金黄色的枇杷。平台前面就是荷花池,在平台上不仅夏季清风中荷香四溢,而且一年四季都有好景可赏。

向北眺望望,山石掩映,荷塘清碧,池对岸的假山兼具环秀山庄和狮子林两者特征,小沧浪亭和螺髻亭矗立在假山顶上,仿佛置于一幅清雅淡墨的山水画中。

池中有曲桥,桥北为金粟亭,桥南是藕香榭的南侧,沟通荷花池的南北。曲桥不仅增加了水池的层次感,更将水面分隔成两池,使整个园林显得更加丰富多彩。当在曲桥上行走时,仿佛置身于一幅生动的画卷之中。随着脚步的移动,可以欣赏到不同的景色。

宋刘翰《种梅》诗日:“惆怅后庭风味薄,自锄明月种梅花。”元萨都剌也有“今日归来如昨梦,自锄明月种梅花”句。鸳鸯厅面南因植梅花百株,故名锄月轩,又名梅花厅。轩中“梅花厅事”匾额扁下刻有曲园主人俞樾撰写的怡园记。

从锄月轩往东,一条弯曲的石子路,两边起伏的土坡上,成片的梅树林。现在是初夏,梅树绿叶成荫。如果来年春天,当是赏梅佳处。通过南雪亭后墙上的空窗向外看,任何角度都是一幅美丽的梅景图。

过南雪亭,穿过复廊南侧的“先春”洞门,回到怡园的东部。东南一角遍植松柏、冬青、方竹、山茶,皆经冬不凋,凌寒独茂。此轩面南叫岁寒草庐,取《论语》“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调也”句名。

北面庭院多奇石,院子里种着松柏、山茶、翠竹,搭配着石笋。因为宋米芾爱石成癖,见怪石即拜,故称为“米颠拜石”,此轩北面庭院多奇石,故名“拜石轩”。

往北是坡仙琴馆,这是怡园东部的重要建筑。厅中悬苏东坡像,此室原藏园主所得东坡“玉洞流泉”古琴,可惜现在已经没有了。

同一室西边是石听琴室,上悬园主顾文彬得乾隆时书法家翁方纲手书的“石听琴室”旧额。石听琴室是园主顾文彬之子顾承练琴的地方,室内放置着一把古琴,著名的“怡园琴会”就是在此诞生。

易被人们忽视的是,西北窗外有两座太湖石峰,似乎像两个人伫立在窗外,正在侧耳聆听室内的优美琴声,沉醉在音乐的旋律之中。“石听琴室”的名字由此而来,当年电视剧《西游记》时曾在此取景。

踏出园门,一下子又回到了城市的喧闹,园外商厦林立,车水马龙,行人如织,园外的繁华和园内的幽静形成鲜明的对比。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