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书散文随笔杂家杂谭青春

赶场儿~

2018-08-30  本文已影响492人  抽屉里的爱情

(一)

赶场,又叫赶集。

中国民间风俗,流行全国各地。

福建、广东、浙江等沿海人多半叫“赶虚”,南方很多省份叫“赶场”,北方叫“赶集”,云南叫“赶街”,岭南一带叫“赶务”。

——叫法各不相同。

——但说白了,就是是上市集买东西。

市集,旧时为方便人们进行商品交易,以约定俗成的时间确定集日。农村多以自然村落为址,而城镇集市则以繁华街道而设。集市多属综合性的物资交易,如农业生产用具、日常生活资料和用品,也有五金器材、布匹纺织品等等。

市集可追溯到原始社会后期的“物物交换”。虽然那时并无“市”可集,只不过是乡村的十字路口摆摆地摊而已。

市集的历史,也颇为有趣。

集市大约起源于殷、周时期。《易·系辞》曰:“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但在唐以前,除了少数出产单一产品的地区或乡村外(如唐玄宗时在北部边界设马市),一般是没有销售单一商品的专门集市的。

到了唐代,集市设有市令官,主要管理市场交易,并规定午时击鼓三百下,商人始能入市。日落前三刻击钲三百而散市。

集市的形式很多,名称也不一样。据《五杂俎》记载:“岭南之市谓之虚,言满时少,虚时多也。西蜀谓之亥。亥者,痎也。痎者,疟也,言间一作也。山东人谓之集。”所以旧时有“趁虚”、“赶市”等种种说法。还有各地流行的庙市(也叫庙会)、香市等。庙市一般是一年一度,为期约三五天。香市一般在春季汛期进行,也是一种大规模的集市贸易。

宋代还出现了“夜市”和“早市”。夜市一般至晚三更而止。早市一般始于五更。

商品生产有了更大发展,集市形式也日渐多样,专门集市的出现,便是这种多样之一。

(二)

我小时候,就很喜欢赶场。

总感觉这里就是个“花花世界”,什么都有:吃的,玩的,用的,琳琅满目,应接不暇,应有尽有。

记得小时候,每逢赶场的时候,我总跟在我老爸身后,要个冰激凌,要个凉面饼子吃。

小孩子嘛,最想满足的就是口腹之欲。

骑在老爸脖子上,看“碗里河山”。嘴里吃着,手里拿着,老爸手上还提着。o>_<o

……

但现在我长大了呀!

今天和老爸去场儿上一个诊所开点降压药,顺便输个液体。看老爸和这个店铺老板说几句,和那个理发店老板娘开几句玩笑,又和一个好似多年没见的老朋友叙叙旧,他真的很开心。

这次生病,他的背又佝偻了一分,白发又多了一份。

我骑着老爸的那辆不知多少年的摩托车,载他到场上。

“哟,老廖!是你老二啊?都这么大了?”一个菜贩边给一个顾客称菜边说道,“我记得他当年才跟我膝盖差不多高呢。 ”

菜摊

“哼哼哼!那是多少年啦?我儿子比我还高了现在。”老爸拍着我的肩膀,极为自豪的说道。

“诶?老廖,你肩膀怎么啦?”

“昨年不小心把锁骨弄断了,这不,前两天刚拆了钢板。”

旁边一个肉贩说道:“诶,老廖,来来来,称点筒子骨补一补。”

肉摊

“多少钱一斤啊?”

“三块!不讲价的啊。”他呵呵笑道。

我记得他,老爸在他这里买肉买骨头,价钱总能被我爸讲下去,不过都是一两块钱的小事,他也很豪爽的不计较。

听到这里,我想起了很多事。

果不其然,老爸接着说道:“等会儿,等会儿。”

老爸经常这样说,问了价钱之后,又到另外两家去问一问价钱,货比三家,谁便宜买谁的。

记得有一次,他买了别家的肉,路过这个肉贩子摊前的时候。被肉贩子叫住了。

“诶?老廖,你这不厚道呀。”他笑眯眯的看着我爸说,“说好的在我这里买呢?”

我爸笑着打的哈哈,很尬:“改天,改天。常常都是在你这里买的,你急啥? ”

……

(三)

爸去场儿上的一个药店,买降压药和输液去了。

我就溜出来,到处看看。

到处都是卖东西的。

菜摊老板娘在找零

“诶,老板娘,这五块纸币有点烂,给我换一张。”

一个老婆婆在买水果

“姑娘,多少钱一斤啊?”

“五块,阿婆,不讲价的啊。”

“好好好,不讲价,给我称3斤吧。”

拔牙补牙的摊子

我记得老爸有一次摔掉了一颗牙,就是在他这里镶的。

补牙老板在工作

旁边那个老板笑着看,笑着问我干嘛。

我说我在拍一个纪录片。

嗯……现在看来,是写的纪录片。(ฅ>ω<*ฅ)

老大爷老太太买梨

“大爷,阿婆,你俩放心,我这梨啊,保证甜,不甜您退货。”

“好好好……”

菜铺老板娘在择菜。

“姑娘,我选的菜新鲜吧?”

“啊,也还不错。”

小巷

这个小巷里面,是一个麻将馆。

可以喝茶,打扑克,打长牌,打麻将。

喝茶者

喝着茶,聊着天,吹着牛,打着p。

悠闲舒适的一个早上。

打长牌者

都认识我爸,跟我打着招呼。

“抱膀子”者

所谓“抱膀子”,就是观看者。

有的有“观棋不语真君子”的觉悟,有的,却指手画脚,比真正打牌者还要着急。

喝茶聊天的人

人老了,就只有喝喝茶,聊聊天,这样维持生活这样子。

消遣嘛。

……

然后,我看见了我们小学的一角后园。

小学后院

没错,咱小学后院,就是这个麻将馆。

(四)

小学……

龙宝小学

对,我们的“龙宝”小学!

虽然私底下都叫着“脓包”小学。(ಥ_ಥ)

黄果树

想想都觉的吃亏。

我们以前上学的时候,小学不是这样子。

那时候的学校,就相当于北京四合院那样。

十几间教室围着一个水泥地操场。

一个年级一个班,二三十人,整个学校也不超过两百人。

那棵高大的黄果树,据说已经70多年了。

听老人说,当初建这所小学的时候,就是看中了这颗黄果树巨大的树荫,让孩子们在这树阴下玩耍,还是挺不错的。

对,没错。

这颗黄果树决定了这个校址。

事实上也没错。

我们在黄果树荫下度过了六年欢乐的时光。

在树荫下,打“打纸”,打弹珠,看小人书,看连环画。

巨大的树荫就像一把保护伞,为我们撑开了一片绿的天地。

当年中午吃饭的时候,都是,自己把米和水装在铁饭盒里,拿到厨房去蒸。

然后中午的时候,到厨房挨个认领自己的铁饭盒。

自己带点咸菜或者辣椒酱,就着吃午饭。

当年你抢我点咸菜,我给你一点辣椒酱,逝去的童年啊。

可是,我们一毕业,对,就是我们这一届。

学校就开始翻修,弄成了这样的样子。

食堂改进,食堂炒菜,中午到食堂吃饭。多媒体教室各个教室修通。

桌子板凳,单个儿的。

——我们当年可是长桌长凳,凹凸不平的那种。

想想感觉好亏呀。

真的是“后来居上”,“一代更比一代强”。

现在的小孩,真的很幸福。

(五)

这场儿赶的,思绪万千。

想起那夕阳下,在黄果树荫下跪着趴着打弹珠的日子,再也回不去了。

毕业后,各奔东西。

说实话,谁也没想过聚一聚。

现在要是出现一个小学同学在我面前,我不一定能认得出ta来。

想想挺心酸。

童年,由组团打怪,变成了孤单的冒险。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