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至简》

有人认真做,还得有人认真吃

2020-10-05  本文已影响0人  风之舞555
风之舞摄影

国庆、中秋长假八天,对国人来说,除了吃月饼赏月外,品尝美食也是必不可少的。

这几天,朋友圈里时时都有晒各地美食的图片,让你看得眼馋,似乎隔屏也闻到了那些各具风情的美食的香味。

柴、米、油、盐、酱、醋、茶,历来是咱中国百姓日常生活烹饪的必需品,也是大家伙每天为生活奔波劳累的七样东西,因此有人通俗地称之为“开门七件事”。

饮食成为了人们生活中最普通,最不可或缺的一件事情。现如今,多少人每天做的事情就是为吃做准备。

然而,你知道吗,从饮食成为美食再发展为美食文化,其间经历了怎样的过程?

风之舞摄影

在中国餐饮的历史上,两宋是一个具有历史意义的分水岭。因为从那时开始,国人的饮食才从匮乏走向丰盛。

两宋时期,随着良种水稻的引进以及深耕细作技术的推广,让人们从大自然获得了更丰厚的馈赠。老百姓的饮食习惯也是在那个时期才从原来的二餐制变成三餐制。

随着农作物品种的丰富和耕作技术的发展,宋朝时期的人们摆脱了饥饿的威胁。所谓“饱暖思淫欲”,从另一个角度来理解,人们有更闲适的时间和更从容的心思来研究饮食之道。今天中餐主流的烹、烧、烤、炒、爆、溜、煮、炖、卤、蒸、腊、蜜、葱拔等烹饪技术都成熟于宋朝。

而烹饪水平与烹饪技术的提高,亦催生出一批脍炙人口的美食。如今我们大家耳熟能详的东坡肉、火锅、火腿、刺身等,都起源于宋代。

风之舞摄影

谈及南京美食时,叶兆言先生说,南京人在历史上真是太讲究吃了,会吃在六朝古都这块地盘上,从来就是一件雅事和乐事……南京的吃,在历史上所以能辉煌,究其根本,是因为有人能认真地做,有人能认真地吃。

其实,任何时代、任何地方的美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都离不开“有人能认真地做,有人能认真地吃”。

说起宋代,就有着一位“能认真地吃”的“吃货”。他,一生大起大落,身处新旧两党政治斗争漩涡,历经乌台诗案,三次遭贬,历经坎坷,可是对于“吃”,他始终情有独钟。

不用说,很多人都知道,他就是大名鼎鼎的苏轼。那道享誉海内外的“东坡肉”,正源自于他,可见其在美食传播中的巨大影响力了。

苏轼还专门写过一首《食猪肉诗》,来说明烹制东坡肉的关键:慢着火,少着水,火候足时它自美。每日起来打一碗,饱得自家君莫管……

风之舞摄影

不仅如此,这“吃货苏”还是一位游走的美食家。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这是东坡居士在品尝了南京的美食芦蒿后,觉得十分美味,大肆赞美,一时兴起,将之写进了诗里。诗中的蒌蒿(即芦蒿),是南京当地著名的一种时令野菜,素以江心洲野生最为有名。

“吃货苏”恋上南京芦蒿,足以证明,他是“诗人中最出色的吃货”。

可别小看“吃货”的作用。他们不仅推动了美食文化的传播,而且传承和演绎着农耕文明的精髓。

农耕时代,大家劳动的方式都是集体生产,然后共同分享。协作生产,产生了人和人之间非常多的交际行为。而吃饭,也就成了人际交往最重要的场合。

而吃货们,往往是那些乐于交往的活跃份子。他们通过分享美食、分享彼此的温暖,聚拢起浓浓的人情味,在饭桌的笑语喧哗声中,也分享了彼此的人生经验和精神动力,营造出良好氛围。

想想也是,即使信息时代,如果在一桌酒席上少了“吃货”串场,人人都拿着手机互不交流,就是吃着山珍海味,恐怕也是食之无味吧!

风之舞摄影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