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居的一年》:原谅我不懂你
文 | 陈北宋
独居的一年.jpg在书单里列下这本书,是因为作者约翰.欧文是村上春树的偶像,他的不少作品均有村上春树翻译成日文从而引进到日本,作者本人和村上春树也是好友。而村上春树是我的偶像,对于偶像的偶像,其作品读起来该是如何的石破天惊呢?
然而看完整部书,我只能说很遗憾,原谅我不懂你。
小说里宣扬的爱的主题,并不是普通大众所能接受的爱
初看书名《独居的一年》,我以为这是作者独居一年里的写的随笔感悟。没想到这是一部小说,小说描述的主题是爱。
本书浓墨重彩地描写了四个人,主人公是露丝,出场的时候是个四岁的小女孩。
露丝有两个哥哥,但均在年少时因为意外离世。母亲玛丽恩沉浸在丧子之痛中无法自拔,并因为害怕再次失去女儿露丝而拒绝爱上她。为忘却丧子之痛和丈夫的背叛,与比自己小二十岁的少年埃迪擦出了火花;在离开埃迪之后,她投身于写侦探小说。
父亲特德一边创造古怪的儿童读物,一边流连于各色女人的怀抱,这些女人大多是“不快乐的母亲”。
少年埃迪迷失在与玛丽恩的忘年恋中,无法接受年轻的女性。在玛丽恩离开之后,也开始在书中寻找爱。
四岁的小女儿露丝,则在父母间破碎的关系中,带着对死去哥哥的想像逐渐长大,成为一名作家。在露丝四十一岁的时候,已经成为一名单身母亲。在独居的一年里,她第一次遇到真爱,也理解了父母的选择,并接受了在自己身上发生的一切。
本书所要表达的是:“当你找到爱的时候,也就找到了自己”
约翰.欧文的个人经历对作品的影响
欧文1942年出生在美国新罕布尔什州埃克塞特,出生时父母已经离异,6岁时母亲再婚,他和母亲以及当历史老师的继父在一起生活。在全职写作之前,他当过二十多年的摔跤手。先后养过两只拉布拉多犬,分别取名为“狄更斯”和“勃朗特”,像两位文坛巨匠致敬。
童年时代那显现在眼睛中的未来,究竟会对真实降临的未来产生怎么样的影响?对于从父母离异、孤僻自闭的童年中走出来的欧文,《独居的一年》似乎可以作为他的回答。
我从没有看过约翰欧文的书,对他的写作风格全无了解。只是看到大家对他的评论,说他是“美国最重要的幽默作家”,称他为“狄更斯再世”,是文坛中为数不多的有着高超讲故事能力的小说家。据说他的作品往往时间和空间跨度十分宽阔,呈现出高超的叙事技巧。他的作品多涉及失踪的孩子、缺席的父母,这显然与他自身的经历有关。
但我不得不说,我看不懂这本书所要表达的主题。也许因为本书所要表达的畸形的爱,并不属于中国传统观念能够接受的爱。
事实上,我在读这本书的时候并没有被吸引,不像《追风筝的人》那样手不释卷,一口气读完。我一直在鼓励自己,“坚持读下去,往后看,再往后看看”,非常努力的看完了整本书。看完后又读了其他读者写的书评,才对本书有了更深的了解。
这本书所流露出的价值观,我也不太能理解。
读一本书,其实是与作者进行对话
作者在写一部书的时候,其实是在触碰自己的内心世界。所流露出的价值观其实是自己对这个世界的看法;而对书中人物走向的处理,更多反应的是作者的态度。
所以,读一本书,其实是跟作者进行深度的对话。
嗯,原谅我跟约翰欧文沟通失败了,我并不知道他要表达什么。或许对于爱,我们有不同的理解。在我看来,爱更多的意味着独一无二的信任和长久地陪伴,是心灵相通。因为一时空虚寻找安慰,或者寻求精神刺激而发展出来的短暂的激情,并不能称之为爱。
书里要表达的是,我们每个人都有爱的权利,哪怕是畸形的。但在我看来,这个爱的权利并不能成为你伤害别人的理由。你是可以对一个素昧平生的人一见钟情,但不可以就此冲动到不管不顾。
“发乎情,止乎礼”。
但这太中国化了,对于崇尚精神自由的美国人来说也许很扯。这就是文化的差异。是谨小慎微与自由奔放的差异,是理性权衡与率性而为的差异。这差异就像一条银河,我们站在银河的两岸,我可以看到你的轮廓,却始终无法看清你。
原谅我不懂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