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我将》
一首十行的诗注释密密麻麻有两页,应该是5号字,看得我是头昏脑胀两眼花花。应该是有3千字左右的介绍解读。
据介绍《我将》是周朝《大武》诗篇中的第一成,相传周朝的《大武》是周公所作,由六场歌舞构成,歌舞六场就叫“六成”,从音乐角度来说就做“六章”。舞蹈表演者有六十四人,分为八行,每行八人,叫做“八佾”。
《大武》再现了周立朝是武力征服的结果,《大武》的表演场面是再现战争的武舞。《大武》原作于武王伐纣成功告庙的时候,开始只有三成。王国维《说勺舞象舞》中推测,《大武》的六成应该是三成和三象合并的,这六成可以分开表演,还可以独立表演,所以有时名称也就会发生变化。
后世研究《大武》六成的六篇诗的排定次序,居高亨详细考辨为:《我将》、《武》、《贲》、《般》、《酌》、《恒》。
有百度搜索下高亨的生平,是我国学界的泰斗。附生平如下:
高亨是中国研究先秦学术和文字学、训诂学的著名学者。早年在清华国学研究院师从王国维、梁启超两位大师,一生笃志于弘扬中国传统学术,成就斐然,成为20世纪先秦学术文化研究的一座重镇。其治诸子,遵循乾嘉考据遗风,往往胜解精义,发前人所未发,真正做到了后出转精;其治《周易》,一改前人“以经解传,以传解经,经传互解”的旧习,首次经传分解,开创了中国现代《周易》“义理派”的研究新方法,为学界所推崇;其治《老子》与《诗经》,以传统文字训诂学为根基,在校勘训诂上创发新义;其砥砺基础,夯实根本,则有《甲骨金石文字通笺》《文字形义学概论》和《古字通假会典》诸书。高先生治学严谨,为人谦恭,他的学术成果为人信服,有些训诂成果被《汉语大字典》作为专门义项收录。
人物年谱,学术贡献就不过多引述。
这样的考辨是一致认同,《诗经》编撰中,前后位置,差异很大。《武》在《颂》的中间,其余四篇在后面,我想,为什么没有放在一起呢?有时思维该放空一下,钻进牛角尖,出不来。载女儿去上课,不想了。脑袋竟蹦出,《诗经》是孔子编撰的,孔子距离周初,得有是几百年,肯定会有不同理解了,而到了现代虽历经两千多年,但各种出土的文物记载可供佐证。想通了,也就不亦乐乎!想起母亲常常教导,如果遇到难事,有一时找不到解决的方法,不妨放一放;如果一件器物要用,有一时找不到,也不妨放一放。想想放一放真有妙用。
《我将》开始说,奉献牺牲(指三牲果品)祭祀天帝,祈求天帝的保佑。《大武》一成,象征武王出征,周人出征,必先祭祀天帝,求得天帝的庇护,这首诗的前三句说的就是这件事。紧接着说继承文王的遗志,以求“日靖四方”,也就是统一并安定天下。文王时代,伐犬戎,伐密须,伐耆,伐崇,文王过世后,武王要继承文王的意愿,完成未竟的事业,伐纣克商,追思文王创业的艰难,深觉应当遵循文王的各项典章。最后说夙夜“畏天之威”,说的是自己日夜不忘天帝和文王之命,希望得到他们的帮助,早日安定天下。对武王而言,天命和文王之典是一致的,文王的遗志也就是天威。这就是这首诗把祭祀文王和祷告上天合二为一的缘故。
全诗自始至终都是用第一人称,这是周武王出兵之前向父亲的神灵和天帝陈述出兵的目的,并祈求保佑。这首诗语言质朴、充满敬畏的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