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精进·自律2018,我的计划!读书

提高语言敏感度,读出大师好文笔

2018-05-08  本文已影响775人  安之腾
《大师们的写作课》

1.

要说一个事物单纯的“好”与“不好”,可能比较容易,但要我们详细说出“好”和“不好”具体的理由,就比较难。尤其是对于文学作品的评说,真是各有各的欣赏角度。再烂的作品,要是想挑出一点好来,也不是全然不可。

我之前给一些实用性的书籍写书评,很是为此苦恼了一阵子。这些书,有教人如何沟通的,有教人如何读书的,有教人如何管理时间的,也有教人如何谈恋爱的。要说读这些书完全没有收获呢?也不是!但这些书往往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它们特别喜欢讲道理,且容易把简单的事情理论化、复杂化。

这就比较讨厌了。我们大都不喜欢别人站在一个高高的角度,对我们的生活指手画脚。哪怕这书中有些内容是极为实用的,但如果我们内驱力不足,再多的建议也还是多余的。于是,很多人在追求实用目的的同时,也希望用更少的时间来达成想要的目标。

所以,为了解决这一部分人读书难的问题,近年来听书、讲书、浓缩书便广为流传,一方面可以让部分人通过更少的时间来吸取一本书的干货,一方面也能让真正对此方面感兴趣的作者对该内容有一个提前的了解。

可是,很多时候,我们这种书读得越多,就越容易迷茫。一本励志书打过的鸡血,只能让我们维持一小段时间的亢奋,想要拥有持续改变的力量,我们需要不时地补充这方面的能量。尽管书和书之间,所讲的道理都大同小异,但不管怎样,这样的读书,总算是消解了一部分人的知识焦虑。

在这样的读书风气下,真正能够耐心地阅读一本人文书籍,并懂得在阅读的过程中去品味言语美好的读者却越来越少。

在知识狂潮的日渐冲刷下,似乎我们唯一不变的法则,就是要:快!快!更快!

但真的如此吗?这真的是我们想要的吗?

扪心自问,这样的时间持续的越久,我的心越不得安宁。

直到我最近读了舒明月的《大师们的写作课》这本书,我才恍然大悟,并突然意识到了一直以来的问题所在。

2.

舒明月的语言敏感度很高,她在《大师们的写作课》中提到的名家的作品,大多数我也读过。作为一名中文系的本科生,相较于普通读者,我理应有更深刻的见解和文学鉴赏水平,但在研习《大师们的写作课》的过程中,我深感惭愧。

原来,我一直在用一种语文教科书的方式来解读文本,却从未想到,还有一个文本的解读方式更为真诚,那就是——靠近内心。

舒明月,她有一双火眼金睛,在品论作品的同时,还能特别准确地说明自己的理由,且这种理由让人信服。并且,她能够把不同作家的同一个方面的写作放在一起来讲,可见其文学视野的宽度和深度,真是让人叹服。

抛去功利阅读的浮华,在阅读《大师们的写作课》这本书的同时,我仿佛进行了一次环球的旅行,看着各色的景物,我一边感叹,一边震撼。原来,这些年来,我已经日渐失去了对语言的敏感。看到一朵花,我们还能联想到几首诗?看到一首诗,我们还是否愿意反复吟咏,以至背诵呢?

放下浮躁的心,徜徉在优美的文字海洋,我感受到灵魂的清爽、通透。

3.

除了对文学语言敏感度的深切体会,在阅读舒明月《大师们的写作课》时, 我颇有感触的还有以下两点,那就是:要想提高语言的敏感度,有两者是坚决不能丢弃的。一个是对古代文学作品的学习,一个是对外语的学习。

“好文笔是读出来的”,这是舒明月《大师们的写作课》这本书的副标题,同时也是作者整本书的核心观点。

我们可以暂时没有舒明月的阅读广度,但在阅读文本的选择上,却一点也不能忽视。

作家也各有格局。对于现当代文学,舒明月更倾向于阅读鲁迅、张爱玲、沈从文、汪曾祺、阿城以及一些台湾作家的作品,而对冯唐、安妮宝贝和著名的诺贝尔奖得主莫言,则要去其糟粕,有所选择。

这一点上,我是赞同的。舒明月在指出作家特点的时候,会结合着生动的案例,让我很佩服。因为,那些作品我也读过,却从未有过如此细腻的体会。恐怕我再读一次中文系,也很难有这样的了悟。

她说冯唐本是很有才华,但却毁在了没有节制上。我在读冯唐作品的时候,也有着同样的感受。但我却不敢质疑,因为我怀疑的总是自己。在心里,我总是这样想:“这些作家的作品,都是极好的。我要是觉得不好,那一定是我自己的问题。”

而尽管如此,很多感受还是无法就此消解。但我也从未对此进行过更深入的思考。

再比如,我上大学的时候,也读莫言、贾平凹的作品。我也不是很喜欢,但我却说不清楚为什么。直到莫言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我也还是不能提起阅读其作品的兴趣,直到舒明月一语道破天机:

“我读莫言等人作品时深觉诡异的是不仅看不到当代的人性,甚至永恒的人性、普遍的人性都看不到,完全妖魔鬼怪的感觉。”

正是这样的感觉!我怎么会无法形容呢?现在追其原因,大概还是因为自己太急于求成,没法静心来细细品味,终究无法领略其中的真谛。

“好文笔是读出来的”,好文笔也是细细品味而得来的。那么,为什么舒明月主张,要想拥有好文笔,一定要读古代文学和学习外语呢?

这是因为,一个在古代文学方面更有造诣的读者和写作者,他会更能品味语言的美好。古代由于书写的不便利,造就了简洁的语言风格。同时,古代文学不仅简介,也更押韵,更朗朗上口。

正如舒明月所言:

“要是具备了一定的古代文学涵养,写作时就可以在凝练的古语与洋洋洒洒的今文之间作灵活的切换,从而自由调节句子长短,掌握节奏。”

现代作家在这一点就比当代作家更优秀。鲁迅等人,都是熟读古文长大的一群人,他们在使用现代语言的时候,也更得心应手。而当代的我们,由于在教育上与古代文化的断裂,在表述观点和描摹的时候,就特别容易出现笔力不济的情况。

同样,现代作家也大都翻译国外的作品,熟悉至少一门外语。在多种语言的使用时,风格也会不自觉地相互影响。现代的鲁迅,当代的严歌苓,都是备受外国语言影响的作家。

我也喜欢严歌苓,深感她小说的语言魅力之无穷。可我终究没有看出其中的原因,还是被舒明月一语道破:

“中国现代作家之所以比当代作家厉害出一大截,不仅因为他们对文言的掌握,也因为他们对西文的借鉴。”

当代有严歌苓,也是让我们备受鼓舞的事情。

4.

总之,要想提高文笔,我们就要阅读一些好的作品,去提高语言的敏感度。这其中,我们不仅要阅读好的现当代文学的作品,同时也要大量地阅读古代文学和外国作品。这里面的外国作品,指的是阅读外国作品的原文。两者都是耗时又费力的读法,然而,效果也是显著的。

尽管,阅读实用性书籍,可能会更有实际价值,但要想追求内心的宁静,对文学作品的品鉴还是不可缺少的。正如舒明月在书中所言:

“文学之永恒价值,就在于不厌其烦地传达最细微的人类经验,令阅读者生发出共鸣,且觉知到差异。而求同存异,正是造就和谐世界的关键。”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