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亲子教育婚姻育儿

对孩子说出你的爱

2017-09-26  本文已影响16人  沫沫杂谈

场景一:刚开始休完产假上班的时候,每天下班儿子都会高兴的冲我咧嘴笑,我则会远远的和他打声招呼,然后在他的一片哭声中抓紧跑进房间换衣服,洗手,再去抱他。慢慢时间一长,儿子就和我没有那么亲了,从原来热烈盼望我回家到对我回家表现出很淡然。我也很冤枉,觉得自己只要在家的日子都在认真陪伴,绝对不看手机,为什么我和孩子之间的链接还是不紧密了。

场景二:刚上幼儿园的孩子,在妈妈来接他的时候说,妈妈,明天你要第一个来接我。第二天,妈妈觉得自己已经是最早来接孩子了,可孩子还是哭着说,妈妈你明天一定要第一个来接我。在孩子说了几天要求第一个来接,妈妈讲了一堆道理无果后,妈妈觉得是孩子在故意挑战自己的权威,所以通过把孩子训一顿来解决问题,孩子委屈,妈妈气愤。

我们总是觉得我们在陪伴孩子,在爱孩子,可孩子还是会说,我觉得你们一点都不爱我,听得我们伤了心,却还是不知道该如何去做。让我们共同来看看,如何填满孩子爱的杯子。

一、看到孩子行为背后的语言

回到场景一,从我的角度看去,我是为了干净,要快快的换好衣服,洗干净手了才能抱儿子。可从儿子的角度去看,他想了我一天,在我一回家的时候,他需要的是我第一时间,向他表达我对他的思念。他看到的不是干净,是妈妈觉得换衣服比抱我更重要。我只需换个做法,在回家的第一时间冲过去紧紧的抱抱他,告诉他,妈妈好想你啊,妈妈好爱你啊。我们之间的链接就会重新修复。我们再来看看场景二,孩子一直想表达的,“你第一个来接我”重点不是,妈妈是否是第一个来接?而是在和妈妈表达,我好想你。如果那个妈妈能在训孩子之前,蹲下来认真问问孩子,你为什么想让我早点接你呢?你是不是想妈妈了?我想无论是妈妈还是孩子都会收获内心满满的爱。

美国心理学家艾利斯曾提出,任何人的情绪产生都遵循ABC的过程。A是诱发性事件;B是人因诱发事件而产生的信念(或者说他对这一事件的看法、解释或评价);C是指个体的情绪以及行为的后果。A引起了B,B引起了C。在孩子表达他们自己时(A),我们可以换个想法(B),从觉得孩子在故意找茬,孩子很调皮,换成孩子想表达他的什么需求?多问自己几个为什么?多问孩子几个为什么?当孩子对你说,我讨厌你,我不喜欢你的时候,不要着急生气,不要着急转身。再多爱他一点,那些语言只是他保护自己的盔甲,他怕你讨厌他,怕你不喜欢他。从孩子的行为,看到他背后的语言。

二、学会“讲”孩子爱的语言

《爱的五中语言》里说,每个人都有不一样的爱的语言,比方说,有人需要夸他,会觉得你爱他;有人需要拥抱等身体接触,会觉得你爱他,还有人需要送礼物给他,会觉得你爱他,等等。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爱的语言,我们爱孩子,就要以他觉得爱的方式去爱。那如何获知孩子爱的语言是什么呢?可以直接问问孩子,“你需要妈妈怎样爱你啊?是抱抱你,还是夸夸你?”还可以观察孩子平时用什么样的语言来爱你,他会用自己最爱的方式来爱你。

三、大胆的表达你对他的爱

中国人一直是含蓄腼腆的,无论是夫妻之间还是亲子之间,很少能大胆的表达出自己的爱,可是,人家又不是你肚里的蛔虫,你不说,别人怎么知道你爱他。大胆的说出你的爱,每天都告诉孩子我爱你,我会想你的,我今天很想你。让孩子明确的知道你爱他。孩子很没有安全感,他会不停试探,用他的调皮来挑战你的底线,想证明你是爱他的。在他明确的知道你是爱他的以后,爸爸妈妈可能会惊奇的发现,只是动动嘴,每天抱抱,就收获了小暖孩一枚。

最后,借助《非暴力沟通》里的一段话来结尾。“如果有人倾听你,不对你评头论足,不替你担惊受怕,也不想改变你,这多美好啊……每当我得到人们的倾听和理解,我就可以用新的眼光看世界,并继续前进……这真神奇啊!一旦有人倾听,看起来无法解决的问题就有了解决办法,千头万绪的思路也会变得清晰起来。”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