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笔记:人的情绪不是来自于事件本身,而是来自于你对这个事件的看
Dr.魏《情绪脑|坚持这三步,搞定发脾气的娃》
孩子发脾气,是家长最大的烦恼之一。但是因为我是研究人类大脑的,所以每次孩子闹情绪,我一点都不生气,因为我看到的是一次又一次大脑整合的机会。
不要对孩子要求太严苛,孩子发脾气因为Ta们还只是个孩子。
为什么孩子会动不动就哭闹呢?其实是因为他的大脑发育是不均衡的,就是管情绪唤起的那部分要比管理智的那部分发育快得多。我们成年人,也会遇到各种不顺心的事情,但你会用自己的理智来调节,比如你自己心里可能会这么想:“老张不借钱给我,我有些生气,但是他大概也有自己的难处吧。”“比赛输了,我很难过,可谁叫我技不如人呢。”或者你会抑制自己的冲动,“老板这简直就是故意刁难我,可我还是忍了吧。”
但孩子不一样,他的理智脑要到20岁以后才完全成熟,情绪脑就发育得比较快,你看你家孩子,很小就会喜怒哀乐,各种基本情绪都有了。所以,当他情绪上来时,他的理智脑管不住,没法跟自己的情绪脑说道理,也就没法抑制一阵阵的冲动,就容易发怒了。
所以,我女儿发脾气时,我不会生气,因为我知道那不是她不懂事,而是她大脑还没有发育到那个阶段。这时候你怪孩子不讲道理,就跟怪孩子为什么不能一出生就会自己穿衣吃饭走路一样,其实是你自己不讲道理。
……
对付这种暴怒的小孩,有三个步骤:一是表示理解,帮他描述情绪,二是和他们一起分析发怒的原因,三是引导孩子反思整个过程,并指出发怒并不会解决问题,而是沟通解决问题,并引导他们体会他人的感受。
灵活运用这三步,巧妙引入心理认知疗法
运用这三步,其实是对孩子进行了一次心灵的按摩,说得专业点,叫做心理认知疗法。心理学发现,人的情绪不是来自于事件本身,而是来自于你对这个事件的看法。比如,如果你认为自己被别人误解了,你就会很生气。但如果你认为,这个误解的原因,只是因为大家沟通的时候出现了偏差,有些事情互相没讲清楚,那你就不会那么生气,而会积极地化解误会了。
在上面的案例中,究竟是什么让孩子不生气了?首先是认知,你改变了孩子对事件的认知,也就改变了他的情绪。当然,有的时候孩子不是因为误解而生气,纯粹就是发脾气,闹情绪,这时候我会选择多等一等,等他的头脑发热劲儿过去了,再和他进行上面这样的对话。
本文方法与《高效能教练》的方法相似,都是以对话引导的方式帮助对象认清自己的心理状态,从而促进对象自我成长。
另外在《落差》这本书里,提到大脑不能同时处理情绪和思考,要么受情绪控制,要么进行理性思考,这就是大脑的推拉系统。也就是说,当面对坏情绪时,如果能调动理性思考,就能有效控制住情绪。Dr.魏引导女儿用理智去认识、分析她自己的情绪,正好起到了控制情绪的作用。
熊太行《打孩子,你会变成最没本事的父母》
知识点:奖励剥夺是一种阴性惩罚(negative punishment),用剥夺一个人可能得到的东西来激励他人。
熟练掌握了这种本事,可以不需要打孩子,还能成为操纵人心的高手。
|把孩子当做谈判对象
大多数小学之后的孩子都可以沟通,也会谈条件。
“你敢打你弟,我就打死你。”
“你敢打你弟,这个月都没有零花钱了。”
敲黑板了!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思路
第一种是如果你做了什么,你会得到什么负面的东西。这叫阳性惩罚。
第二种是如果你做了什么,你会失去什么正面的东西,这叫阴性惩罚。
能够善用阴性惩罚的人,都是聪明人和人际关系的大高手。
孩子会逐步效仿你,用经济手段和说服手段来达到目的,以后在职场上,这样的孩子会是高手,而动拳头的孩子,以后只能做打手。
|众望所归的暴力
动车车厢、地铁车厢里容易出现这样的情况,一个孩子拼命吵闹,被打扰和影响的大家纷纷盯着这个孩子的父母。
有的父母会低声劝阻孩子,对这样的父母,我一般都会给予同情和敬意,尽量不去看那个孩子(吵闹的孩子要的就是大家去看他),这种情况下往往喧闹也会很快停止。
有的父母会高声呵斥孩子,最后父母取代孩子成了车厢里的噪音污染源。这种父母一般都是笨蛋,所有的乘客盯着孩子,让他成为舞台焦点,那和平解决就永远没有可能了。
最后所有眼睛都盯着父母,目光压力下有的父母就会选择最后一招。
“啪!”
这个世界安静了,然后是一声嚎啕,“哭!再哭还抽你!”
嚎啕逐渐转成抽搭,最后是呜咽。
乘客里有老太太心满意足地对身边人说:“对了嘛,孩子呀就得管,该打就得打……”
我管这种当众的管教叫做“众望所归的暴力”。
为了不让附近的陌生人厌恶而对自己的孩子使用暴力。
对陌生人看上去是个好邻居,对社会看上去是个好公民,但你恐怕不是一个好爸爸、好妈妈。
孩子确实是一个不可预期的变数,平时再讲道理,也可能突然失控。
有勇气的父母应该忍受着鄙视,道歉赔不是,仍然只劝说自己的孩子。
暴力解决只会让世界变得更糟。
按照Dr.魏所说,小孩情绪容易失控是生理原因决定的,明白了这一点,就不会轻易失去耐心了吧。
|孩子当然是可以收买的
我属于1980年代那一批婴儿潮出生的人,1990年代的时候,所有的媒体都忧心忡忡,觉得我们这一代人没有兄弟姐妹,怕是要毁掉了。所以那会儿整天专家们都在惦记我们,说我们是追星族,小皇帝什么的。
那时候留学海外的作者整天都写,美国人家里孩子干家务活,刷盘子家里还给发零花钱,说好好的孩子都被资本主义污染了。
后来才明白,那是非常高明的策略。
孩子是可以被收买的。
为孩子做家务劳动付酬劳是非常高明的做法,其实为考100分买一套乐高积木,也是类似的情况。
心理学上看,惩罚没有什么效果,不过奖励的效果是非常明显的。对人最好是只奖不罚。对孩子也是如此,你看老板扣员工工资,他要跳着脚骂你,也不合劳动法。但是因为业绩没完成,绩效奖金少,就无话可说。
这就是最高明的做法:奖励-奖励剥夺。
一定会有人说:天呐,这个父母收买孩子吗?
对啊,为什么不能收买孩子呢?
收买孩子,不能让孩子的心灵被玷污吗?
你每个月还领工资呢,怎么你老板不怕员工的心灵被玷污?
……
读者评论:
扣零花钱作为惩罚是高明的,但是靠多给零花钱来收买孩子做家务又是愚蠢的。孩子做家务的目的应该是体谅父母,是出自爱;而花钱买,那就是为了钱,虽然这确实很好使,但可能会导致孩子这方面的缺失。
作者回复:
早早模拟职场是个好事。没有激励没有动力。
……
读者评论:
很赞同阴性惩罚的方法,我也同意孩子是可以收买的,但在具体方式上我有个疑问。尹建莉的《好妈妈胜过好老师》提到孩子需要奖励,但不应该总用物质的东西奖励。她的理由是“对于今天并没有物质短缺体验的孩子,物质奖励作用不大,可能带来一时满足,但不会持久;只有精神上的愉悦和成就感,才可以带来真正的幸福感和动力。”也许孩子和大人适合的奖励方式略有不同?对于这个度的把握问题,熊哥怎么看?
作者回复:
攒标志物(花或者印章)换物质奖励,是把生活手游花,特别高明。尹老师的话很对,但她没理解孩子的世界不是吃喝。你提供的物质条件是不错,但她想要的东西可能你根本想不到的。比如我们小时候的旋风卡,现在的奇趣蛋。这需要他们自己用表现来换。没问题的。
……
为孩子做家务劳动付酬劳是非常高明的做法?
对此存在两个疑点:
一是容易使孩子功利主义,而功利主义会导致自私自利、亲情冷漠,比如在家里刷个盘子给一元钱,而餐馆打工刷个盘子给两元钱,那孩子就会想我还不如去餐馆刷盘子赚钱快。但实际上在家里刷盘子并不仅仅值那一元钱,更重要的是尽一个家庭成员的义务。
二是孩子体会不到做事本身的乐趣,他是为那一元钱去刷盘子的,自然心是在那一元钱上,而不是在刷盘子这件事上,是被迫去做这件事的,当然谈不上喜欢它。一旦养成这种心理模式对孩子的长远发展不见得好,因为一个人事业有所成,往往是因为真心喜欢这件事,而不仅仅是为了这件事能带来多少收入。
对付情绪失控的小孩,我认为Dr.魏的方法才是治本的方法。熊大的方法也会有效,但只能治标,孩子是被动的。
《心理落差:三招处理负面情绪》
有本新书叫《落差》,作者是法国著名的心理学专家米歇尔·勒朱瓦耶,说的就是如何解决心理落差的问题,下面就给你说说。
我们先来说说落差的成因。书中说,我们的很多负面情绪都是来自于假烦恼。假烦恼是和真烦恼相对而言的,真烦恼是客观事实上存在的烦恼,也就是我们正在面临的问题直接带来的烦恼。假烦恼就是真烦恼发生之后,我们内心产生了新解读和新感受,从而带来的进一步的烦恼。比如,工作没做好被老板批评,因为做不好工作而烦恼是真烦恼,由此产生的担心,例如老板会不会因此不信任我了?这次晋升的机会是不是没我的份了等等,这些就是假烦恼。但其实我们预测的坏结果中,99%都不会发生。所以,要想消除负面情绪带来的消极影响,就要先学会区分真烦恼和假烦恼。
那区分了真烦恼和假烦恼之后,该怎么消除假烦恼呢?书中给出的方法是:从了解大脑的工作原理入手,利用大脑的“推拉”特点消灭假烦恼。
什么是大脑的“推拉”特点呢?研究表明,大脑不能同时处理情绪和思考,要么受情绪控制,要么进行理性思考,这就是大脑的推拉系统。也就是说,当面对坏情绪时,如果能调动理性思考,就能有效控制住情绪。这种大脑机制可以从正反两方面来利用。
《蔡辉说书:信任》
为什么华人企业就不能说超越家庭的这个藩篱?为什么就不能变成一个社会化的企业呢?
其实这个与我们中国,可以说近几百年来权力对个体的剥夺有很大的关系,自始至终就没有一个所谓的法律真正来保证你的个人产权,这块地今天是你的,明天可能就不是你的,特别是加上社会又有动荡,加上各种黑社会等等。这些因素之下,你就会明白只有家人才是靠得住的,你靠别人没戏,所以这个就形成了一个很强烈的文化习惯。
樊登速读《解压全书:压力管理》
拥有内在的完整的独立自尊体系,就像杨绛先生说的:这个世界没有什么能伤害你,除非你自己允许。
阅读笔记:人的情绪不是来自于事件本身,而是来自于你对这个事件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