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该谈论一场花事
五月,该谈论一场花事
文/所以
自立夏日起,下过几场春雨后,伊通河沿岸迎来了百花争艳,齐斗芬芳的美艳景色。因树种繁多,花期不同,这里的春末夏初,便有了一场接着一场的花事。懂得欣赏一场花事,沉迷于香艳的秀色,可不是一个人生来就有的审美能力,而是需要一些闲情雅兴,来惜花叹花。
当我注意到一丛丛的蔫红,一颗颗的洁白,一片片的淡粉,发出感叹生命娇艳,竟然如此旺盛的时候,早已人到中年,鬓上秋霜。在这之前,我从没有注意到,花开竟有时,花落也无情的生命的常态。
我不懂得欣赏花的美,不止体现在面对落红的无情,甚至连带一朵花的衣裳都没有,不喜欢花色,所以衣裳多以纯色为主。这样看来,我是一个多么不懂得欣赏花色的无情人。我把自己冷落了一场场的花开花落,归为母亲的不懂花。母亲是独生女,从小生活在煤矿区,在母亲很小的时候,外婆的身体就特别弱,吃药看病成常事,根本无法承担起家务的重任。外公下井挖煤,不会做饭,母亲不仅要一边上学,一边照顾体弱的外婆,还要做饭和喂猪。那年月,生活物资紧缺,在小县城有限的房前屋后的土地上,一般都是种菜,以生为大,一切以吃为主,没有几人有那闲情逸致,去种花种草,欣赏一朵花的美。
婚前家庭的拖累,母亲就错过了许多次山花苏醒,小草偷笑的瞬间,所以年轻的母亲不懂花开的风情,也没有时间去品味花开惊艳的炫目美。
婚后的母亲,接连照顾四个儿女,还要上班,哪有时间去欣赏花开的旖旎迷人情致。
我九岁的那年夏天,那时母亲还在煤矿上班,工作需要倒班,下班还需骑半个小时的自行车才能到家。有一天,我听妈妈站在院里同邻居唠嗑,她说,下夜班回家,在路上给孩子们买了几个苹果,挂在自行车的车把前,可是,太困了,骑着自行车都打瞌睡了,连苹果丢了都不知道,害得闺女、儿子没吃到苹果,白白地丢了。母亲说这话的时候,她后悔自己不该犯困,应该在苹果落地的时候,及时捡回来。她在自责,苹果丢了是大事,自己的困意怎么能有丢苹果事情大。当时,听了母亲的这段话,我心里特别难受。那是怎样的一种困,骑着自行车都有睡觉的可能。万一睡着,摔倒怎么办?
母亲对于儿女来说,不止是生养和喂养,还有一种儿女们无法报答的恩情,那就是无私的奉献。在奉献的背后,用母爱完成一场场别样的恩情。
后来,母亲和父亲做买卖,忙着挣钱养家,供我们上学。在我工作之前,家里从来没出现过一盆花草,父母没时间照料,也不会让一盆盆花草来分享儿女们的母爱时间。随着我们姐妹逐渐的长大,一个个都离开父母,我发现家里的窗台上,逐渐多了花草,盆栽,窗台上也有了四季不同的花期。
十多年前,母亲在北京住过一阶段,每次打电话,她常常跟我说,春天的时候,元大都遗址公园的花开的有多美,不同颜色的海棠花,樱花,桃花,梨花……,还有无处不在的连翘,真的是太美了,欣赏那些花的美,可不是一、二个春天可以读懂的。
今日是母情节,早早地回家陪母亲,陪她聊天。听她讲那些过去的事情,吃她做的饭菜。母亲已经七十四了,每天还忙里忙外,还做一点小买卖。直到晚上上床,她才算休息。如果请她到饭店吃饭,她会不高兴,嫌弃饭店饭菜不卫生,用垃圾油,还有不喜欢吃饭店的饭菜。她总想给我们做一些她认为拿手的饭菜,看着我们吃。此时,我是狠狠的吃下眼前的美味,即使,吃不下去,也要表现得很香,很怀念。
母亲干活没头绪了,经常拿东忘西,但是,就不承认自己已经老了的现实,她不服老。不愿意面对现实的自己,她要活成理想的自己。她这样做,都是为了少给儿女们带来她认为的麻烦。
中午她召唤女儿上桌吃饭,看到女儿正在看的书《宋美龄传》,她拿起来翻了翻说,她一点也不羡慕宋美龄,她的一生白活了,连一儿半女都没有。我说,她有享不尽的荣华富贵,和卓越的外交能力。母亲还不屑地说,我有四个儿女,享不完的天伦之乐。
如果把母亲比喻一种花,我想,母亲就是越是深秋,花开越红的“一串红”,俗称“万年红”。那一串串红红火火的花朵,从不与百花争艳,开在深秋,越冷越艳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