哭闹

2021-06-21  本文已影响0人  设计师小张

有一个核心观念是我们必须树立的,那就是:

每个人的行为都是长期积累的。

孩子行为不当,一定不是突然不当,而是平日里训练不足;

孩子不听管束,一定不是突然叛逆,而是平日里我们的威严不足。

一个规则意识强、能尊重父母威严的孩子,正常情况下不会失控;

相反,一个孩子如果失控,往往也不会只有这么一次失控,而是平时就习惯性地失控。

所以,“在公共场合如何控制孩子”只是问题的表象。 我们会发现,大部分情况下,临时管束总是无效的;而这种无效的临时管束越多,孩子就越发难以约束,因为他们更加习惯了失控。

所以,要解决公共场合的失控问题,本质上,我们应该关注的是“如何在平日里,建立起更好的约束关系。”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分享的主题——家长的威严。

我们不凶孩子,但是我们在孩子眼里,应该是:有威信、有原则,需要被尊重的。

公安大学李玫瑾教授曾提到过一个非常关键的概念,叫做“不怒自威”。

她提出:

建立威严应该用力在平时,最好在和孩子独处的环境中。我们可以利用“目光”注视孩子,让孩子感受到压力,明白爸爸妈妈生气了但是很克制。

由此,孩子们学习如何尊重父母、克制自己。

从调整我们自己的心态开始。

因此,下一次孩子行为不当时,我们首先应该调整我们自己的心态——把这次事件定义成一次机会,一个打破过往循环、建立我们的威严的好时机。

这个态度是一切的关键,它能提醒我们使用新的心态、新的做法来处理问题。

在具体操作时,注意技巧。

(1)注意选择合适的场所。

公开的场合不如私下的场合,开放的空间不如相对封闭的空间。

我们应该尽量选择一个较为紧密、最好是和孩子独处的空间,比如我们的卧房或者书房。尽量不要选择在孩子的卧房,这里涉及到心理学上的主场、客场的概念:

当我们希望说服对方,或给予对方压力时,最优的选择是我们的主场(比如我们的卧房)、次等的选择是第三方场所(比如书房),这样能够最好地提升我们的影响力。

而封闭的房间,一方面能减少外界的干扰,另一方面能给予孩子一定的心理压迫感,让他正视这次的互动。

(2)此时无声胜有声。

在许多言语无效的案例中,我们常常建议妈妈们:

暂时停止口头交流。

这时,可以使用李玫瑾老师“目光追踪”法,让孩子通过我们的目光,得知我们的态度。

(3)时间是建立“威严”的关键。

要想让孩子明白我们的态度是坚决的,我们的决定是不可改变、不会妥协的,就必须使用足够的时间。

那么如何判断时间是否足够?

有一个建议指标:观察孩子是否产生了局促不安的情绪,并开始倾向于主动沟通、打破目前的沉默局面。

如果孩子有以上倾向,我们就可以进行到下一个步骤,反之则应该保持现状、继续等待。

(4)抓住时机,深入对话。

当压力发挥作用,孩子倾向于沟通时,我们就可以实施第三步,和孩子展开关键对话。

我们可以让孩子走过来,坐在我们对面(依然给孩子一定的压力),让孩子来描述先前发生的事、他对于自己的做法的判断,引导他发现问题,并思考解决方案。

在孩子能够大致完成思考后,我们可以列出2-3种模式,让孩子选择——在下一次遇到问题时,如何处理。

(5)修复安全感。

一般来说,建议通过拉近物理距离来达成心理距离的接近。

当孩子面对了问题、进行了思考、并且做出了未来的计划后,我们可以调整和孩子的相对位置,让孩子坐到我们身边,或者给予他一个温柔的拥抱,告诉孩子,“我很爱你,只是不赞同你之前的行为,而现在,我们有了更好的方案,相信未来我们能够一起合作,更好地解决类似的问题。”

一方面,肯定了孩子勇于面对、积极思考的行为;一方面,让孩子明白我们对事不对人,让他充分感受到我们的爱。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