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文学:《失乐园》与清教徒思想打卡√
《失乐园》是17世纪英国诗人约翰•弥尔顿的一首长诗。他不仅是一位政论家和民族斗士,也是一位清教徒文学的代表,他一生都在为清教徒革命即当时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奔走奋斗。他的代表作《失乐园》同《荷马史诗》《神曲》并称为西方三大诗歌。
弥尔顿在《失乐园》中采用宗教讽谕的形式来表达自己的思想观点,宣扬清教徒革命思想。
17世纪英国文学以体现清教徒思想的作品最为出色。清教徒文学是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产物,英国的资产阶级革命在宗教的外衣下进行,斗争主要在保王的国教与革命的宗教之间展开。英国在上世纪的宗教改革是由国王自上而下推行,很不彻底。17世纪新兴资产阶级主张纯洁教会,清除国教中天主教的影响,因而称之为清教徒。
弥尔顿的清教徒革命思想与创作。弥尔顿出生于一个清教徒家庭,自幼深受宗教传统的影响。1639年,弥尔顿回国参加国王和反国教的资产阶级革命运动,1649年,共和国成立后,他担任新政府的秘书,撰写文章捍卫共和国,参加宗教和政治论战,公开表达他的清教徒革命思想,主张取消国教中的制度,并在政治上抨击王党。1660年,革命失败了,王朝复辟,革命者遭到复辟王朝的疯狂镇压,弥尔顿也未能幸免。
这时的弥尔顿,双目失明,体弱多病,政治失望。然而,他仍然用笔继续斗争,完成了三部杰作:《失乐园》《复乐园》《力士参孙》。
《失乐园》中的清教徒革命思想。该诗剧的故事取自《创世纪》和《启示录》,诗人采用古典史诗从故事中心开始,采用倒叙手法,有两条线索。一条是撒旦反叛上帝被逐出天堂打入地狱,另一条是亚当和夏娃违反禁令被逐出乐园。弥尔顿通过史诗中的人物形象表达了他本人的清教徒革命思想。
他的革命思想主要体现在撒旦的人物塑造上。在《失乐园》中,他一反传统,塑造了一个英雄品质和魔鬼品质兼而有之的叛逆者形象撒旦。
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失败后,弥尔顿只能借助文学写作圆其心志。在撒旦形象塑造方面,他投入了很多自己的所思所想,通过自己的创作的撒旦精神坚贞了自己对命运的抗争。在他笔下,撒旦形象英俊高大,足智多谋,不畏强权,不甘失败。在撒旦身上,作者倾注了自己革命的饱满激情。
第一部,撒旦因其反抗天使军被打入地狱烈火,撒旦向他的同伙发出号召,坚定的意志,热切的复仇心,不灭的真理以及永不屈服的勇气,还有什么比这更难战胜呢?我这份光荣决不能被夺走,不管是暴怒还是威力,经过这一次惨烈的战争才使政权得以动摇,我还要卑躬屈膝向他乞求爱怜,拜倒在它的权力之下,那才是真正的卑鄙可耻……
撒旦的号召慷慨激昂,气势磅礴,充分展示了一个受迫害者不屈不饶的豪迈气概。撒旦在地狱里建造了一个万魔宫,另立王国,公然抗议上帝的天国。他说:“与其在天堂里做奴隶,倒不如在地狱里称王。”这表现了撒旦对神,对权威,对统治者的蔑视,傲慢与不屈不饶的斗争精神。不过,诗人也写道:撒旦的堕落是由于野心和骄傲,诗人通过撒旦及天使军的遭遇,暗示了英国资产阶级的惨败是因道德堕落和骄奢淫逸所致。
弥尔顿在思想上批判撒旦的骄傲和野心,感情上却同情他们的遭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