掏心掏肺讲的道理是孩子最大的毒药
这个世界上最傻的事就是苦口婆心地和孩子讲道理。
几年前,我刚开始被赋予老师这个称呼,夏天燥热的午后,我站在讲台旁边,掏心掏肺的分享学习对于一个人成长的重要性。
“我们学习英语不只是为了考试,考试只是学习效果的检验标准。如果你想做一个视野开阔的人,英语无疑很重要,世界上有70%以上的文字材料是英文材料,前沿文化成果基本都是英文的……”
“……”
讲着讲着,我突然停下了,因为我看见大部分人在神游,而另外一部分人在低头看书。反倒是我停顿的这十几秒,所有人都因为背景音毫无征兆地消失而抬头看我。
这不由得让我想起学生时代的自己,于是我笑了,接着说“我怎么忘了,我做学生时最喜欢老师开班会,因为每当老师讲起光荣,伟大,正确的事情时,就是我最理直气壮的神游时刻。”
所有人都笑了,笑得心领神会。
我们想要孩子明白的光荣,伟大,正确的道理,孩子不是不懂,只是不信。
一个孩子的行动当然取决于孩子的认知。但是,这个认知是孩子自己的认知,而不是家长或老师想要孩子形成的认知。
每个孩子都知道学习好是重要的,但是大多数孩子都把学习好和前途好挂钩,而这两者的关联到底在哪,却不只是好前途等于好学校那么简单。
一个人最终的发展是很多因素掺杂在一起起作用的,如果能让孩子理解学习能力这个因素足够重要,但并不是全部因素就比较客观,也更加可信。现实情况却是我们经常只和孩子强调学习能力,努力这些天然正确的事情。
我们忽略其他因素,如果孩子看到的情况和我们说的不是那么吻合,孩子一定会困惑。
我自己就在上高中的时候对于学习的意义迷茫一段时间。我妈有一个朋友,她家的女儿我一直挺欣赏的,学业事业都顺风顺水。有一次,她和妈妈去我们家吃饭,聊天中说起高考。我就听到了下面这段:高考没那么重要,我最终发现,能改变命运的,只有自己的爸妈和自己的长相。
说的人无心,我却听进去了。作为一个经历有限的孩子看待事物的角度没有那么综合,基本是对待事物不是A就是B的单向思维。有一段时间我就非常关注家庭条件的对比和对外貌的修饰。
还好我当时学校和家里的环境都是积极向上的,我并没有在这个问题徘徊很久。
糟糕的是,再后来我发现这种言论随处可见。可能是来自素未谋面的互联网上的一个人,可能是某个哥哥姐姐,或者是一个朋友亲戚。这样的言论或者这样的表象,孩子们避不开。唯一可行的是让孩子建立面对现实的多维度思考能力。
我们都深有体会,越是一个需要教育的孩子,在教育上的阻力就越大。苦口婆心,掏心掏肺的沟通,却总是被孩子当成耳边风;别人家的孩子自强自律,自家的孩子却像陷在泥坑里的车,推不动,拉不走。这两种孩子就是有两种认知的孩子。
当孩子真的感觉到学习是那么重要时,我们再在学习上给与帮助,效率就会开挂,一切变得顺风顺水。我常看到中高考前一个月,所有的孩子都不用再苦口婆心,遗憾就是,这种自律为什么不能来得早一点呢?就像好多成人也常常体会着书到用时方恨少。
所有苦口婆心都是自我感动的一厢情愿。
一个孩子的认知来源非常的立体,来自于他对世界的所见所感。很多时候不是我们说的不对,而是我们所说的孩子看不到,甚至看到的是相反的。在这种情况下,说的越多,就会让孩子越无感,甚至厌烦。
这就好比,如果一个学习很差的孩子知道了一个好的学习方法,是一个真的很好的学习方法,但是他去分享,苦口婆心地说,会有同学去做吗?如果是一个学习好的同学去分享呢?
但是这个成绩不好的学生打球非常棒,他去分享自己是如何从一个打球菜鸟变成一个打球高手的,他去分享自己是如何坚持每天训练的,他去分享自己是如何去克服训练中的困难的,他去分享努力和坚持,别人会不会听?
他再去分享做任何事情都是相通的,如果一件事情真的重要,我们就需要去努力去坚持。这样的分享是不是就有影响力呢?
苦口婆心之所以只能感动自己,是因为我们掏心掏肺在做的事情只不过是在说教。没有结合到看得见结果的切入点。在我们自己受教育的过程中,有多少次是被说教打动了呢?
能影响人心的永远是坦诚地分享,不是说教。我们每个人虽然不同,但是都有可以分享的点和角度,找到合适自己的切入点,和孩子分享,孩子会记住这些美好或者教训。
想明白这个道理之后,我再也不会和孩子讲学习英语的重要。我会和他们讲如何用VPN 翻墙,看国内看不到的新闻,这让生活在天朝的我多体会到了一点自由。我会讲我在学习中遇到了多少困难,克服它们一点也不轻松,但也没我想象的难。我会讲我是如何帮男神提高化学成绩,顺便自己走上化学满分巅峰的。
在教育孩子的时候,也许我们忘记了让自己变得更好。
我自己以前也常常忘记,我们在希望孩子持续进步的时候,孩子也希望能看到持续成长的老师和爸妈。它的意义在于,在孩子吃到猪肉之前,看到了猪跑。孩子会觉得你能行,我也行。我们为孩子在不确定性中提供一些确定性。
我有一个学生,全家肥胖,体育非常不好,他觉得中考的体育考试一定会给自己拖后腿。他爸爸知道孩子的担心后,开始给孩子安排饮食和锻炼,每天带孩子慢跑。
孩子坚持的并不好,经常赖床。每次孩子想睡觉的时候,爸爸并不是把孩子生拉起来,而是自己去跑。过了一段时间,爸爸的健身效果很明显,孩子也能坚持去跑了。
每次我想到这样的画面,晨曦中,一对父子彼此陪伴,透着微微汗水的背影,都会有些许感动。
当我们放下老师和家长天然正确的权威执念,愿意俯下身,体察孩子们思考问题的角度时,才是有效沟通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