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关系中---不合作,不幸福

文 微微流念
有一天我发现——身边的一些人,常在人我争执中,失去许多幸福感。原因却不是谁对谁错,而是关系中的人不懂得合作。
一.幸福的迷局
我们常常好像被一种看不见的力量牵着走:每天走路、吃饭、喝水、睡觉、做事、说话、哭、笑、生气、抹眼泪…哦,迷迷糊糊地就像被放进一部快放的纪录片中的某个角色。
的确,有人说人生如戏,剧情一半来自剧本,一半靠现场发挥。我们可知道哪些来自剧本?又有哪些自己发挥的呢?有人随波逐流,其人生迷糊着就成了剧本版。另有一些人呢,想过自己想要的人生,就修改了剧本,他的人生往往与前者大不相同。
在我们的人生剧本中,关于幸福的部分,相信每个人都十分期待。
生活中为什么有人过得幸福,有人过得不幸福?也许幸福也有密码,值得我们仔细探究。这是少有人走的路,探究的路上要直面我们内心的最深处,会让我们觉得不舒服,甚至痛苦。有的人望而却步,有的人直接放弃。这条路真的不好走。
但幸福也许只属于真心想得到它的人。自己的幸福迷局只能自己破,无人可替。
二.合作与幸福
*幸福离不开关系 关系需要合作
1.幸福与关系
什么是幸福?幸福,就是需求得到满足时的感觉。
幸福的模样多姿多彩,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我把人的需求归了归类,觉得幸福大致不外乎就两个方面:
①自我需求得到满足时的感觉。
这好理解,就是些纯属于个人需求方面的满足:吃饱穿暖有地方住,身体健康无灾无病,有钱有工作,读读书写写字,种个花养个草,自我成长…这些都让人有幸福感。
②关系中的需求得到满足时的感觉。
比如这些:爱和被爱,受到尊重,被赞美,被信任,被欣赏,成功…这些也让人有幸福感。这些感觉,只发生在人际关系中。

关于幸福,不少人认为,这一辈子活出自我就幸福了。令人困惑的是,许多人很有能力、很优秀,自我发展很好,却处理不好生活中的关系,外人看到的表象很幸福,在私底下过得却并不开心。因为生活中他们也需要和洽的关系,关系处不好会影响个人幸福。
个体心理学家阿德勒说,属于私人的意义是完全没有意义的。目标和行为唯一的意义,就是它们对别人的意义。
比方说,一个人的优秀如果对别人没什么意义,充其量只是短暂地满足一下个人的自恋;再优秀的人,若他的优秀对他跟别人的关系相处没有益处,一个活在关系中的人就不能真正感到幸福。
举个通俗的例子,一个人很能干,挣了很多钱,一个人偷偷挺乐,自个儿可劲地花。可自个儿花又能花多少呢?慢慢地他就觉得没意思了。他得找人帮他花,给父母、给老婆孩子、请亲朋好友,和他们分享他挣线的快乐,他才感到真正的快乐。“独乐乐,不如众乐乐"。古人老早就明白这个道理了。
每个人因关系而来,又活在关系中。没有人离得开关系。没有关系,人就像茫茫大海中的一只孤舟,无论从物质层面,还是精神层面,都难以存活,不是无助而亡,就是孤独而死。每个人都需要关系。
自我存活在关系中。幸福也在关系中。
2.关系的好坏,取决于合作程度。
合作就是为共同的目标牵手而行,是一种关系,而且是一种积极的社会关系。
对关系没兴趣的人,和别人产生不了合作。
一个不愿意为别人付出的人,也很难跟别人产生合作。汉语中有个词叫舍得。在关系的维护中,有舍才会有得。合作意味着先去为对方付出,付出才能让关系长久下去。一味索取,不肯付出,不可能搞好关系。
关于合作,李嘉诚有句名言:"让别人多赚两分。和别人合作,假如我拿七分合理,八分也可以,那我就只拿六分。”
在成都的一次晚宴上,李嘉诚与经济学家张五常闲聊。李嘉诚问:“你知道为何我的生意能做这么大吗?”张五常答:“不知道。”李嘉诚眯着眼睛说:“因为每次做生意时,我总让对方赚得比我多。所以每个人都想和我做生意。”
李嘉诚深谙合作的真谛,他的商业帝国就是在这样合作理念下建立起来的。
合作,不是生意人的专利,也不仅仅是政治家斡旋外交的手段。纵观历史,横看当今时事,小到人与人之间,大到国与国之间,只要有人群的地方就有合作。在我们的职场、人际交往、婚姻生活、家庭教育的点点滴滴中,到处有合作的痕迹。甚至与自我的关系中也要有合作精神。无数事实证明了——合作是促进关系的关键所在。不然这世界就充满了冲突。
现代社会分工越来越细,人与人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合作的地方也越来越多。在关系中没有包容的心态,付出的精神,没有合作意识,关系中只想自己,就会与这个时代的发展格格不入,真的就out了。
然而现在的教育培养了很多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这很可怕。人人都想自己不吃亏,在充满自私的世界里,无论家庭、社会中都会冲突、争斗不断。不懂、不会合作,到头来恐怕人人都没有好日子过。
婚姻家庭是一个人连接过去、传承未来的地方,和我们关系密切。婚姻幸福与否取决于关系的好坏,而关系的好坏取决于婚姻中的人懂不懂、会不会合作。
我用合作的理念去检索婚姻中的原生家庭、夫妻关系、亲子关系,检索一个人的生命状态、生活状态,以及一些社会关系状态…结果都告诉我这样一个事实:不合作,不幸福。一个人的幸福程度由其与别人的合作程度决定。
*懂合作,在关系中越自在,幸福感越强。
有对明星夫妻孙俪(S)和D邓超(D)。两人在一起后,都变得越来越好。
S从青涩拘谨到幽默开朗,D从逗比搞笑到成熟稳重,俩人性格互补。S从舞蹈演员中选秀出身,D中戏科班出身,S演娘娘时,D在家里从专业角度帮她分析揣摩角色,事业上俩人相互促进。D几乎不会做家务,S做了很多,心甘情愿从不抱怨,生活上双方互相照应。D经常做些让S开心的事,人前直夸S勤快、贤惠。两人一起教育小孩,明星工作强度很大,很忙,他们都空下时间来陪伴小孩。在生二胎妹妹之前,已和老大做好工作,让哥哥早早期待妹妹的到来,而不是敌视妹妹来夺爱,不让孩子产生一点心理阴影,也教会了孩子处理关系。
这样的家庭很让人羡慕。俩人因为爱情而进入婚姻,用婚姻来加固爱情。有人说婚姻是爱情的坟墓,可他们不是。通常进入婚姻后,不少人认为关系进了保险箱,可以偷懒睡大觉了,不用再费心经营。慢慢关系就淡了,加上琐碎生活的消耗,你的我的地争执,婚姻自然渐渐无趣乏味。
D和S进入婚姻中后,俩人依然很勤劳地经营着关系,从不懈怠,甚至更卖力,他们明白,想要一家人更幸福,就要共同努力,为对方,为两人的共同的家多多付出。虽然从没见他们这么说过,但是他们的行动确确实实都是在这么做的。婚姻幸福决不会从天而降。所谓婚姻是爱情的坟墓应该是懒人的托词吧。
夫妻之间为了共同的幸福,为了美好的亲密关系,相互付出、相互理解、相互包容,正是对合作的完美演绎。
*越不合作,关系越糟,幸福感越低。
1.凑合婚姻
有报道称,中国的婚姻70~80%甚至更高都是在凑合。的确如此,在我们的生活圈里,凑合婚姻比比皆是。随便问一个婚姻中的人,如果他(她)肯说真话,大概率听到的估计都是一声长叹。
凑合婚姻,表面看婚姻还在,实际徒有其表。凑合状态下,两个人当初追求共同幸福的目标已经没有了,也不再有努力经营亲密关系的意愿和行动。对于为爱而婚姻的人来说,这种关系已无爱,无信任,无幸福可言,只有痛苦,甚至有恨。这种合作实质上已垂死或者已经死亡了。
在婚姻中,凑合比争吵更可怕。争吵中的人或许还对关系带着些期望,而凑合更多是绝望。凑合不亚于用一把钝刀慢慢凌迟一个人。
一句凑合,轻描淡写,只有在这种关系里的人才了解——那种苦苦挣扎的感觉,像粘在蜘蛛网上的飞虫,挣不脱,逃不掉,没有生路,却也死不掉,凄惶得很。虽处在婚姻关系中,但却如同活在一个人的孤岛,凄凉无助,有时简直觉得生无可恋。这种感觉无论当事者财富多少或地位高低,都没有差别。
凑合的具体原因很多,但不管哪种原因,通常内心觉得自己对关系已无能为力。
有的害怕离婚可能带来更多的风险,所以缩在婚姻的城堡里残喘,汲取微弱的安全感。婚姻这时更多是利益权衡下的存在,爱已溜走,只剩下空壳。
有人认为凑合婚姻是为子女考虑,但这未尝不是一种逃避的借口。其实对子女而言,这是一种失败的合作榜样。
很多人经历过凑合的关系。有人是一段——有的经过双方努力改进关系变好了,或者有的痛下决心结束了这种关系。而有的人会忍受一生,痛苦不已。
没有人不想要亲密美好的关系。婚姻的初心都是好的,希望双方一起幸福。怎么走着走着就不再是当初了呢?我们如此渴望关系,却在关系里让硝烟弥漫,把相处的世界当作战场,视对方为敌人,互相伤害,完全违背初衷。我们如此在意关系,却让关系变成冰窟,让自己和对方在其中瑟瑟发抖。
因为婚姻是种合作关系,非常需要合伙人有合作能力。不懂合作,不具备合作能力的人,很难拥有幸福的婚姻。凑合,只留着一个合作的壳,里面空空荡荡,没有一星半点幸福。
2.近几年我国的婚姻状况堪忧
①结婚率、离婚率
如下图,我国连续6年结婚率连续下降,离婚率逐年上升。这反映出人们对婚姻持续失望。
不想进入婚姻的人更多了,他们直接对婚姻失去期待;相处不好只好放弃的人也更多了。人们从希望到失望,甚至绝望。

②离婚原因

由上图分析: 因生活琐事、分居而离婚的占64.37%,这些都是非感情原因。琐碎小事→累积不良情绪→分居→变成离婚大事,这是关系中沟通不畅、相处模式有问题造成的。
过日子没有什么大事,都是小事。比如男人认为的小事,女人偏认为是大事,矛盾就来了。如果婚姻中的男女双方,懂得把两人共同关系放第一位,双方都重视对方感受,就能把大事化小,什么事都能变成小事,关系自然就和谐了。相处中只想着自己的感受,什么关系都难搞好。
婚姻中由着自己任性,做事说话不管不顾的人不少。要知道对方不是你爹妈,包容也是有限度的。关系中你不想着我,我也不顾着你,像小孩一样非争个高低。只能说,这样关系中的人心理很不成熟,在关系中完全没有合作思维。
关于生活中夫妻争吵,有人说过,输了是输,赢了也是输。赢了理,却输了两人的感情。把两人的关系、感情放第一位,才是真正的赢,而且双方都赢。
现在流行闪婚闪离,有的人离了结,结了又离。这有时真的不是找的对象不对,也不是运气不好。处在婚姻中的、已离的或准备离婚的人,也许要去想想,关系中两人的相处模式会不会有问题?鸡毛蒜皮的事>两人的幸福关系吗?无效地一味指责对方或草率离婚能真正解决婚姻问题吗?相处模式不改变,即便进入下一场婚姻,大概率是上一次的重演。
③谁要离婚
看下图 :

上图分析:2016-2017这两年,全国离婚案中,73.4%女的要离婚。而且91%的案件,一方坚持离婚,另一方一脸懵逼。
这组数据反映,关系中双方沟通协调有很大的问题。女性、提离婚的一方,平时在家庭关系中被严重忽视。严重忽视到,有一方都不能忍受要放弃关系了,另一方还在蒙圈不知咋回事。
被忽视(大多是女性)在婚姻中已成重灾区。
从人性来讲,没有人愿意被忽视,人人都希望被重视。除了功利性婚姻,在婚姻中人人都希望得到爱。在关系中长期被忽视,会让人觉得自己没价值,没有‘存在感,不被爱,感到十分孤独,不再信赖对方,对关系产生怀疑、敌对,想逃离关系,不想再合作了。
忽视是种隐性伤害。像卡在喉咙里的刺,从外面看不到伤口,好像没什么要紧,可刺戳在那儿,里面会一直很难受,久了严重的会引起咽部水肿,令人窒息致命。婚姻中被忽视的人就是这种感觉。
而忽视别人的人常很自我,只在乎自己的感觉,把别人的感受当作不存在或不应该,不太理会。太自我的人,在关系中不懂得理解关心别人,不懂关系的合作,总让人很不舒服,别人一般也不愿和他合作。
婚姻是合作的关系,双方是平等的。看对方的最佳视线是平视或微微仰视。这种角度对双方都比较合适。俯视、斜视、仰视、忽视、漠视都会造成不对等的关系,久了婚姻关系都难搞好。
婚姻中的人要清楚:你所忽视的可能不仅仅是你面前的一个人,而是你们的关系。你可能会毁掉你们两个人的幸福,而其中一半是属于你自己的。
3.独身现象。
现在这是全球性潮流。据报道中国适婚独身者近3000万。
从网上搜的一些人选择独身的原因:




26岁金像奖得主春夏自爆恐婚。
表面上看这些表述,选择独身有各种各样的充分理由,其实都是想要关系又不信任关系。
*不信任关系的原因是什么?
①自卑:(自己无趣、自己不出众,别人看不上)一个人对自己都没兴趣,怎么指望他对别人有兴趣呢
②没安全感:对关系有恐惧(对人不相信、成人的不良示范)
③只对自己感兴趣(不愿将就,不想受限制)
*为自己找的借口:
①不需要
②网络或其他方式可弥补
③合适的难找
不管什么理由和借口,恐婚就是不想走到亲密关系中。不相信婚姻能给自己带来安全感和幸福。他们只是退而求其次,压抑自己的欲望,选择独身。
不信任关系,不是到了适婚年龄才突然有的,这种认识从小开始形成,早就有了。经年累月积攒下来,到了适婚年龄这个当口,以恐婚的形式显露出来。对关系的不信任在此时被放大了而已。
不选择关系,的确能避开关系中的一些烦恼,代价是压抑了自己对关系的需求,也失去了享受关系中的很多满足和快乐。
有研究证明:有正常两性关系的人,身心更健康,而长期独身的人,心理上在某些方面会异于常人。
*家庭是一个人学习合作的重要场所
幸福婚姻、凑合婚姻、离婚、独身,还有一些青少年的行为问题、自杀、犯罪…这些人都来自不同的原生家庭。
原生家庭可以为一个人未来的幸福打下良好的基础;也会对孩子的教育欠下一些债,这些债有时要让孩子用一生的幸福来偿还。有时偿债方式很惨烈,让人看了心痛不已。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一个人与他人的相处关系模式,最初都是从家庭中学会的,而且主要从家庭中习得。孩子从家庭中学到的模式往往终身伴随,在他进入社会后,常会不自觉地多次复演。
国外心理学家研究表明,儿童在5岁时,人格已基本成型,每个孩子都已摸索出一套独有的、固定的,怎么看世界、怎么看自己的认知模式和行为模式。中国也有‘’三岁看大,七岁看老’’之说。
在生命早期,家庭给了孩子什么,孩子获得了什么样的认知,对孩子一生都会产生深远影响。
1.母亲的影响
家庭中,孩子经由母亲来到这世界。心理学家研究到,母亲有三个重要工作:
①将孩子和自己联系在一起(首次建立信赖关系,获得合作的最初经验)

一个孩子生下来,除了对自己感兴趣外,这世上让他对人开始感兴趣的第一人,就是他的母亲。
母亲要像摇篮般温暖舒适,又要像大地般给孩子踏实的承载,用毫无保留的情感,赢得孩子完全的信任,孩子从中就可获得安全的依恋。这是孩子在将来社会生活中最大的底气。
我用一个场景来说明这种感觉:一个孩子在专注地玩玩具,很安心,母亲有时在他身边,有时去远点地方做事,孩子不会扯着母亲不放,因为在他心里已经有个不会离开他的母亲陪着他。
这个场景有种象征意味:当这个孩子长大,无论他到哪里,即使走到天涯海角,他都不会孤单。他的心中永远有个母亲爱他、陪伴他。即便将来母亲不在人世了,这种爱的感觉也不会消失。
这种心中被装满爱的人,不缺爱,他们在关系中会更平和,更愿意付出,也善于合作。这都拜母亲所赐。
一个被母亲忽略的孩子,长大后会很想要爱,却又不相信别人,对人充满戒备,会对别人缺少兴趣,跟人在一起容易发生冲突,很难真正与别人合作。人群中这样的人很好找:对别人十分挑剔,内心又很自卑,喜欢离群索居。
而一个被过度宠爱的孩子,也不懂爱别人,只爱自己,认为别人的付出是应该的,自己不需要付出。这种孩子与被忽略孩子一样,对别人缺少兴趣,对合作也没兴趣。这样的人也很常见:自以为是,唯我独尊者是也。
孩子对母亲最初的信任关系没连结好,内心深处对人就不会有信任,明明需要爱,行为上却会躲避,对人很难产生兴趣,不愿与人合作。成人后通常也是这样。他们在人生路上经常碰壁,实属正常。幼年在一个人心中形成的认知模式终身难以消除。除非成长过程中这种模式得到过正确修正。
前些日子网上广传的北大“孝子"弑母案和浦东17岁高职生跳桥案,这警示我们什么?
这是极端的人际关系不合作的表现。他们内心里对他人没什么兴趣,对人极度冷漠的。北大的孩子表面上很阳光,与人好相处,这是因为社会主流要求人际合作,他们把自己真实的内心压抑了。当恶性事件发生时,他们内心的冷漠无情才真正显露出来。
可以想象,这些孩子的生命之初并没有被真正关爱过,或者父母的养育方式没有让孩子感受到被关爱。有的不珍惜自己的生命,有的把生养了他的母亲的生命都不当回事。因为他们没有被真正好好爱过。他们不懂得爱自己,更不懂得爱别人。他们内心对自己或他人已完全失去兴趣。幼时他们与母亲的连结是失败的,心中没有一个让他有爱有安全感的妈妈。
自杀和弑母,孩子缺爱的怨恨积攒了多久才会这样。很多母亲忽略孩子太久,有的人后知后觉,更有人一生浑然不觉。
②把孩子对人的兴趣扩展到父亲身上(信赖关系扩展,获得更多合作体验)

随着孩子长大,母亲还要引导孩子与其父亲建立良好的关系。
父亲在社会中常担任很多角色,良好的父子关系,对培养孩子社会适应,引导孩子顺利进入社会有很重要的影响和引导作用。
父亲好比一位温和又耐心,有慈心而又严格的教练,引领着孩子不畏困难、自信满满地走上孩子自己的人生跑道。
父亲对孩子的性格,比如挫折力、勇敢、冒险精神、毅力、自信乐观等方面的影响很大。现在很多家庭父亲把工作放第一位,把孩子推给母亲,其实孩子身上很多性格缺陷,比如学习上怕困难、怕失败、不肯钻研,生活上胆小、遇事消极悲观、不自信等等,长大了又反映在工作、生活、婚姻关系中,这些都与父亲影响力缺失有很大关系。
有的家庭中夫妻关系不好,母亲会有意无意贬低父亲(有些是父亲贬低母亲),切割孩子与父亲(或母亲)的关系,让孩子只和自己关系密切。这会影响孩子将来亲密关系的相处和幸福。
母亲(或父亲)的狭隘做法,会给孩子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典型如‘’妈宝‘’现象,有男有女,他们在婚姻中,很难与另一方建立真正的亲密合作关系。他们在潜意识里会觉得,一旦与对方建立密切的关系,将会是对母亲的背叛,怕母亲不要他了。而现实中母亲不要他这种事情不会发生,这是小时候形成的错误感觉一直影响着这个人。
③把孩子对人的兴趣进一步扩展到他生活周围其他人身上:兄弟姐妹、朋友、亲戚、邻居、老师…平常人。(将对关系的信赖扩展到更大范围)
孩子与母亲、父亲都有了良好的亲密关系后,该拉着孩子的小手去认识更多的人。在与更多人接触中,进一步扩大良好关系的圈子。引导孩子迈出家门,从家庭慢慢走向社会,直至独立。

2.父母的身教
当然除了父母,社会对孩子也会产生很大影响。这里只说家庭的影响。
母亲(父亲)在和孩子之间建立信赖关系的同时,还要以行动告诉孩子,自己如何同父亲(母亲)、同周围人建立友好合作关系的。
有很多父母嘴上教育孩子一套,行为却是另一套。有的父母对孩子大讲做人的道理,却当着孩子面开撕,或冷战,更有甚者家暴。他们都在做着非常负面的不合作示范。父母关系是孩子将来处理人际关系的最初范本,会像烙印一般留在在孩子身上,一生都很难改变。不是常有这种情况吗:有人特别痛恨父亲或母亲的性格脾气或一些做法,经年之后,不知怎的自己也活成了那样。
与父母关系不好的人,终生心里都有或轻或重、挥之不去的阴影。下面是作家王朔曾说过的话,读来让人泪下:


爱不曾被给出,又怎能期望它会回来 。 比这更糟糕的是,从小未被好好爱过的孩子在成人生活中会有爱无能 :想爱,却不懂爱、不会爱。
3.重视人生头几年
其实孩子越长大,父母的重要性越弱,从参与者到旁观者,从抱着孩子,牵着他的小手,再到看着孩子与其他孩子手牵手做游戏、上学、进入职场、婚姻,父母会渐渐淡出孩子的人生舞台。父母对孩子最重要的时间就是人生头几年。
如果自己的孩子从小没养育好,那自己的后半生将难以安宁,你信吗? 那没被教好的孩子,长大后成了巨婴,破坏力也成倍成倍地增加,会让你和社会有无尽的麻烦。他是你的孩子,加上愧疚没教育好,你狠不下心不管,那你的后半生将与这些麻烦纠缠不断,与幸福无缘。即便这个孩子没有什么麻烦,但其心理上不健康,一直有阴影,很难有幸福感。那你又怎能心安?
我们的教育过分看重学业,家长学校关注孩子分数、学习成绩的多,却忽略教习孩子在社会生活中,如何合作,如何建立健康信赖的人际关系。
现在独生子女家庭多,孩子缺少玩伴,父母工作忙,带孩子出去少,宅孩子比较多,孩子常和电视电脑游戏为伴。
这样的孩子对与人打交道会比较淡漠。和人相处,首先想到是自己,跟别人在一起就总觉得别扭不适应。长大后工作、交友、婚姻中都会有困难。
因为从小缺乏与人交往的练习,对关系陌生,没有安全感,长大后常常喜欢在关系中选择退缩。因为退缩、宅会让其感觉更好,这样没人能发现自己的弱点,也没人能伤害到自己。上面说的凑合婚姻、独身及婚姻中大多数问题,大多是当事人不懂得人际交往,不懂人际合作造成的。
还有些人养成恶习、甚至有犯罪行为,他们在对人的兴趣、在人际合作方面大多都有障碍。
教育要从娃娃抓起。孩子越小,教育越容易出效果。
三.剧本在手,尽情发挥
家是小船出航时的码头,也是倦时休憩的港湾。它是具像的,也是无形的。
一个人心中的家是温暖、和睦的,他在社会中会更容易和别人建立紧密关系,愿意与人合作,内心安详平和,更有幸福感。
一个人心中的家是寒冷、争斗的,他与社会的关系也会是疏离的,甚至对抗的,他的内心终生都会在冲突中度过,无法获得真正的宁静和幸福。
这就是一个人的人生剧本。好也好,坏也罢,都已不能更改。我们可以好好看看这些剧本,看可不可以将它改编得更完美一些。
成年人中有很多人抱怨父母。有人认为自己有今天,全是父母的错。其实这种抱怨既没什么意义,也改变不了什么。抱怨就像一个迷路的人在一个圈子里打转转,着急、生气得要命,却不去想办法找对的路。再急再气,他还是在原地。
实际上,上一辈父母可能也不懂教育,他们的做法也常常只是在沿袭他们的父母。不能把责任全推到他们身上。我们更不必如同在法庭上,自己既像原告,又像个法官一样站在那里,无情地把父母当作被告,冷漠地向他们追责问罪。
古人说,以史为鉴。回顾历史,是为了不重蹈复辙。了解过去,了解原生家庭,是为了改变自己现在的状况,是为了不让自己过去的状况在自己孩子身上轮回。
就像迷路的时侯,爬上山头,站到高处,看看自己的来路,从哪个口岔错了,再看看往哪条路走是对的,这样才能到达自己要去的地方。
我们不要气馁。人身上有样最宝贵的东西就是:学习的能力。只要有意愿,有方向,我们通过学习、努力就能想出办法改变现状。飞机上天,人类登月…很多这些曾经遥不可及的事变成事实,都证明了这点。关系中出了问题,我们弄明白问题的原因,可以去修正错误的关系模式,重建信赖合作的关系,之后我们仍然可以拥有幸福。
人生剧本虽定,但我们还有机会自我发挥啊。生命只有一次,当珍惜。我们也是自己人生大戏的导演,不是吗?念念不忘幸福,朝着幸福的方向走,就一定能找到幸福。在关系中懂合作,会合作,幸福就会来到我们身边。就让我们尽情发挥,把我们最出彩的人生剧情演绎出来。
而我们在做了父母之后,就成了孩子人生剧本的编剧,责任重大。我们不仅要先做好自己,做孩子的好榜样,更要好好履行编剧的职责。
在教育孩子过程中,我们要给孩子准备一本棒棒的剧本。
这样的人生,会过得更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