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教师让学生爱上书法的五个法宝
大作家马克·吐温说过,只要专注于某一项事业,就一定会作出使自己感到吃惊的成绩来。专注无疑是致胜的法宝,然而怎么让一个人做到专注呢?这就让我们想起另一句话:“艺痴者技必良”,又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那么如何让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呢?特别是针对书法这门比较枯燥的课程,作为书法老师该怎么做呢?
笔者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摸索到如下五个法宝给大家分享一下。
第一个法宝,讲故事。
如果是年龄较大的成人学生,一般都是奔着喜欢书法,有兴趣想要提高来的,他们本身就有兴趣,所以可以把重心放在技法的教授和练习上。我们主要针对比较小的学生来进行。对贪玩任性好奇心强的他们来说,讲故事就是提高学习兴趣的重要方法,书法老师可以多了解一些书法家的学习成才的故事,有针对性的穿插在每节课的课前或课中,可以说讲好了故事,往往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讲执笔方法的时候我们可以穿插王羲之王献之父子俩的一段故事。
王献之自幼聪明好学,七八岁时开始跟父亲大书法家王羲之学书法。父亲给他讲指要实,掌要虚,五指齐力泰山移,他便牢牢记住了。有一次,父亲看他聚精会神练得正起劲儿,便悄悄走到背后,突然伸手去抽献之手中的毛笔。没想到献之握笔很牢,居然没被抽掉。父亲很高兴,夸赞道:“此子今后必有大名。”讲完之后,告诉学生握笔其实并不需要真像王献之那样用那么大的力量,但是拿稳笔是很重要的,力到指端才能力透纸背。这堂课下来,学生对握笔姿势的要求自然是记忆深刻,容易掌握到位。
第二个法宝,诚意正心,立德树人。
写好中国字,做好中国人。这个不是讲漂亮话。可以从仓颉造字鬼神夜哭,讲到中国汉字的神圣,从方块字的横平竖直,对称平衡的结构美讲到汉字汉语在世界上的地位,从颜真卿柳公权的人品讲到蔡京李鸿章,使学生明白字以人贵,字以德贵的道理,让学生从小敬畏文字,爱惜文字,从而爱上书法,从内心里升起一定要写好汉字的决心和信心,明白写字就是学做人,这样的根种在学生心里,自然会爆发出强烈的学习热情,精神饱满兴趣浓,志向高远乐在中。
第三个法宝,狠抓课外活动,采天地灵气。
功夫在诗外,功夫在室外。学习书法虽然是室内功夫,但是蹲监式的学习却不是天性向往自由喜欢无拘无束的孩子们的最爱,要根治顽皮浮躁的天性还需要向大自然采集灵气。
游学返回途中捡镇石(尺)俗话说,它山之石可以攻玉,这种方法就是将欲取之必先予之,想法设法多搞一些课外活动,有条件时可以组织游学,比如一些寺庙、景观、也可以拜访当地的书法名人,随时随地请书法家为学生讲一些他个人的成功经历,这样换换口味,取取经验也可以别开生面。寺庙景观园林内书法匾额很多,多是书法名家所题,可以在活动中边游览边收集,边拍照边讲解,让学生学习辨认书法字体,提高书法审美,辨认和记忆繁体字,没条件的时候也可以让学生和家长一起利用星期天节假日外出游玩拍照集字,(包括室内字画等等)也可以把每个学生集到的书法作品集中起来共享学习。这样就把课堂办到了课外,采到了自然灵气,扩大了课堂范围,促进学生养成随时随地学习书法的兴趣养成,也促进了学校和家庭、和社会乃至师生之间的沟通交融学习兴趣必然更浓。比方我们在赴八路军总部纪念馆游学过程中,不仅收集到很多名人书迹,还给学生布置作业,在游玩过程中顺路寻找几块光滑圆润、平整、美观、结实耐用、大小适中的石头做镇尺,孩子们都非常快乐的找到了自己心爱的镇尺。
到书画院,请书画家讲课。 到美丽乡村游学 在慈禧太后御书前留影 在寺院碑林前游学第四个法宝,改进和提高教学手段。
尽量发挥和运运科技手段,比如电视教学、多媒体教学,变手把手单一手法为动感音像教学,精心制作实时课件,把抽象的起笔、运笔、收笔等过程直观化,化静态为动态、化复杂为简单、化枯涩为生动,这样感受更为完整,更易于理解和记忆字的形态、结构、比例。难度降低了,兴趣自然提高。也能实现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学生与作品之间的多向交流和互动,必将大大提高授课效果。
第五个法宝,让学生喜欢上老师,佩服老师。
学生中普遍存在的偏科现象告诉我们,学生喜欢哪一门课就能学好哪一门课,学生喜欢哪一位科任老师,哪门课往往是成绩最好的。这说明打铁还得自身硬,老师自身素质的不断提高才是致胜的关键法宝。首先是技艺要过硬,这样学生才能佩服,其次讲课水平比如声音洪亮,语言风趣富有亲和力,知识储备丰富,引经据典,手法灵活多样。课下指导要语言柔和,循循善诱,细致耐心,特别是对个别反应迟钝,悟性较差的学生要有足够的耐心和毅力。我有一位学生是在父母逼迫下来学习书法的,对书法很长时间提不起兴趣,上课还故意睡觉,可以说真是个难干户,当然被动的学习使他进步很慢。但在我不离不弃的温和诱导下终于一反常态,有了大的突破,最后交作品的时候,他居然熬夜完成一幅56字的作品,让大家刮目相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