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商后台数据产品笔记PMbook技能get

《U一点·料》读书笔记:“五导家”设计观

2015-09-12  本文已影响1920人  鸿影Akiko

最近翻阅了一下1688UED团队推出的新书《U一点·料》,有些章节的文章还是挺有共鸣感触的,本文为其中“02 五导家——设计师的Think-flow"的一点读书笔记与个人心得。

底层设计观

在谈论具体的设计方法论之前,文中先阐述了设计观,对于设计团队来说,最关键的问题是在所处环境中我们的使命和任务。作为团队一员的设计师,应当理解团队工作的立场、方式、方法、结果,知道团队产品要传达给用户怎样的认知,帮助公司实现什么样的业务目标,思考自己的设计是否有助于帮助团队、公司达成使命(我过去实习的时候在业务目标和团队使命上缺乏深入的理解和思考,但在阿里这样相对注重业务驱动的公司,对核心业务目标的理解、主动思考与推进落地能力,是衡量设计师的一个重要标准,这也逼迫我驱动自己在这方面做得更加深入),而不是纯粹基于个人偏好一意孤行。

设计目标

文中提到,一些设计师片面地将设计目标理解为用户体验目标,将其作为价值判断的唯一标准,结果失去合作伙伴的信任。但实际上,设计师需要考虑的东西远远不止用户,还有业务价值、实现成本等。就如那句话说的一样:“世上没有完美的设计,因为你最终能做的就是在各种关系之间取得平衡。”从更广义的角度去理解设计目标,有助于帮我们更好地赢得合作伙伴的认可、推动设计方案的落地,让设计真正产生价值。

第一步:明确业务诉求

文章将完整而明确的业务诉求划分为了四个部分:精准定位的目标用户(市场划分)、主张为目标用户带来的核心价值(对目标用户的实用意义)、价值的变现方式(收入模型)、价值的实现策略(主要落地办法)。虽然很多时候业务诉求的明确并非设计师的职能,但设计师有责任监督业务伙伴完成这一工作,甚至帮助业务伙伴一起思考、梳理和明确业务诉求,发挥岗位以外的价值,产生更大的影响力。

过去的我犯过业务诉求还没有沟通理解清楚就急匆匆开始设计的错误,结果沦为一个“画图工具”。从今年开始有意识地让自己养成一个习惯,在设计之前,先基于PD给出的信息在设计文档里重新梳理描述一遍完整的业务诉求,再生成相应的设计目标。遇到的阿里PD们都很专业靠谱,所以在这方面并不需要我花太多时间,不过如果遇到的是PD脑子不清楚/没有PD的情况,设计师就有更多责任去反复沟通和主动思考清楚业务诉求了。

第二步:洞见用户诉求

对用户诉求的洞见是一个“相向”的思考过程,这个过程帮助设计师从用户的角度来思辨业务诉求,丰满和完善业务诉求中主张的用户价值,补充和优化我们的行动策略。用户诉求包括场景故事、用户当前的主导诉求、用户的潜在诉求。

我作为设计新人之前常犯的另一个错误之一,就是简单地把PD描述的/自己主观感受的用户诉求当成了真实的情况,而为不准确、不靠谱的伪需求付出不应有的精力。而用研的一个重要价值就在于这里,关注用研数据、投身真实情景观察体会,甚至只是问问周边同事的看法,都能帮我们更准确地洞见真实的用户想法。在当前主导诉求之外,优秀的设计师还能挖掘出潜在的用户诉求,从更深刻的角度帮用户解决问题。

不过也正如书中说的那样啦,这是一件非常有难度的事,在研究态度、知识储备、生活阅历、敏锐性、同理心等方面都对设计师有着很高的要求,是一项需要长期修炼的基本功。就算是知名大公司里面,产生的拍脑袋没人用的失败设计不要太多哦~

第三步:定义业务目标,聚焦设计目标

在完成前二步后,可以进一步推理出具体的业务目标:完整的目标用户价值、完整的价值实现策略、完整的价值变现方式。而设计目标则是业务目标的一部分,设计价值——可通过设计手段参与实现的用户价值,设计策略——可通过设计手段落实的实现策略。作为设计师,必须清楚地知道完整的业务目标是什么,但可以聚焦在设计目标上,从专业角度参与实现业务目标。

私以为,创造好的用户体验只是手段,最终目的是实现包含设计目标在内的业务目标。如果对业务全局缺乏清晰的认知,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设计过程中会更容易偏离最终的目标,陷入为设计而设计的困境。而如果一开始就带着良好的全局业务目标意识去设计的话,设计过程中可以更好地保持头脑清醒,最终帮助产品实现其价值。

第四步:设定衡量设计目标的数据指标

书中提出了用VSM推导思路作为设计衡量指标,具体含义为一旦设计目标得以实现,就一定会有相应的现象发生或信号出现,我们就应该能找到可以表述和衡量它们的数据指标,以此反映设计价值的变化。在过程中需要特别注意多数据指标衡量,用多个维度的数据指标降低不确定性和提高准确性,获得更真实的了解和准确的判断。

我曾陷入过只看单一数据指标的误区,但事实上有些数据的走高却可能是杀鸡取卵的危险信号,不能持续长久,数据是可能骗人的,而从多个角度大样本来分析看待可以相对降低“被骗”的风险。

第五步:根据设计目标构建设计方案

明确设计策略之后,我们首先要做的是挖掘决定策略实现效果的关键因素,之后再由关键因素衍生出最终的设计方案,而方案的产生就需要靠设计师的灵感、想象力、创新力、品味和审美了,这背后需要大量的积累与不断的重复。品味与审美并不是可以偷懒速成的,这也是我感觉自己和多年工作经验的资深设计师差距较大的一个地方,即使很清楚前面的步骤,第一个方案刚落地的时候总感觉还是差了那么一点,仍需不断积累努力啊。

构建完设计方案后,还需要根据可行性进行过滤,考虑各方面的约束和限制,对设计方案进一步作出调整。飞机稿再漂亮,不能有效落地也没什么意义,一直觉得设计最难的地方就在于平衡,但在权衡取舍的过程中,我们并不该轻易让步,合作的PD开发说不做就不做,而应追问清楚深层次的原因,再进一步调整、优化出满足多方需求与限制的方案。

文中还提到,在完成了Think-flow的五个步骤后,还需要不断地验证反思和迭代,让整个设计工作形成一个完整的闭环。过去我常常完成项目就扔一边不管了,缺乏主动跟进的意识,但在精益设计、小步快跑迭代盛行起来的今天,这一点会变得更加重要,也对设计师的执行力提出了更大的挑战,毕竟很难有一次性做到完美的设计。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