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种体质辨别—面油光易生疮的湿热体质
昨天说的痰湿体质是和湿离不开的,今天的湿热体质还是和湿有关。
湿
湿,给人的感觉就是含有很多水分,因此湿有黏滞的特点。明显的表现就是大便黏滞,小便浑浊,舌苔也会厚腻等。
湿和寒在一起是寒湿,和风在一起是风湿,和暑在一起时暑湿,和热在一起就是湿热。
热
热是阳邪,特点是往上走。经常会面红、目赤、发烧、舌边、舌尖红肿或口舌生疮,牙龈肿痛,咽红肿痛等症状。
热邪好气伤津,这就好比一壶水不停的烧,水会越来越少,甚至烧干。
常见症状是口渴喜欢喝冷饮,咽干舌燥,小便短赤,大便秘结等。
热邪入血分,可以使血流加速,甚至灼伤脉络,破血妄行,从而出现各种出血,如流鼻血 吐血 便血 尿血 崩漏等。
热邪入了血分,并且在一个地方郁结,就会使局部脉络气血不通,可以发痈肿疮疡。《灵枢 痈疽》:火热不止,热胜则肉腐,肉腐则为脓。
症状
◆湿热体质的人,经常是面部发黄 发暗 油光。牙齿比较黄,牙龈比较红,容易口苦口干,自己感觉身体比较重,容易困倦。
◆湿热体质的人大便异味比较大,小便也经常呈现深黄色,异味也比较大。
◆湿热体质的女性带下色黄,外阴异味比较大,经常瘙痒,舌红苔黄。
◆湿热体质的人更容易患皮肤、泌尿生殖、肝胆系统疾病。
湿热体质先天原因是一方面,后天也很重要。抽烟 喝酒 熬夜都有的,基本上都是湿热体质。
另外滋补不当也会促生湿热体质,肝病患者也容易导致湿热体质,长期的情绪压抑也会形成湿热体质,尤其是情绪压抑后借酒浇愁的。
脾胃湿热,湿更重于热,湿的表现如肢体困重、纳呆、腹胀、大便溏泄等症状更明显,热的症状比较轻。
肝胆湿热,热更重于湿,热的表现如身热、口干、口苦、大便干结、小便短赤等症状更明显,湿的症状比较轻。
两者的表现症状侧重不同。
肝胆湿热
肝胆湿热是因湿热郁结于肝胆,疏泄失职,肝气郁滞,不通则痛,故胁肋部胀痛不适。
肝胆湿热的肝气也会犯胃,脾胃会因此生病,但是脾胃不适的症状会比较轻。
肝胆湿热有湿热下注的症状,如阴囊湿疹、潮湿、睾丸肿胀、坠痛,或带下黄臭、外阴瘙痒等症状。脾胃湿热则没有这些症状。
脾胃湿热
脾胃湿热是湿热之邪,蕴结脾胃,脾胃运化功能失职,升降失常,因此腹胀 纳呆 呕恶的脾胃症状比较明显。
有脘闷腹痛,口干却不想喝水,饿却不想进食。但没有胁肋胀痛的症状。
两者调理治疗思路不同。
调理
◆脾胃湿热调理治疗原则是清热不碍利湿,利湿不助热。可以使用三仁汤加减,常加冬瓜皮 茵陈祛湿清热,脾胃安和。湿热下痢多的用葛根芩连汤。
◆肝胆湿热调理治疗原则是利湿清热,清肝利胆。对于偏湿的用茵陈五苓散,对于热偏重的用龙胆泄肝汤。
药物服用必须在医生辨证确诊指导下。
两者治愈的时间和愈后效果不同。
◆脾胃湿热治疗的时间长,但治愈后很少复发。脾胃湿热的湿大于热,湿邪的特点就是病程长,缠绵难愈。
◆肝胆湿热治疗时间短,但会经常发作。
湿热体质无论是脾胃湿热还是肝胆湿热都会出现食欲不大、腹胀等症状,因为湿热体质更注意要调整饮食。
饮食和湿热是相互影响的,湿热体质加上饮食不合理,会加重湿热的症状,引起其他疾病。
湿热体质最忌讳烟酒和甜食、油炸食物。
不宜过饱,少食多餐可以刺激胆汁分泌,尽量选择低脂肪 低胆固醇的食物。
适合的食物如绿豆 冬瓜 丝瓜 芹菜 荠菜 芥兰 竹笋 紫菜 海带 赤小豆 薏米 鸭肉等。
不适合滋补的食物,如麦冬 燕窝 银耳 阿胶 蜂蜜 麦芽糖等。
湿热体质的也应避免潮湿环境。湿热体质人的皮肤特别容易生痘痘,这与湿热体质油脂分泌过多有关系,面部油光发亮影响了体内毒素的排放。
因此想要根本的去除痘痘必须要从自身体质调理下手,才能达到治本的目的。
饮食上要一日三餐,定点定时,不能过饱。现代人运动量少,过度饱腹,会加重脾胃的功能失调,饮食要清淡,多吃甘寒 甘平的食物,如 芹菜 冬瓜 苦瓜 藕 。避免吃辛温助热的食物。
戒掉不良的生活习惯,如抽烟 喝酒 熬夜等。充足的睡眠能保护肝胆,有利于肝藏血,排毒。
湿疹是湿热体质最常见的皮肤炎症了,湿疹的发病原因复杂,往往都是多种内外因素相互作用的。
湿疹对任何年龄的人都有可能发生,预防湿疹首先就要饮食和生活习惯的注意。
另外已经湿疹了更要从自身体质调理下手,也要找到发病的内外因素,同时调整改变才行。
我们经常图一时的口欲,图一时的痛快,偶尔的放纵,身体有能力修复调整,长期的不良饮食习惯和生活作息,拖垮了身体,而我们却不自知。
生病了只想吃药尽快好,却从来没有想过调整饮食和生活,病好了又来了,往往不是病难治,是我们一直在给病造温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