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设计师的笔记产品大学

周末社交活动的思考

2015-10-25  本文已影响457人  德川亮

最近几个月,参加了不少社交活动,如朋友聚会,公司的 TB,周末的主题活动和聚会。参加的过程中,感受到举办一个活动和聚会的不容易。

当然 ,我也发现用产品设计和用户体验思维,去分析这些活动时,能得出很多有意思的事情。希望这些思考能对类似活动的参与者,发起方,平台方有所帮助。

这里简单分析其中之一的社交活动——周末多人陌生人的主题活动和聚会。

一、分析参与者

目标:扩大或者转换自己的社交圈——认识人。

在我的理解里,大部分人如果需要和外界联系起来,都需要人作为一个重要载体进行连接。具体来说,你需吃喝玩乐,男欢女爱,知识、资源、金钱,创业都必需接触到相关的人,才有可能更好的“玩转”下去。

比如:
1.想了解一个感兴趣的事情,满足好奇心和基本需求,或体验一些刺激的事情。
兴趣,好奇心这个事儿不用多说了。刺激的事情也不用说重口或者摆不上台面的那些。就比如:通宵看电影,通宵压马路,坐在地铁上看一天书。

2.跳出自己的舒适区
不管你从事怎么样的工作,或者进行着怎么样的生活模式。都会在一段时间之后,感到“哇,好机械呀”,我想透透气试试。即使是销售的人员,这种天天和人打交道的工作,也会觉得每天都是在和我的客户打交道,尽管一天内的客户可能是二三十个形形色色的人。

3.寻找潜在的对象、闺密、驴友,航模爱好者等
人们会发现,自己只是在同事圈,同学圈,亲人圈里转悠。总觉得不出去看看,会错过什么。


二、分析发起方

一个活动得有策划和组织方。他们也和参与方有着同样的需求——通过连接人来满足自己的目标。只是他们的需求会稍微明确一点。我理解的是,他们通过组织一个活动,分享一件事情,进而筛出能和自己进行“连接”的人。


三、分析平台方

平台方的目的,是给参与者和发起者提供服务的。但是服务的类别和特点有以下三点。

1.常见的平台方,是给发起方提供流量和曝光入口,给参与者提供展示和推荐入口。可能只是在活动发布前做一定程度的审核,发布活动之后,就不再干涉。
比如:豆瓣同城。

2.第二种平台方,自己就是发起方,提供和组织活动。一般这种平台,都会让参与者“掏钱包”来参与活动。
比如:周末去哪儿玩,周末玩什么。

3.第三种平台方,不做发起方,但也不只是“袖手旁观”。而是做监督者或者联合发起者,给发起者提供场地和经验上的帮助。
比如最近印象深刻的 someet。


四、分析对话和行动的形式

多个人聚集在一起,对话和行动的形式,无非是三种

1.仅中心触发

有一个中心的人,或者几个中心的人。引领着参与人在整个活动中“玩耍”
比如:一个人的主题演讲,引导着参与人进行思考,讨论和行动。

这种方式,基本会让参与者与中心人进行连接,或者让参与者与座位两边的人进行连接。

2.随意触发

把主导权交给参与者
比如:同事之间的聚餐,大家随意的讨论工作和生活八卦

但是,在陌生人较多的活动中(包括在不是很熟悉的同事之间 聚餐,TB 等),千万不要采用第二种方式!

如果有很多陌生人的聚会中,采用零散式的活动形式,参与者之间本身不一定有很多共同连接点,他们只是和发起人连接起来的。如果活动中,没有一个很强的引导会让一些本身高光和性格活跃的参与者,脱颖而出。但这对其他的活动参与者是一种伤害。甚至,他的言行会让活动的主题产生偏离,从而让其他参与者,感到难受和没有兴趣。

3.中心引导

一个人或者几个人,不是在整个活动中,侵占着活动的注意力。然是建立好框架,给予参与者时间和空间,去互相认识。
比如:一个人能在活动前,指定好活动流程的步骤,比如破冰介绍自己,说一个故事,发表对一件事情的看法,如此让大家顺着这几个步骤玩下去。在这个过程中,中心人虽然发号施令,但是也能让参与者之间,交流和互动起来。


四、关于社交活动的观点和行动建议

1.对于平台方和发起方要注意的事情

2.对于参与者要注意的事情

最后,推荐一下someet 这个公众号。作为参与者来看,他们在活动发起,参与人的筛选,活动组织形式环节中的努力。让我相信,他们团队确实是在做高质量的社交活动。而且正在建立一套非常有效的“游戏”规则。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