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篱煮酒书香澜梦随笔散文

做个“不合时宜”的人

2025-06-02  本文已影响0人  华年小筑
郑重声明:本文系原创首发,文责自负。本文参与书香澜梦第136期“时”专题活动。
网图侵删

在我整个童年记忆里,母亲是个裁缝,无师自通的那种。迄今为止我也不明白大字不识几个的母亲怎么学会的画图裁衣。细细的粉笔在不同的面料上标记着只有她自己懂的记号,没一会儿手下的面料被裁成大身,袖,前襟以及不知道哪个部位的一个个小块,然后在母亲的巧手下变魔术般慢慢拼凑出等衣服的雏形。

趴在大桌上边学习边偷看母亲裁衣是我小时候最喜欢做的事。后来再大点,母亲开始教我锁裤边,熨衣服,锁扣眼,母亲教得认真,我学得不亦乐乎,“我家小幺可真聪明,都能帮妈妈干活呢。”每次听到母亲夸我都喜不自胜。人都说小孩子做啥都是三分钟的热度,我当然也不例外,干久了开始偷奸耍滑,锁的裤边走线也开始歪歪扭扭,“反正在裤子里面又看不到,干嘛那么认真。”这是我摧眠自己的话。

哪怕时隔多年,也永远记得母亲检查后拿着小剪刀一点点拆掉我狗爬的稀稀拉拉的线,重新锁边的情形。“幺啊,客人虽然看不到,但衣服自己知道,咱们的心也知道。不该省的工序不能省。”那一刻母亲虽然没骂我,却比打我一巴掌都让我难过。

后来长大与先生旅行结婚去北京,在最大的旗袍制衣店瑞福祥,旗袍老师傅仅给我量尺寸就量了近二十个位置,他一点点地在纸上写着,二十多分钟过去,纸上写满了各种符号。“得嘞,您等好吧,一个月后您再来试一下,我们再调整一下,然后开始刺绣,再一个月您来取衣,或者给您寄出。”老师傅耳朵上搭着细细的皮尺,笑呵呵地望着我,那一瞬我好像忽然看到了母亲,他们在所有有慢时光里雕刻了传承,透着骨子里的优雅。

想起央视放过的一档节目修书匠陈叔的故事。七十八岁的老人,守着泛黄的古籍残卷,用鬃毛刷对抗数字化浪潮。当年轻人嘲笑“扫描仪比手工快百倍”时,他指着《红楼梦》残页说:“机器能补纸,却补不了字里的雪。”三年苦研宋代修复术,他让“落后”的手艺在阳光里重生。

那些慢下来的时光和坚持里,他对接了历史长河里文明的根系,他找到了它的魂,他的不合时宜是对浮躁世界的温柔抵抗。

在这个快餐时代,他们的较真显然是不合时宜的。不够聪明,不讲效率,怎么能赚到钱呢。

尤其在现在信息爆炸的当下,流量就跟洪水一样,不知怎么就突然爆发了,裹挟着你不停跟风,仿佛不加入就要被世界淘汰,网络上有一句高频词“蹭一波热度。”没错,现在流行考证,要不要我也去考一个。现在的孩子哪有不学跳舞的,对形体塑造很有益处,必须得报。嗨,领导又不在,谁还加班干活呀,你可真“认真”。

我们总被“效率至上”的齿轮裹挟,却忘了人生不是流水线。有人追逐速度,有人收藏光阴;有人仰望星空,有人深耕土地。真正的清醒,是听见内心的潮汐,而非外界的海啸。就像末班公交的司机,他守护的不是乘客数量,而是对起点的承诺——这世上最珍贵的东西,从来不是“有用”的计算,而是“无用”的坚持。

就比如挣钱,有个业界大佬说,你得知道你是在挣什么钱?如果是挣胆量的钱,那撑死胆大的,饿死胆小的;如果是挣运气的钱,那你得有那个命和运;但如果是挣技术的钱,挣自己本事的钱,那就不要眼红人家胆大的,有资源的,有背景的,老老实实的挣你的慢钱就好了。

不是你的局,你非要硬挤进去,不是你该干的事,你非要去干,人家不收割你收割谁呢?

母亲那一代人对投机倒把深恶痛绝,她常挂在嘴边念叨的一句话,水里来的水里去,老老实实做人。小时候总觉得母亲没文化,对她说的话点头归点头,心里到底存了几分敷衍的意思。后来岁月渐长,我才明白,文化远不是读多少书那么简单,真正的大智慧在乎心,澄澈又通透,与天道最接近。

做个“不合时宜”的人,但决不是偏执。不是顽固不化,不是认死理,当杠精,而是对德行大道的坚持,对自我本身的深度认知,对浮躁世界的糟粕敢于摒弃的勇气和胆识。

如果因旁人的嘲讽而不安时,不妨问问自己那条蜂蛹奔流的道路上是不是自己的期待。走自己的路,哪怕荆棘丛生,空无一人,也要有亮剑的勇气,终点很远,但你走过的每一步都算。生命的意义从来不在别人的剧本里,而在我们认真活过的每个“不合时宜”的瞬间。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