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是《主持人大赛》冠军,更是善于共情的好妈妈,值得学习

2020-02-06  本文已影响0人  芳草愫愫

《重启》中说:

安慰一个哭泣的人,最好的方式不是说“不要哭”,而是说“你一定很痛苦吧,想哭就哭吧”,或者“如果我是你,我也会哭”。

这个春节愁云惨淡,因为新冠状病毒疫情肆虐,因为不断攀升的疑似和确诊人数,因为不幸逝去的生命……

昨天闺蜜给我打电话说了一件令她坐立不安的事情,原来——

昨夜里万籁俱寂,她听到隔壁传来哭声,动静不小。最近因为小区里发现了疑似病例,大家都变得格外敏感。于是她把耳朵贴在墙上想听个究竟——

“我现在浑身发冷,真的很难受。”女人哭着说。

“体温测了没有?发烧了吗?叫你出去买菜时小心一点嘛!该不会是被感染了吧?”男人很急躁。(——这是在说教、触动焦虑情绪)

“家里体温计坏了,我现在真的很难受,也很害怕。”

“现在不能去药店、医院,医院现在是最危险的地方,你知道吧?你说你这不是添堵吗?别哭了!”(——讲道理、指责抱怨)

女人不可抑制地失声痛哭。

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会看到,甚至亲身经历类似的情况,一方想得到情感上的共鸣和安慰,另一方也一直在表达,但越表达情况越糟。

这就是缺乏共情。

共情不是要求我们能够解决多少问题,而是要让我们学会去感受别人,去理解别人。

在一段关系中,很多时候我们缺的不是爱,而是能够理解爱的共情能力。

01 共情力是表达者必须具备的能力

邱晨在《奇葩说》第5季的一段发言,直戳我的内心,也引起了现场雷鸣般的掌声。

邱晨从“沟通”这一观点开始切入,从三连击发问到用几个简单的比喻引得现场爆笑,叫好连连。

她最后总结道:“程度不重要,方式才重要; 数值不重要,体验才重要; 真实可能没那么重要,真实感才重要。”

在辩论场上,理性的观点可以证明自己的观点,却不容易打动听众。在辩论里,不仅仅是理论的辩驳,共情能力也是非常重要的能力。用共情力带入观点,才是最打动人的观点。

我们再来看看《主持人大赛》中,蔡紫是怎么在三分钟里展示自己的——

她从自己小时候和妈妈参观博物馆的奇妙感受说起:

“很多年前,一位母亲带着她当时还在上学的女儿,走进博物馆。

那是那个女孩子人生当中,第一次走进博物馆。她看到的就是这样一件闪耀着金光的太阳神鸟。从此它的光芒也照进了这个女孩的心里,让她爱上了博物馆。这个女孩就是我。”

这是蔡紫的母亲对她的影响。

而作为一个6岁孩子的妈妈,她在国家博物馆跟自己的孩子讲述阳陵虎符的故事,通过自身对孩子的引导和教育,将中华文化的传承娓娓道来:

“‘这个虎符超级厉害,它是皇帝调发军队的信物。一只虎符一分为二,皇帝需要用兵的时候,会派使臣拿着自己的右半符来到军队,和与将领手中的左半符相合,确认是真的命令,才可以出兵。’

有一次我因为在外有事没有能够按时去幼儿园接他,过了几天他突然拿出这个,他说:‘妈妈你看,我做了个虎符,一半给你,一半我带着。你可以请人拿着你的那半来幼儿园接我,我一合就知道,这个是妈妈派来的人,我可以跟他走。’

我看着孩子脸上认真的小表情,我在感叹,孩子对可以听得懂的历史的吸收力如此之强。同时我真的也仿佛看到,一颗关于文化的种子,开始悄悄地、慢慢地在他心中萌芽。这也许是我可以送给他一生,最好的礼物。”

康辉评价她:蔡紫走上这个舞台,会有一种扑面而来的亲和力,特别难得的一种魅力,有的时候这个是与生俱来的。

这个“与生俱来的亲和力”,或许就是共情能力。

共情力可以提高,却不能被伪装。

在共情力下,过度的自我关注会被削弱,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故事,哪些是根据他人和自己不正确的信息所写成的。用他人的眼睛来看世界,扩大感知能力,不带偏见,真正地去理解别人是如何想的。

只有当我们变得富有同理心,能够真正理解他人的感受时,我们的表达才是生动的,我们的内心才是丰富的,我们的世界才是包容的。

02 不少人的共情之所以效果不佳,是因为站在自己的角度

“共情”作为育儿的高频词,对很多家长来说并不陌生。

一些家长说,我明明已经共情了,孩子非但不买账,甚至会更加变本加厉,难道我共情错了吗?

有一次孩子放学回来,我在厨房隐约听到父子俩的对话——

“嘿呦,今天看起来情绪不高啊,儿子,怎么啦?”先是爸爸调侃地询问。

“到底怎么了?看起来情况有点严重?”

“过来,跟我说说。”爸爸三连击发问。

“这次数学测试没考好。”终于听到儿子低声回应。

“我当什么事呢,天天告诫你要计算要认真,别粗心大意,考砸了才知道难过呀。”

“不是因为粗心。”孩子急了。

“这次没考好,下次再努力嘛,我又没骂你,哭什么?”

“算了,我就知道跟你说了也是白说。”孩子负气把自己关进卧室。

“你什么态度?小小年纪气性还不小。我跟你说,赶紧调整一下情绪,一会儿该吃饭了。”爸爸追到门外高声喊道。

有时候,我们太急于解决问题,将共情当作息事宁人的工具,唯一目的只是想让孩子快点回到正常的情绪状态上来,却往往弄巧成拙。

03 以孩子的状态去理解和陪伴他

我没有马上去敲门,原因有二:

一是我相信,他是有自我调节情绪能力的孩子

二是他既然他选择关上门,就表示暂时不想被打扰,他没有准备好与我们共情,所以我不会急着强行进入孩子的情感世界。

吃饭时,他除了比平时话少些,并无异样。

“我洗碗时挺无聊的,你能不能陪陪我?”我对孩子说。

他倚着门,也不说话,我时不时回头对他笑一笑。

“数学卷子发了,95分。”他主动开口了。

“考得不错呀。”

“9个考100的,有一道解决问题我理解错了,扣了5分。”

“哦,是有点可惜,所以你觉得有点难过对吗?”

“嗯。”

“我特别理解你,我小时候也常常这样,因为自己努力了,没考好总是令人沮丧的。”

“本来我只是有点低落,跟爸爸聊完却变得更难过了。”

“我知道,他总是这样……不过他也是关心你,你懂的。”我们会心一笑。

写在最后:

父母和孩子是各自独立的个体,有着不同的感知系统和各自真实的感受,了解彼此的“感受”是需要学习的。

而能够理解并且“运用“到自己的生活中,更是不易。所以,更需要我们反复地学习、操练。

愿我们都能懂得孩子的感受,更愿孩子能从我们的理解中获取力量。

感谢阅读全文。

我是宸妈愫愫,如有不同意见,欢迎讨论!

育儿路上,难免有困惑,抱团成长,父母好好学习,孩子才能健康成长。

欢迎关注@芳草愫愫,欢迎互动,欢迎点赞。

【原创文章】如需转载请联系本人并注明出处。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