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级自己,升级人生简友广场读书

《人间清醒》

2022-07-27  本文已影响0人  果壳之王

“我”的父母都是很普通很普通的劳苦大众,最大的分歧在教育观上,虽然都是文盲,父亲崇尚力气,母亲却崇尚文化。
母亲是“我”的第一任文学导师,她经常给“我们”讲故事。小学时期的幸运是遇到了一位好老师,否则早就辍学打工,在“饱受排挤”的环境下,这位语文老师是“我”唯一的慰藉。
有一位爱看书的哥哥,中学时期的“我”也在疯狂阅读小说。被父亲视为闲书的东西,却是“我”最珍贵的礼物。(这一点太有体会了,我上学小学时也是偷偷看小说,就是因为怕被父亲看到训斥我,但还是沉迷于四大名著等“闲书”,享受阅读的乐趣,长大后这种乐趣反而减少了。)
最支持“我”买书的人是母亲,她辛辛苦苦做着缝纫工作,两天工资仅够买一本书而已。“我”暗暗发誓一定要当上作家,不让母亲失望。在父亲去世后,母亲的爱好就是养养蜗牛,没想到“我”的儿子心心念着要吃蜗牛,他奶奶只能假装炖了蜗牛,其实是李代桃僵,放生了蜗牛。

父亲就和《人世间》描写的一样,是一位聚少离多,献身于大三线事业的建筑工人,兢兢业业,本本分分。认真是他性格中最重要的底色,在群演生涯中展现的淋漓尽致,明明只有几个一闪而逝的镜头,却反复揣摩,候场时坐的端端正正。他最后悔的事情应该就是阻拦哥哥上大学了吧,那也是生活所迫啊!

哥哥是全书中最惨的人物,本是品学兼优的理想之子,却因为一个穷字,大学生活极其拮据,被父亲断了生活费,自己打工挣钱,难以为继,理想与现实的割裂,让他产生了精神疾病,被遣送回家休养。经过短暂治疗后明显好转,成为一名广受好评的代课老师。因为还有大学梦,他毅然决然返回了校园,却撞上了那个动乱年代,精神再次崩溃,此后的大半生都在医院度过。时代的悲哀成为他个人的悲哀!

行文至此,“我”坦承对父母和哥哥都怀有忏悔之心,“我”是一个自私的人,往往无法照顾到别人的情绪。但这恰恰表现出了真实,把小人的一面赤裸裸剖析给读者。(其实对我们而言,更容易共情,谁不是这样过来的呢?小时候的我也是一个自私冷漠,攀比善妒之人,是妈妈的善良更正了我的航道。) 正如“心灵的花园”一节,“我”对儿子价值观的塑造,“时时勤拂拭,莫使染尘埃”,正视别人的批评,不要讳疾忌医。一个怀有嫉妒愤恨的人,只会自食其果。相比外在的花园,我们更应该将目光转向心灵,内心充盈的人才会拥有幸福人生。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