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尘·读书读书·精进·自律楠得有你读书会写作小组

读《院士思维》第12天

2019-07-20  本文已影响2人  飞舞的微辰

1.      土壤学家朱显谟

院士金句

数10年来,我一直坚持自己的思维方法,并常以“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来自励。

重视实践与认识的关系,坚持理论源于实践。P306

我认定对自然现象现象的认识要比认识一个人容易的多,因为它是基本不变的或总是循着一定的规律在变动。P308

科学研究是了解一切自然现象的手段和过程,其目的在于认识其本质,以便为生产服务。P309

认真学习,兼收并蓄,小心论证。P311

我的感悟

方向选对了,后天努力可以弥补先天不足,前提是有清醒的认识和持续的行动。朱院士,家境不富裕,自认为智商不高,语文、书法都不好,但认识到读书的重要性,便坚定了做农民科学家的念头,书中不止一位院士,是从小立志做科学家的。

敢于标新立异。院士的许多观点被斥责,但仍“时时与权威顶牛”, 学识、勇气、和精神值得学习。

越是把自己的这种勇敢提出创新.观念的做法,归功于自己的性格因素——— 憨直。

与人相处,并不总是有意思的。人是善变的、多元的、自然现象总是遵循一定规律的。学习自然科学,虽然难免经历失败,但知识、器材、土壤等研究对象,总不会欺骗我们。

2.      化学家朱清时

院士金句

至此,一个美好的念头,始终萦绕在我的心头,首先周围的一切从一些人们司空见惯的事物中,探索人们未知的科学奥秘。P316

俗话说“万丈高楼平地起”,科学的大厦是靠一砖一石垒砌起来的,没有牢固基础的殿堂是经起风吹雨打的。P317

不受外界潮流,影响自己喜欢的事情,自己能干得很好,就继续干下去。P317

我的思维方式,可以用8个字来概括:为实求真,灵活执着。P318

我觉得在科研活动中,尤其对于实验性的工作,需求每次都成功是不可能的,在实验中不管成功失败,要做到每次都有收获,从中分析原因,积累经验教训,开阔思路,启发思维,力求在下次获得成功,这才是应有的思维方式。P320

我的感悟

学会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朱清时先生以牛顿为榜样,热衷探索自然奥秘,刻苦学习,盼望早日登上巨人的肩头。

好的老师是学科兴趣的培养者。朱清时先生提到了他的领路人——周泰金老师,讲课慢条斯理,书写一丝不苟,讲课深入浅出,慢条斯理,倾注了满腔热忱。像这样的老师学习。

永远不忽视基础。基础不牢,地动山摇。曾经失败的日语学习经历,还有考研复习计划的随意性和贪多,都没有做到踏踏实实地巩固基础。

机遇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在青海盐湖研究所所从事的工作,是朱清时院士一生中最重要的,一次机遇,但这次机遇,他凭自己坚持学习的努力得到的,当时,他听到青海盐湖研究所争取到了项目的消息之后,立马去拜访,办公室主任,并且凭借一篇英文论文的翻译,获得了这项工作。

要反复研究经典,向前辈学习,朱清时先生曾经把复杂而枯燥的文献复印出来,逐句推敲,研读数遍,直到找出最后真正不懂的基础知识,他这种学习经典的认真态度值得学习。

3.      地质学家家刘宝珺

院士金句

在实践中发现问题,理论上实现突破。P325

在跨国、跨学科成果引进移植中实现创新。P328

我认为一个有作为的地质学家,一定要有正确的世界观和地球观,因为他所追求的不仅是对研究对象本质规律的正确认识,更要建立起最能认识本质规律的正确研究方法和思路。P329

我的感悟

越来越多的研究成果,需要建立在跨学科知识上。这就要求研究者一专多能。作为普通者的我,也需要扩大自己的知识领域,开阔思维。

如果,不是研究语言,那么语言就是一种工具,在研究工作中掌握越多的语言,我们的工具越多,掌握得越好,工具就越锋利。原始们凭借各国语言,获得最先进的知识,现在翻译工具先进了,但是,机器翻译还是有不足之处,例如,文学翻译中,汉语的言外之意,就不是机器一定能准确翻译的了。

多方面的爱好,有利于多种思维方式的形成。刘院士从小爱好广泛,为后来多种思维方式的形成创造了条件。

结语:

这些院士都是把对真理的追求、国家的发展放在首位,朱显谟院士曾“出于一个中华儿女对黄河特有的忧患意识和紧迫感,出于一个中国土壤工作者的自尊心,毅然告别了生活比较优越的南京市,扎根陕西偏僻的农村小镇”,一呆就是四十多年。在五六十,农村的生活是更贫穷的。

在这样一个大部分人都追求财富自由的社会,这样的精神更是无比可贵的了。

我们研究不了土壤,我们可以做些保护环境的小事。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