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是一种道德体系吗?
佛教里的道德体系——戒
许多人将“戒”片面、消极地理解为这个不能做,那个不能做;
然而,回归到“戒”的巴利文sīla,它包含了行为、习惯、道德规范的含义;
戒行包含两部分:
a.正持(samādhānaṃ)——以身业等好习惯的无杂乱性之义,即远离不善行;
b. 确持(upadhāraṇaṃ)——以住立于善法的持续性之义,即增长善行;
——清净道论
sīla的英文翻译是“virture”,即美德,以及另一种中文翻译“学处”,更能体现原本的含义。
出家 & 在家,这两种道德准则,都大大地超越了一般的道德教导
出家人的学处有很多,最基本的是比丘227条比丘戒;
在家人最基本的行为规范——五戒:远离杀生学处、远离不予取学处、远离欲邪行学处、远离虚妄语学处、远离放逸之因的诸酒类(麻醉品)学处;
戒本身并不是目的,而是达到目的的一种方法
戒仅仅是一基础阶段;
戒是为了定,定是为了慧,慧是导向解脱;
“毗奈耶意在律仪,律仪意在无后悔,无后悔意在愉悦,愉悦意在于喜,喜意在轻安,轻安意在于乐,乐意在于定,定意在如实知见,如实知见意在厌离,厌离意在离欲,离欲意在解脱,解脱意在解脱知见,解脱知见意在无取涅槃。”
——清净道论
佛教的道德观是理性且可行的
佛教的道德观建筑于可证事实和个人经历的基础上;
巴利圣典协会(PTS)的创始人Prof. Rhys Davids曾说:
“无论佛教或非佛教的角度,我对每一个伟大的世界宗教体系都作了一次检验,其中我没有发现任何一种在完美程度,或综合理解方面可以胜过佛陀八正道的东西,我愿以此来规范我的生活。”
佛教的终极目标——断除烦恼,超越于善恶之上
“善法(dhamma)你必须舍弃,更何况非善法(adhamma);”
——MN.22中部22经
烦恼有粗到细分为三个层次,也分别对应三个修行阶段:
a. 通过持戒,去除违犯性烦恼;
b. 通过修定,去除困扰性烦恼;
c. 通过修慧,去除潜伏性烦恼;
当你彻底地断除一切烦恼之后,就被称为“漏尽者”,也就是阿罗汉圣者;
阿罗汉圣者的行为被称为“唯作”(kiriya),也就是非善非不善,因为只要生起善心,就还会造善业,阿罗汉圣者已经是“不受后有”了,因此不会生起善心,生起的是惟作心。
清净无染的阿罗汉圣者超越了善恶,意味着消极?
并非消极,他是积极向上的,但行为是无我的;
就世间之法来说,他的行为是善的,但就其自身而言,缺少再生力;
他们会以无我的心,来帮助指导他人走自己已经走过的道路;
一个最显而易见的例子,你现在能看到的,自2500年前所传承下的佛教经典,最初是由500位阿罗汉圣者在佛涅槃三个月后的王舍城结集而来。
佛陀这样教导小沙弥罗睺罗,何为善业,何为恶业
“若为一事,如此思惟:此事于我有害,于他人有害,或于自他有害,然此事即为生苦之恶业,你定要远离之。
若为一事,如此思惟:此事于我无害,于他人无害,或于自他无害,然此事即为生乐之善业,你定要多事之。”
——MN.61 中部61经
考虑到自己和他人的利益,牲畜也不排除在外
佛陀在《慈经》中开示道:
“如同母亲冒著生命危险保护自己的独生儿子,愿每一个人对一切众生培养无碍慈念。”
——小部经集
“一切惧刀杖,一切惜生命,以己度他人,无害亦无杀。”
——《法句经》第一百二十九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