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群运营@产品首页投稿(暂停使用,暂停投稿)

注意力稀缺的时代,如何策划一场1000+人参与的线上分享?

2017-06-19  本文已影响135人  袁六伟

在一个分享成本极其低的时代,似乎每个领域都有人在做分享,包括学习方法领域,但几乎没有人能说清楚,学习能力到底是什么。

而在我看来,学习能力=搜索力+整理力+知行转化力+复盘力+创新力,那么今天文章,就复盘一下,我在6月16日周五在选择自己的平台做的一次分享。

作为局外人,我们也许永远不知道,一场1个小时的分享,背后有多少人在付出多少的努力。

如何邀请嘉宾来分享?

这次是有近20万读者的选择自己团队,邀请我在他们平台去做的分享,但是我也在观察,他们是怎么去邀约嘉宾来做分享的。

001 发出邀约

他们的微课负责人,是在简书上发现我的,发现我在阅读领域有长期的积累和高质量输出内容,然后勾搭我去做一次关于阅读方法论的分享,特别是我独创的五维阅读法。

我们来看看,他是怎么做的:自我介绍+想我干嘛+我的收获+勾搭方式。

有很多人去勾搭别人的时候,说个你好,然后没了,然后自己还感觉对方没礼貌不回复,很受伤。

002 建群对接

建立一个临时的分享筹备群,把具体负责的工作人员和分享嘉宾对接,互相介绍+确定主题+分享大纲。

003 职能分配

确定在这场分享中,活动方负责什么,嘉宾负责什么,有序推进分享活动。

004 分享测试

在分享的前天下午,选择自己的工作人员,担心我不太会用朝夕日历,一步步和我确认操作细节,以及图文语音的测试。

都没什么问题后,我们结束测试。

005 开场提醒

开场前的几小时,他们特别提醒我,不要忘了分享的安排。

006 让嘉宾感动的特别细节

也许在线下分享的时候,工作人员可以通过很多方式去表达对嘉宾的尊重,如端茶送水座次安排等,但是在线上,其实也可以做到。

在这个分享筹备群里,他们邀请我加入后,悄悄把群主换成了我,这种把嘉宾奉为上宾的方式,让人非常感动,这也足见他们的专业。

所谓的专业,就是把细节做到极致。

嘉宾如何让合作方超预期的满意?

我是一个还没什么知名度的人,我特别希望,在这次合作之后,后续还有更多的合作机会,那就需要我做出一些超预期的事情,让他们能在千百个嘉宾中,记住我这个人。

001 对方出错,主动给台阶。

这次的分享邀约,在我给对方发送微信的好友申请后,3天过去了依然没有回应,如果从本能出发,我会非常不爽,觉得这是什么破公司,邀请嘉宾然后给人晾一边。

但是只要理性一点,我们就会猜到,背后肯定会有合理性原因,事实的确如此。

而且我主动给了对方一个台阶:有难度的遇见,更值得珍惜,不是?

002 减少对方的时间成本

他们在我给介绍很多东西的时候,包括公司公众号等等,我说我已经全部了解,直接到分享的安排环节,这其实是我有提前做功课,了解他们的公众号、合作方式和他们的用户群体。

到自我介绍的时候,我为了方便他们写分享帖子,没发图片版的自我介绍,而是发文字介绍和我的个人工作照骗,方便他们编辑设计。

003 独特的价值

确定选题后,我在想,我要具体分享些什么内容,最少不能炒剩饭,把在其他平台的分享原封不动地搬过来,再说一次。

我必须要迭代30%以上的内容,才是我对这个平台和平台用户的最好态度。

如何做一场面向1000+人以上的线上分享?

001 内容的准备

为了大家能简单理解,我必须要可视化,也就是用到PPT;一个小时的分享,我花4个多小时准备了56页几乎可以拿去做模板用的PPT,不知道这是不是所有线上分享里,PPT设计得最好的课件之一。

除了大家喜闻乐见的干货方法以外,我还准备了个人经历的故事、金句和大量的例子。

故事是让人记住分享者和分享内容,金句是为了大家能传播这场分享,例子是方便大家好理解一些晦涩的内容。

002 开场的热场

为了氛围能活跃一点,我和活动方在开场前10分钟加入了提问环节,但同时为了能顺利开始和吸引大家持续参与分享,统一在结束后做答疑。

003 过程的节奏

一场1个小时的分享,根据大脑的运行原理,没有带有变化的刺激,是很难让人持续保持1个小时的专注的,那怎么办?

干货和故事交叉用,用共性的问题不断去戳大家的痛点,同时要避免超过3分钟的晦涩内容讲解。

004 顺畅的答疑

一个老师的水平,往往不是看他的课件,而是看他面对突如其来的问题,他的应对速度和回答质量。

我在这场分享结束后,共计回答了7个问题,几乎都是问题一出,20s内回应的。

而且比如有参与者提到这么一个问题,如何提高阅读速度?我在拿到这个问题的时候,完全可以说1234点方法,但是这是授人以鱼,不是授人以渔,我在给出我的经验后,再赠送了一个面对问题的解决思路:原因思考法,找到了问题出现的原因,也就找到了解决思路。

当然关于怎么高效回答问题,我在《分答:一分钟让你的知识变现》这本书学到了大量的答疑技巧,如场景回答、类比回答、对比回答等等,同时还可以用上结构化思维,今天这篇文章不做拓展。

当然这场分享,还有很多我的学员,主动帮我扩散,如@半夏、@陈婉清、@陈晓峰、@Sandy等等,在这里谢谢你们。

以上就是我对这次分享的复盘,希望对你有启发。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