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上学的这23年(六):大学时代
文/桦春
9月开学,我去徽州。
父亲陪我坐了一天一夜的火车,到学校的时候是下午,南方的盛夏下午4点太阳还是炙热,他满头大汗。那是我第一次出远门,20岁,他带着我。
他帮我买了所有的生活日用品,一样不落,南方多虫蚊,他汗流浃背地帮我挂蚊帐。那时候,我真切感受到一个父亲的细心和无言的爱。开学第二天,他从我的学校返回霍林河工地,我们在公交站分别。那种场面让我想起朱自清的《背影》,心里百感交集。那天晚上,我站在宿舍里,对着窗外的夜风,哭了。我来这里,是要赤手空拳给自己打一个天地的,从一开始就容不得一点闪失。
第一次到异乡的小女生,她心情复杂地站在一个无法估量前景的处境里,内心充满了对父母的负疚,对异乡的恐惧以及对未来的担忧。
文本首发于“桦春”公众号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我一直是个沉重的人。走在花津河畔上,不知道该怎样做,才能通向光明的前途,心里迷茫极了——因为确实没有人能手把手教你,该怎样成功。那些日子,上课的时候我坐在前排,努力想听懂老师讲的内容。但是他们告诉我们,大学里不仅仅需要学习成绩好,还要参加各种各样的实践活动。好嘛,那就参加——那几年我参加了很多实践活动,那时我是目的性极强的一个人。
2011年的国庆节,大家一哄而散回家的回家,出去玩的出去玩。我独自在图书馆里读人物传记,看的是林徽因,宋庆龄,刘松林……我贪婪地吸收着每一个文字,似乎从那里能够寻找到这个世界的意义。夜里下雨,我撑着伞从图书馆回宿舍,路上空无一人。
难熬的最是冬天,多天阴雨连绵,坐在屋内,也能觉得湿寒气息迫人而来,长夜里被窝里亦是冰冷的,难以入睡。我和影同去校外的超市又买了一床被子,回来时迷了路。
付出的时候是茫然的、不知措的,但是一年以后这种行动就有了成果的检验——大一结束的时候我拿了校级一等奖学金和国家励志奖学金,总共6200块钱,那是2012年。我激动地把这个消息告诉父母亲——在高考之后,我需要这样一个机会,来证明自己行,进而重新构建起自己的信念体系。
那是一段苦行僧般的日子——每日心心念为了达到目的,放弃了生活的乐趣。同一个寝室的三个女孩都喜吃喝玩耍,惯不会同我一起学习看书的。也不是全然没朋友,文学院的美子和老乡俊宁,大概都是同一类型的人。室友圈圈是体贴大度的女孩,她不爱看书学习,但在生活中我们亦是坦诚相待的。不论是上课还是吃饭,我更多是同牛牛一起,她性格不温不火,我们之间总有无言的默契。在那段孤独的求学岁月,我很感激她们陪我走过的那一程。
身边的同学大多是周边城市的,会回家过节。而我由于离家太远,很多节日都是独自度过,怎能不想家呢。但似乎是大二那年的中秋,圈圈和牛牛,以及我和另一个女孩都在学校,我们结伴骑自行车去江边。那天傍晚,天际有橘红色晚霞,夜幕来临时候我们放了孔明灯,那令我开怀。但我已经忘了那天许了什么样的愿望。
因为是师范专业,大二快结束的时候班里的同学都开始陆陆续续出去带家教,一来是为了提前接触下学以致用的滋味,二来是为了那不多不少的薪酬。大学的时候大家都挺穷的,但又不觉得自己穷。那时候真是觉得,自己的人生才刚刚开始啊,着急啥呀!
靠着一点奖学金和带家教的薪水,初尝独立带来的存在感和小小成就感。走在南方温润的夜雾里,路侧有桅子花香暗暗传来,心里不是不快乐的。
END
“桦春”公众号/每个人都是他自己的历史学家/19篇原创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