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与华书房#华杉注王阳明《传习录》【12】
夭寿不二已经是极高的境界,而王阳明说那不过是困知勉行的事,属于好同志第三等。王阳明自己,是做到了夭寿不贰、修身以俟,他未得长寿,只活了57岁。临终前弟子问他有何遗言,他说“此心光明,亦复何言!”这就成了夭寿不贰、修身以俟的千古名言!
【爱问:“‘尽心知性’何以为‘生知安行’?”】
徐爱问:“尽心知性,怎么就是生知安行的人做的事呢?”
这里先复习一下生知安行、学知利行、困知勉行三个概念,在讲四书时已经重复讲过多次了。
生知安行,是生而知之,安而行之。不那样做,就心中不安,心不安,一晃动,马上调整过来。不是说人心惟危嘛,人心很容易偏颇,但是自己感觉不到,伤害了别人,还觉得自己有理呢。生知安行的人呢,他这心,就处在一点也不犯错的正中间,中庸之道,坦然中道,没有一个地方不恰当的,稍微偏一点点,自己不舒服,马上调整过来才得劲。孔子也是七十岁才打到这境界,就是他说的“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我斗胆加一句:“乐之者不如安之者。”你那样很快乐,也不一定要去追求那快乐。但是,不那样就不舒服,就心不安,那是非做圣人不可!
关于这个“安”,我们多次举过一个例子:“不怕吃亏,怕占人便宜。”一般人怕吃亏,一旦吃了人家一点亏,哎呀!就好像吃了一只苍蝇,不吐不快,非要找回来不可!另一些人呢,怕占人便宜,一旦占了,或者被认为占了别人便宜,哎呀!就好像吃了一只苍蝇,不吐不快,非要加倍还回去不可!所以怕占人便宜的人,他到哪先找亏吃,先吃点亏,垫垫底,降低不小心占人便宜的风险。
这就是居仁行义,看你的居所在哪儿,是在仁这间大屋子里面,还是在外面。
生知安行的人,住在仁这间屋子里面。学知利行的人,住在仁这间屋子外面,学而知之,利而行之,通过学习,知道仁这间屋子好,住进来有好处,努力想住进来。
我们很多人,都是学知利行。
还拿吃亏举例,比如说:“吃小亏,占大便宜。”“吃亏是福。”这样的人,也能吃亏,但他是通过学习,知道“吃小亏,占大便宜。”“吃亏是福。”他是为了占大便宜的可能性,和得福的可能性而吃亏,是为了好处,为了有利,所以是学知利行。
我们平时经常说的好多所谓“大智慧”,什么“小胜靠智,大胜靠德”啦,什么“舍得舍得,不舍不得”啦,多得很,都是学知利行,算不上智慧,属于一点点明白,不是真心英雄。
困知勉行的人呢,更低一档,是吃一堑,长一智,被困住过,知道不做好人不行,所以勉强自己去行,勉力去做。
不过《中庸》鼓励说:“或生而知之,或学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或安而行之,或利而行之,或勉强而行之,及其成功,一也。”不管你在哪个档次,生知安行,学知利行,还是困知勉行,只要你去做了,结果都一样。
理解了这个概念,就理解了王阳明说的尽心、知性、知天,是生知安行的人做的事;存心、养性、事天,是学知利行的人做的事;夭寿不贰、修身以俟,是困知勉行的人做的事。
生知安行的人,一切本来就在他自己心里,所以他尽心知性知天,他已经天人合一了,从心所欲不逾矩。学知利行的人,就要时刻提醒自己存着这心,修养这性,事奉这天。困知勉行的人呢,就要讲究夭寿不贰、修身以俟,鼓励自己,生死置之度外,活多少岁都行,我只管修养自己,等待天命,给我啥结果我都接着。
你看,夭寿不二已经是极高的境界,因为死亡恐惧是人最大的恐惧,都想有好福气,多享受生活,能夭寿不贰、修身以俟,已经是圣人了。而王阳明说那不过是困知勉行的事,属于好同志第三等。
王阳明自己,是做到了夭寿不贰、修身以俟,他未得长寿,只活了57岁。临终前弟子问他有何遗言,他说“此心光明,亦复何言!”这就成了夭寿不贰、修身以俟的千古名言!
徐爱同学的问题,华杉同学是这么理解的,明天听王老师怎么回答。
#华与华书房#华杉注王阳明《传习录》【12】我的《传习录》学习参考书目:
《传习录 明隆庆六年初刻版》,王阳明撰著,谢廷杰辑刊,张靖杰译注,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四书章句集注》,中华书局
《王阳明全集》,上海古籍出版社
《礼记训纂》,朱彬 撰,中华书局
#华与华书房#华杉注王阳明《传习录》【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