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靠这十大“生态+”新业态模式!
4月9日,农业农村部部长韩长赋在博鳌亚洲论坛2018年年会“转型中的农民与农村”分论坛上表示,未来农业农村部将从推进农业的高质量发展、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五个方面大力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美丽乡村建设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抓手和主要载体,是打响乡村振兴战略的“第一枪”。近日,国家农业部科教司对外发布中国美丽乡村建设十大模式,分别为:产业发展型、生态保护型、城郊集约型、社会综治型、文化传承型、渔业开发型、草原牧场型、环境整治型、休闲旅游型、高效农业型,为全国的美丽乡村建设提供范本和借鉴。
每种美丽乡村建设模式,分别代表了某一类型乡村在各自的自然资源禀赋、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产业发展特点以及民俗文化传承等条件下建设美丽乡村的成功路径和有益启示。本期,我们一起来看看——
一、产业发展型模式
主要在东部沿海等经济相对发达地区,其特点是产业优势和特色明显,农民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发展基础好,产业化水平高,初步形成“一村一品”、“一乡一业”,实现了农业生产聚集、农业规模经营,农业产业链条不断延伸,产业带动效果明显。
典型:江苏省张家港市南丰镇永联村
生活在张家港市永联村,如同生活在一个新兴的都市里。永联村原是1970年在长江边上围垦建设的村子,曾经一直是张家港最小、最穷、最乱的村。
永联村农耕文化园为张家港唯一一家四星级乡村旅游区。在农耕文化园,各种娱乐项目让你目不暇接,拓展类、休闲类、DIY类……
这里,有地道的江南风味美食;这里,有正宗的长江鲜食,拥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濒临长江水产最为丰美的水域,拥有自己的长江渔业捕捞队。每年一度的长江美食节在此举办。
二、生态保护型模式
主要是在生态优美、环境污染少的地区,其特点是自然条件优越,水资源和森林资源丰富,具有传统的田园风光和乡村特色,生态环境优势明显,把生态环境优势变为经济优势的潜力大,适宜发展生态旅游。
典型:浙江省安吉县山川乡高家堂村
高家堂村位于全国首个环境优美乡山川乡境内,全村区域面积7平方公里,其中山林面积9729亩,水田面积386亩,是一个竹林资源丰富、自然环境保护良好的浙北山区村。区位优势明显,东邻余杭,南界临安,西北与天荒坪接壤,距县城20公里,距省会杭州50公里,萧山国际机场80公里,是安吉接轨杭州的桥头堡。
近年来,高家堂村通过自身的不断努力,先后荣获“全国文明村”、“国家级生态村”、“国家级民主法治示范村”、“全国绿色小康村”等荣誉称号。2008年成为安吉县首批中国美丽乡村精品村之一。
三、城郊集约型模式
主要是在大中城市郊区,其特点是经济条件较好,公共设施和基础设施较为完善,交通便捷,农业集约化、规模化经营水平高,土地产出率高,农民收入水平相对较高,是大中城市重要的“菜篮子”基地。
典型:上海市松江区泖港镇
泖港镇是上海西南重要的交通枢纽,水、陆、空交通运输都十分便利。
近年来,泖港镇致力于营造“家”的投资环境,农业经济形成了万亩生态涵养林及“三净”牌西甜瓜、黄浦江清水大闸蟹等生产基地,落户强民经济城和新五厍经济城的私营企业达4000余家。2002年全镇完成社会总产值41.18亿元,国内生产总值9.12亿。
四、社会综合治理型模式
主要在人数较多,规模较大,居住较集中的村镇,其特点是区位条件好,经济基础强,带动作用大,基础设施相对完善。
典型:吉林省松原市扶余市弓棚子镇广发村
广发村从2008年开始新农村建设,近年来投入大约1000多万元完善新农村基础设施。全村有6个社,3个自然屯,969公顷耕地,70%的面积种花生,年产值达150多万元;30%的面积种玉米,年产玉米1200多万斤。
广发村的民居,基本都是欧式建筑,每家户型基本相同,大约85~120平方米,村民把这样的建筑叫苏式民居。村路都铺上了水泥路,路的两侧修建了标准的排水沟,有规则地安装了路灯,栽上了黑松、垂柳和花草,居民家的院墙上或写着公益广告、或写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正能量的标语。
五、文化传承型模式
主要是在具有特殊人文景观,包括古村落、古建筑、古民居以及传统文化的地区,其特点是乡村文化资源丰富,具有优秀民俗文化以及非物质文化,文化展示和传承的潜力大。
典型:河南省洛阳市孟津县平乐镇平乐村
平乐村位于孟津县平乐镇南部,南邻白马寺,距洛阳市12公里,交通便利,地理位置优越,且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素有“书画之村”的美称。是全国唯一的牡丹画生产基地,被誉为“农民牡丹画创作第一村”。
目前,该镇以牡丹文化产业园区成功申报3A级景区为契机,通过宣传、培训等手段扩大景区影响、提高画师技艺、壮大画师队伍。在完善景区设施上加大资金投入,充分利用多种渠道加大营销力度。该景区通过举办第四届全国农民牡丹画展等多次活动,知名度得到进一步提升,2014年实现牡丹画销售40万幅,销售金额达9000万元。
六、渔业开发型模式
主要在沿海和水网地区的传统渔区,其特点是产业以渔业为主,通过发展渔业促进就业,增加渔民收入,繁荣农村经济,渔业在农业产业中占主导地位。
典型:广东省广州市南沙区横沥镇冯马三村
冯马三村位于南沙区横沥镇南端,西靠洪奇沥水道与中山市三角镇一海相隔,为纪念清朝末期为治水而牺牲的两名官差而建(一位姓冯,一位姓马)。
这里属沙田水乡地区,历史较为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村内河道密集、一涌两岸风景秀丽,民风淳朴,已建成南沙区水乡文化摄影基地、村级休闲公园。
截止2013年底,南沙区水产养殖面积12.03万亩,水产品总产量12.93万吨,同比增长9.67%;渔业总产值21.58亿元,同比增长12.98%,海洋总产值占本地区GDP比例逐年上升:从2010年占51.02%,逐年上升至2013年71.93%。可以说,渔业发展模式正成为以冯马三村为代表的南沙区的主要农业生产模式。
七、草原牧场型模式
主要在我国牧区半牧区县(旗、市),占全国国土面积的40%以上。其特点是草原畜牧业是牧区经济发展的基础产业,是牧民收入的主要来源。
典型:内蒙古锡林郭勒盟西乌珠穆沁旗浩勒图高勒镇脑干哈达嘎查
西乌珠穆沁旗是隶属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的一个旗,位于锡林郭勒盟东部,与通辽市、赤峰市及锡林郭勒盟的8个旗县市相毗邻。
乌珠穆沁草原不仅以草质优良而闻名,而且还有林地。东南山地的迪彦庙林场、他本林场,林木茂盛,自然景观也十分独特。东南山地是草原的屏障,气候湿润,纵横乌珠穆沁草原上的十几条大小河流,大部分发源于此。这块古老的土地山水相依,牧草丰美,湖泊星罗棋布;牧人们给草原以科学的内涵,几千年来,草场依然保存完好,中外学者称之为“中国北方草原最华丽的一段”。
八、环境整治型模式
主要是在农村脏乱差问题突出的地区,其特点是农村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环境污染问题,当地农民群众对环境整治的呼声高、反应强烈。
典型:广西壮族自治区恭城瑶族自治县莲花镇红岩村
红岩村位于恭城瑶族自治县南面的莲花镇,距县城14公里,距莲花集镇2公里,全村现有农户95户,人口390人。
改革开放以来,红岩村坚持走“养殖―沼气-种植”三位一体的生态农业发展路子,积极实施“富裕生态家园”建设,大力发展“农家乐”特色旅游,成功走出了一条“生态富村、文明建村、旅游强村、民主理村”的科学发展路子,先后荣获自治区“生态富民示范村”、“全区农业系统十佳生态富民样板村”等荣誉称号,被喻为“广西第一村”。
红岩村以其优美的自然风光和舒适的人居环境,2006年2月,红岩村被国家旅游局命名为“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11月,该村又荣获中央电视台“全国十大魅力乡村”的荣誉称号;红岩村的休闲文化旅游模式被自治区文化厅定为文化致富工程五种模式之一。
九、休闲旅游型模式
休闲旅游型美丽乡村模式主要是在适宜发展乡村旅游的地区,其特点是旅游资源丰富,住宿、餐饮、休闲娱乐设施完善齐备,交通便捷,距离城市较近,适合休闲度假,发展乡村旅游潜力大。
典型:江西省婺源县江湾镇
江湾镇位于婺源东部,是江西、安徽、浙江三省交界处的婺源县的一个千年徽派古镇,全镇面积三百平方公里,人口三万。
这里山水环绕,风光旖丽,土地肥沃,物产丰富,历史悠久,文风鼎盛,至今仍然完好保存着众多古老徽派建筑,是国家AAAAA级景区,国家级文化与生态旅游区。
为展示婺源的文化特色,江湾景区新建百工坊、鼓吹堂、公社食堂等景点,让游客体会旧时手工艺匠人的传统技艺,观赏徽剧、婺源民歌等传统剧目,极具历史价值和观赏价值。
十、高效农业型模式
主要是在我国的农业主产区,其特点是以发展农业作物生产为主,农田水利等农业基础设施相对完善,农产品商品化率和农业机械化水平高,人均耕地资源丰富,农作物秸秆产量大。
典型:福建省漳州市平和县三坪村
三坪村位于平和县文峰镇东南部,处于三平山九层岩下,距漳州市区47公里,交通便捷。
全村有8个村民小组,560户,人口2068人,山地60360亩,毛竹林18000亩,种植蜜柚12500亩,耕地2190亩。三坪村是国家4A级风景区——三平风景区所在地。2013年,三坪村被漳州市委、市政府列为富美乡村建设示范村,如今是全国十大美丽乡村试点村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