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志红的心理课:自我不是自私

2022-03-12  本文已影响0人  亦文

武志红,毕业于北京大学心理学系,是国内著名的心理咨询专家。也是心理学的畅销书作者,新书《自我的诞生》,从心理学角度阐明了,“自我不是自私”这个心理学概念。

作者在书中提到,很多人都会把自我等同于自私,甚至把自我视为洪水猛兽,但实际上,大多数人的痛苦,根源都在自我尚未形成。

在书中,作者用心理学知识从人的生活角度出发,阐释了自我发展的过程和难点。发现那些让我们痛苦的问题的根源,重塑家庭关系,找回爱与被爱的能力,活出真实的自己。

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也没有两个一样思想的人。

每个人都是一个单独的个体,独立的思维和独立的心理感受,成为独一无二的自己。

作者从事了14年的心理咨询工作。

在众多的沟通和演讲过程中,作者发现,人们所谓情绪引起的焦虑和不适,形成的原因,主要是“一个人没有形成抽象意义上的自我”。

我们通常说的“我”是具体的,具体的想法、具体的目的,具体的穿衣打扮,是一个看得见,摸得着的“我”。

但是人还有一个抽象的我,那个“我”像是一个容器,可以容纳一个具体事件中的意志。

作者认为,抽象意义上的我是否形成,会给压力与情绪管理带来极大的差异。

抽象意义的“我”和具体意义的“我”,行动一致的时候,才会产生“自我”。

“自我”也是一个人心理成长的过程。

在生活中,我们经常看到“妈宝”、“巨婴”,他们相同的地方就是,有一个成年人的身体,但是没有一个成年人的心理。凡是靠妈妈,不负责任也不自寻生路。整个人对外界都是自闭的一种状态。

没有完全“自我”的人,就是心理不成熟,或者说心理发育不全。

作者认为“自我”的形成需要经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正常自闭期(婴儿出生到一个月)

人的成长只有在这一个月之中,是属于自闭的。其他任何时期的任何形式的自闭都是不正常。

这时候婴儿好像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不会与外界交流,也对任何事物不产生兴趣。

第二阶段:正常共生期(两个月到六个月左右)

人从两个月开始,婴儿渐渐意识到自己需要人照顾,会和人产生一定的共生。比如吃奶、苦、要抱抱等需求。

这时候婴儿的心理意识,都是和照顾自己的人在一起的。

第三阶段:分离与个体化期(六个月到三十六个月左右)

孩子长到三岁的时候,开始有自己的独立意识,只要自己喜欢什么,这时候就是心理意识上和父母的分离,开始形成个体化的“自我”。

这时候,孩子开始接受一些基础的教育,比如有的家庭会教孩子念儿歌、看图识字等。

孩子从此,开始认识世界。

为什么有很多人都会说,孩子一到三岁就开始不听话了。

“不听话”就是孩子自我意识的萌发,她开始有自己的想法和意愿了。

当然,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多人虽然能意识到“自我”但是出于某种客观的情况,不会遵循自己内心的想法,而是去选择一种和自己背道而驰的东西,为了达到某种关系的平衡。

这是极度错误的。

比如说,有的孩子考上了名校,但是却选择离开这个世界,留给父母的遗言就是:“我为你们完成了理想”。

一个不是为“自我”活着的人,始终是得不到“自我”的认可,也就没有什么快乐而言,那么生命的价值是什么呢?

一位作家写过:“父母与孩子的关系,就是一次一次看着她们的背影,渐行渐远”。

生命从开始就是一场告别,出生是告别母体,上学是告别家庭,工作是告别自己相对单纯的学习环境。

每一场告别都是成长,直到在社会中步入真正的生活,完成个人价值的终端体现。

“自我”不是自私,“自我”是一种成长,了解自己想要什么,知道自己能做什么,感谢自己成为自己。

作者最后说:“人是万物的尺度。一个人的心灵,就是他丈量世界的尺度。当我在黑暗之中,世界也必在黑暗之中,当我被照亮时,世界也会变得光明”。

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我们有亲情、爱情、友情,这都是组成我们成为一个人的情感部分,除此之外,我们要成为什么样的自己,是每个人值得思考和去选择的。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