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撕职业误会#【综艺咖】推首精品池辩论咖

【手撕职业误会】生而为人,为何而辩

2018-03-05  本文已影响89人  刘昱廷

本人从事辩论行业,在当今社会是属于比较小众的活动。不过这几年要好很多了,因为《奇葩说》这样的节目火爆上线,给辩论做了强有力的推广,让辩论这个小众的活动走进了大众的视线中,推到了舞台的中央。

许多人喜欢看《奇葩说》可能是因为辩手犀利的言语,可能是因为马薇薇黄执中等辩论大咖的金句不断,也可能是把它当作缓解压力的娱乐节目,给生活带来一番乐趣。不管原因如何,总之它吸引了许多人尤其是年轻人热爱辩论,谈论辩论和参与辩论。在这过程中,他们幻想自己有一天能够成为辩论圈中的一员,像节目中的选手一样在舞台上指点江山、慷慨陈词。

图片源于网络

不过俗话说得好,人怕出名猪怕壮。随着辩论这个活动被越来越多的人了解的同时,随之而来对辩论的误解也水涨船高起来。

所以,今天这篇文章和大家讨论一下人们对辩论都有那些误解和这误解之下的真相。

人们对于辩论的误解主要有三个方面:

第一、对辩论和打辩论的人进行了神化。

比如,一个辩手和朋友讨论事情出现分歧,朋友觉得自己说不过,他可能会说:“你是打辩论的,我说不过你。反正我还是坚持我自己的想法。”

工作中,领导知道某员工打过辩论后总会条件反射的说:“你会打辩论,公司的演讲比赛和主持公司年会的活就由你来干吧。”

可事实真是如此吗?按照这个逻辑是不是如果一个人会弹琴,就一定要会唱歌?喜欢喜剧,就一定要会讲笑话?喜欢跑步,就一定能够跑的了马拉松?当然不是啦。

真实的情况是:在某一个问题上说不过辩手,不是因为辩手本身善于辩论,而是因为讨论这个话题前,辩手会做充分的准备,仔细推倒己方的逻辑,反复演练措辞等。大多数情况下,一般人在还没有到逻辑对撞这个层面便因没有耐心继续讨论而终止了话题。

辩论是逻辑思维的碰撞,是语言综合运用的艺术。相对于来说,演讲和主持要更偏向于某个具体的方面。领导之所以会有认为打辩论就一定会演讲或主持这样条件反射的思维,究其根本还是在于他缺乏多面性思考问题的能力和意愿。

第二、对辩论和打辩论的人进行了黑化。

“辩论不能当饭吃”,“辩论嘛!不就是吵架嘛”!“打那么多辩论有什么用?难道你以后工作要和老板辩吗”?“你们辩手就是太极端,我们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在生活中可以听到很多不喜欢辩论的人会有如上的观点。

表面上看,好像事实确实如此,但这仅仅是表象而已。辩手之所以在某个观点中据理力争,寸土不让,不是因为辩手爱较真,爱走极端,而是因为他们具有辩手的匠人精神。

辩手的匠人精神是什么?永远保持质疑,永远不要屈服看似强大的敌人,永远不要放弃抗争,除非面对的是理性和真相,永远为每一位需要发声,却没有机会、没有能力发声的人发声。

举个例子。一个辩手和一个不打辩论的人谈到辩题:应不应该以成败论英雄?

非辩手:应该啊,成王败寇,历史是胜利者书写的,自古以来皆准的道理。

辩论:那这个道理的合理之处在哪呢?

非辩手:自古以来就这样肯定是有它的道理了。

辩手:是,我知道自古以来都这样,但这就说明它是对的吗?这么做究竟对人们有什么好处呢?

非辩手:那你这意思就是质疑以前的人都做错了,你有什么资格这么说?我不知道有啥好处,反正你们辩手就是太较真,要学会放手。”

辩手:…………

为什么我们辩手那么较真?因为每一种观点都需要得到辩护了。而且不仅仅是辩论代表自己利益的观点,更要为那些需要发声,却没有机会、没有能力发声的人发声。

我们尽可能的寻找每种现象背后的理由,努力在八面中寻求玲珑。

因为即使再荒谬、再政治不正确的持方,只要它能被拿来当作辩题,就证明社会上是有一部分人在支持正方、一部分人在支持反方。

我们不只为自己说话,我们更是在为普天之下所有可能会有这种想法的人说话。

可是他们运气差没有机会在台上讲话,辩手这时候成为了他们最佳的代言人。

辩手的责任是:在最大可能的范围内,让声音传达不出来的人的每一种想法,讲给大家听。

共鸣感和完全理解太难了,所以呢?

努力揣摩每一个客户的真实诉求太难了,所以呢?

惩尽天下奸恶太难了,所以呢?

所以难就不要做了。

你们辩手就是太较真了,你们做风投得就是太较真了,你们警察就是太较真了,要学会放手。

人这种生物真得很有趣,和自己无关的时候:“诶呀你们干嘛这么较真呢?要学会放手。”

事情发生在自己身上的时候:“你是做风投的,你怎么能不知道我怎么想的呢?”

“我手机丢了,你们警察是干什么吃的?”

正如那句闻名世界的话语所说的:

在德国,起初他们追杀Communist主义者,我没有说话,因为我不是Communist主义者;

接着他们追杀犹太人,我没有说话,因为我不是犹太人;

后来他们追杀工会会员,我没有说话,因为我不是工会会员;

此后他们追杀天主教徒,我没有说话,因为我是新教教徒;

最后他们奔我而来,却再也没有人站出来为我说话了。

辩手不为他们说话,没人为他们说话。辩手不较真,没人较真。

第三、既没有神化也没有黑化,但认为辩论无意义,是屠龙之术。

除了刚才第二点讲的外,辩论最大的意义是在多元化中保持理性,不让自己沦为狭隘的单一化视角。

这方面可以看一看这些年辩论在中国的发展。

上个世纪,我们在辩论赛场上都讨论什么呢?最著名的是1993年复旦大学“狮城舌战”的“人性本善还是人性本恶”,记忆最深刻的自然是蒋昌建老师引用的那句“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而我却注定要用它来寻找光明”。

这便是当时辩论赛的主题类型,哲学思考,或者远大志向:金钱是不是万恶之源,儒家思想能否抵御西方歪风,成大事者拘不拘小节,温饱是不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各国政府应不应该全面禁烟……

除了话题“大”而“深”之外,还有一个特点不知道大家发现没有,那个年代的辩题多数都是“是非型”的题目,非此即彼,有着明确的黑白判定。

而到了二十一世纪,会发现辩题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一方面是讨论的主题更有针对性,讨论的对象更具体,越来越多对具体问题的思考成为了大家讨论的话题,如“大学生创业更应该立足于自身优势还是社会需求”,“大学教育更应该培养科学精神还是人文精神”, “应不应该提倡年轻人为自己而活”。

另一方面,辩题的设置,也从“是非型”为主,变成了“比较型”为主,措辞上表现为“更应该”、“更重要”、“更可贵”等等。

至于“奇葩说”、“95后说”所讨论的题目,就更加具体,冲突更加细致,题目设置上,接近于我们生活中遇到的具体选择,甚至有不少在过去看来是属于“私密”的部分。“怎样看待婚前同居”、“学姐/同学/学妹哪个更适合做女友”、“婚后家里的财政大权应该由男方掌握/女方掌握/各管各的”……

在公共场合、在辩论赛上讨论这些,虽然让很多人难以接受。但也要看到,辩题变迁的背后,是社会多元价值的体现。

过去二十多年,辩题从是非变成比较,讨论的问题从抽象到具体,话题从宏大变得具体,我个人是喜欢这种改变的,因为世界上的事情本来就不是非黑即白,而很多抽象的、宏大的命题,本身也脱离不了每个个体的具体选择。

而也正是这种改变,让辩论从“屠龙之术”走下神坛,变成了对每个人的具体思考更有帮助的活动。

节目中多元的价值观给予了观众另辟蹊径的思维,这些不是俗到骨子里的陈词滥调,而是新颖的针砭与剑走偏锋的视角。

仔细想来,方才提到的那些新话题,辩手们的所想所说,难道不也是当年的人们也有过的困惑么?70后80后不也一样面临着如何择偶,如何看待婚前性行为,面临着婚后家庭财产如何管理等等的问题么?

不同的是,他们当年认为这些东西是很私密的事情,不足为外人道,不愿与他人言,但真的是不应该去思考、去研究、去探讨么?当然不,这些都是人生切切实实要面对的选择,要解决的问题,当然也应该去表达自己的看法,去交流学习与思考。

只不过,那时候他们没有交流的意识,更没有发声的平台。

80后毕业的时候,不也希望能有人告诉他们,应该怎么选吗?不也希望能和别人讨论讨论,究竟该怎么选吗?

可当时的人们不能,他们只能自己凭感觉选。

所以,当这样的辩题把辩手和观众从禁锢在非黑即白的两种选择中解放出来时,世界便呈现了更多的可能。

而这就是辩论的意义所在。

图片来源于网络

【手撕职业误会】――活动传送门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