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马拉松】小可:营地导师初体验~
这是我第一次真正挑战语写马拉松,我给自己定下了5万字的目标,对我来说,既有一点难度——我从来没有一次写过这么多,又在可控范围之内——不像是10万那么有压迫感。
我深知,只要我开始写,留足充足的时间,我就一定能完成,因为我有太多的素材可以写了。但是,“开始写”本身就是个门槛,“充足的时间”对我来说也并不容易。
为了能满足这两个条件,我首先去跟语写宝宝报了名,这样是为了抹掉自己的后路,让自己没法反悔;其次,从营地回来在家完完整整躺了一天之后,想到必然要做的事不妨就提前做,于是给自己设定了10.6完成的目标;最后,在自己吃饱喝足睡够躺在床上的下午4点钟,我终于开始了真正的语写马拉松挑战。
通常来说一小时一万字,那么4点开始,9点大概就能结束了。但是想到自己还要做晚饭,加上中间休息一下回回消息什么的,还要用掉一些时间,于是给了自己一个比较宽松的时间限制:晚上11点之前完成5万字的挑战。
因为刚从营地回来,营地的复盘又是我必须要写的内容,于是首先选中的素材便是当了几天营地导师的复盘。
结营仪式先从自己这几天的感受写起,有一些感动,也有一些烦躁,还有一些惊讶,同时也有一些平和。这些感受简单的总结了我这几天的营地导师生活。
其次说到了这几天的收获:
第一个收获是“新体验”,就是一份与以往都不一样的体验,值得我欣喜。我本就是极其注重不同体验的人,就像是在游乐场到处走走寻找乐趣。所以我做新鲜的事从来不怕没有收获——因为新体验本身对我来说就是收获。
第二个收获是在莫亚感受到了底层思维方式的一致,看到了莫亚对于人内心探索的追求,对于正向意图的挖掘,对于每个来莫亚的人的接纳,对于纯粹的教育的执着。能够在一个陌生的机构,看到这些自己熟悉并且一直在坚持的东西,非常喜悦。
第三个收获是自己对于自己能力的认可,这几天的带营说不上带的多好,但是绝对没有拖后腿,负责人给的评价是“我的状态一直很稳,我的存在对于她、对于这个团队本身来说就是一种支持”。很感谢负责人的评价,这是对我能力的认可,更是对我综合素质的认可。
五坊体验第四个收获是对于营地有了更立体的认知,在这之前,对于营地的了解局限于报告、新闻、以及采访。这次的体验,让我对营地更加了解,也更知道营地到底是什么,营地的各方利益关系,营地导师的招募培训,来营地的家长的心态,来营地的孩子的期盼,来营地的导师的追求,等等等等。
第五个收获是当营地导师的技巧,很多技巧来源于酷营学院的营地导师课程,但很多都是在实战中有了更深的理解。“带孩子”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需要用心、用爱、用技巧。这些技巧有的可以整理出来作为营地导师的参考,有的可以用于其他的社群运营、甚至是快车道的课程。
第六个收获是培训时学习的两个工具,一个是自觉轮,一个是4F反思法。这两个工具其实都不是第一次接触,但是这次的培训学习让我有了更深的感触,也发现了之前的事件中我没有看到的东西。比如自己的傲慢,自己用旧的眼光看人,自己没有主动解决问题的勇气反而在责怪别人等等,这些都是新的收获。
结营寄语第七个收获是重新认识“执行”。我已经有很久都没有做过执行了,更多是做管理、做统筹,“发号施令”,很少跟着别人的指令做事。这次是在重新感受如何做执行,也开始理解为什么我做的标准化的东西很难完全推行,在这个过程中同时在反思,如何才能让管理的人和执行的人相互理解。
第八个收获是真实地感受了孩子的冲突并尝试解决。我在来营地时便有一个目标,想要体验在孩子们吵闹、争执、冲突、不服从管理时,能以平和的心态面对,以爱与包容为基础解决。而在这里,带领孩子解决冲突的过程中,我感受到了爱与成就感。我本身不喜欢孩子,这几天的相处给了我喜欢孩子的一个理由。
第九个收获是我带领的团队获得了很好的成绩,朵朵组(我们小组)得的分数比剩下5个组加起来都多,而除了好成绩,在这三天中我受到了孩子们喜欢和认可。是有运气成分在的,但我相信那肯定不只是运气。我们永远没法给别人自己没有的东西,而当自己拥有的越多,给到别人、给到团队的东西也就越多。
第十个收获是认识了几个小伙伴,负责人小可,咩咩都是很靠谱的人,能够在面对不满意时保持冷静平和耐心,本身就是一种很强的能力。皮皮是个很有趣的人,也很温和,那天晚上一起加班写明信片,他的每句话都很戳我笑点,最后的临别寄语也是非常经典。还有赛赛,小鱼,三三,乐乐,我们有缘再见。
七分龙门阵除此之外,还看到了自己的一些优势,积极主动、大方应对、处事不乱,而且因为自己对于这个行业、对于营地导师比其他的导师了解更多,所以能够秉承着最底层的原则——对孩子的爱、接纳和包容——看到更深层的东西。
这个职业说难不难,但说简单也不简单。做完容易,做好其实很难。如何招募到合适的人来当营地导师,如何给营地导师进行培训,如何让有经验的导师回到营地,这是管理者需要思考的问题,也是我在营地中思考的问题。
除此之外,营地学员的复购率是多少,他们有多大的概率会再来?营地的客诉率是多少,主要的投诉集中在哪里?营地的孩子的满意度是什么水平,他们期待的营地是什么样的?这些关于课程、关于宣传、关于服务的问题,也是他们想要扩张急需统计和解决的问题。
破冰游戏几天的营地生活,我也在观察各位导师,不同的导师确实会有不同的风格,在营地中也会有不同的表现。
从DISC来看,小可和咩咩应该是C主导,踏实稳重,做事靠谱,对事不对人,老干部型。
乐乐应该是ID主导,活泼有主见;三三、皮皮、赛赛和小鱼大概都是S主导,温和细腻,给人以安全感,但同时赛赛的D会高一些,小鱼的I会高一些,所以展现的风格不完全一致。
加上我是ISC型,这样看来,也难怪咩咩说我们这一期的导师是不同风格的温柔。
导师的性格搭配,也可以给未来导师招募做一些参考。
制作飞鸟另外,几天的营地生活也让我对孩子有了比较深的了解。
跟孩子相处一上午,大概就能感受到这个孩子她的家庭环境是怎样的。有的孩子明显是在全然的爱与包容下长大的,她的眼里毫为畏惧,又看不出任何的争强好胜——如果没事我就安静呆着,需要我时无论什么时候我都能代表团队站出来。这样的孩子真让人羡慕。
这里面有个孩子我印象非常深,她代表团队做过演讲、采访,而在原定为她的机会被抢走的时候,我站在台下观察,从她眼中看不到任何气愤或烦躁,而是感觉到“我们都是一个团队,无论是谁来展示都OK”,这样的大气让我敬佩。在另外一个小伙伴始终没有发言的时候,她耐心地引导、鼓励,最后还有安抚,不过是个11岁的小姑娘,这些行为让我震惊。
也有明显感觉到家庭给了过度关注的小朋友,会更加小心翼翼,也会更在意输赢。对于她们来说,获得老师的关注和认可极其重要,代表着自己表现优秀。她们可能需要更多经历,慢慢把关注点聚焦到自己身上,而不是关注其他人的期待。肯定会有那么一天,尽管我跟这些孩子一生都再无联络,但我仍期待这一天的到来。
还有的小朋友她们在很愉快的做自己,尽管她们不喜欢拍照、在镜头面前总是丧丧的,但我仍好喜欢她们,是真的无拘无束。我看过她们跟家长视频,也是我镜头下的丧丧的样子,但是并没有人批评她们,而是允许她们跟其他人不一样。
我们在看新一代的孩子时,总是说,他们是垮掉的一代,他们任性、狂妄,他们不受约束、不被管教,但我却从他们身上看到了未来,看到了希望。
这些追求自由的80后90后终于做了爸爸妈妈,他们像曾经的父母一样用心爱孩子,他们也像曾经的父母一样焦虑,也给孩子们报各种补习班艺术班。但他们又有所不同,他们知道,自由才能创造,他们给了孩子爱,也在学着用正确的教育方法,给孩子们自由。
农场体验在营地还有两句话让我感触很深,一句是,我们接纳来到莫亚的每一个人,另一句是,生命影响生命。我本身就比较感性,而教练的底层逻辑又跟这两句话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所以听到这两句话时会有很深的感触。
接纳每一个人并不容易,你喜欢的、不喜欢的,你认可的、不认可的,都要接纳。我没法说这里是不是真正做到了这点,但是大家都在努力往这个方向去做,这一点本身就很了不起。
而生命影响生命,就像是教练,本身也是生命与生命之间的相互影响——客户被教练所影响,又给予教练能量。在营地中也同样:导师通过自己的学识、经历影响了营员,而营员又通过自己的成长来影响导师,营员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学习也是生命影响生命的案例。
这世间最美的便是生命,而生命之间的相互影响,是最值得感受、体验和期待的了。
(其实没写完,先这么多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