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里,什么才是真正的祝孩子“快乐成长”
1
每一位心理学家的理论都在回答一个问题,一个他们为之思考并提供了部分真理性答案的问题。比如,皮亚杰回答了“思维如何发生(生理学角度)”,杜威回答了“思维如何发生(教育学角度)”。那么,马斯洛回答了一个什么样的问题呢?
马斯洛回答了“个体的成长如何发生”这一重要问题,并以“需要层次理论”给出了答案。
可是,当我们知道了”需要层次理论“又有什么用呢?我们总不能直接告诉儿童,“你们要去自我实现啊”。这不光是“自我实现”这个概念太过抽象,更重要的是它有可能根本不起任何作用,就像我们告诉儿童“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又意味着什么呢?
2
成长、自我实现是远期目标,儿童却忙着活在当下,他们才不愿意为远期的,根本没有任何感知的未来而活。
儿童正在生活,正在快乐、自然地生活,我们却希望他们不要生活,至少要放弃当下的生活,而为未来的生活去做准备。这好比你愿意现在每月没钱花到老了有一笔数额巨大的存款,还是现在每月富足,老了粗茶淡饭即可?
我们的教育很多时候就是让孩子放弃当下的快乐而为未来做准备。当下怎么活?孩子的当下由父母和学校决定,却由孩子去承受。所以这是孩子痛苦的来源。
我们希望的是,自然地去生活着,追求享受当前活动,不用付出努力,却仍能一步步前进,健康地成长,发现真正地自我。
我们现在遇到了一个矛盾,长期成长与活在当下。我们还存有着一份几近幻想的理想,自然生长仍能健康前进。
这该如何解决呢?
对这个问题,马斯洛的回答是非常简单的:让人主观感觉良好,无可替代,成长就会发生。
那怎么才算感觉良好呢?不要再问了,说的就是“主观”。
新的体验可以证实自身,无须外界标准的评判,它是自我辩护,自我证实的。
自己感知快乐,然后去做让自己快乐的事情
通过让自己快乐,我们能了解到自己擅长什么,真正喜欢什么和不喜欢 什么,以及自己的品位,判断和能力。
这就是发现“自我”的方式。
3
迈步向前和抉择是自主的,由内而外的。这是保证健康的前提。然后健康的儿童会对世界好奇、进行探索,但是这种行为是偶然的,无计划的。可是那又怎样?
只有当儿童充分满足自己,(注意是自己),满足到无聊的时候,才可能转向其他乐趣,“更高级”的乐趣才有可能产生。
听起来就是“顺其自然”么,既然这样就可以成长,那是什么让他退缩?是什么在阻碍成长?
每个人身上都有两组力量,一组出于恐惧,紧紧依附于安全和防御,留恋过去,倾向于后退;一组推动向前,充分发挥能力,建立面对外面世界的信心,塑造完整、独特的自我。
这样“安全--成长”的冲突随时存在,嵌在人的本性最深处。
如果将健康成长的过程看作是一个永不完结的自由选择情境系列,人一生每时每刻都在面对这种情境,不得不在安全和成长、依赖和独立、后退和前进做出选择。
那么安全和成长那个让人快乐呢?因为刚才说,孩子会选择让他快乐的事情。
安全既让人担心,又让人愉悦,成长同样如此。
当成长的乐趣大于安全的乐趣,成长的忧虑小于安全的忧虑时,儿童会向前成长。
在感觉安全时,感觉向外探索未知有个安全的母港时,感觉勇敢冒险而有退路时,成长才会前进一步。
想想学步小孩离开母亲走向陌生环境时的样子吧。
小孩先观察一下房间,紧紧抓住母亲,(什么时候会迈出第一步?当他觉得足够安全的时候)然后大着胆子离开母亲一点儿,同时不断安慰自己母亲的保护还在,这样离开的距离越来越大。
如果母亲突然消失,小孩就会陷入焦虑,不再探索世界,只希望重新获得安全,甚至还会失去能力。比如,突然地在地上爬,而不像之前那样走步。
4
佐藤学曾提到过一个现象,就是小学时“小手如林、小口如麻”,为什么到了高中就闭口不言,鸦雀无声呢?
一定是儿童觉得开口回答问题是一件非常不安全的事情。
在求学路上,很多时候,正确答案只在老师手里,只有“标准答案”,学生回答问题很多时候并不是在思考,而是大家像“敢死队”一样去尝试,在一次次被训斥,嘲笑,反问中,才可能得到的。至于为什么“你的对我的错”,是得不到解释的。久而久之,学生就学乖了,他们发现不回答问题的风险明显小得多,沉默是最好的回答,答案不需要思考,等待就是最方便的途径。
为了促进学生成长,为了让学生更好的去思考,去学习,去获得成长,佐藤学希望教师能够提供给学生足够的安全,他称之为“润泽的教室”,其中最重要的一条行动就是,教师去倾听学生的声音。倾听就是民主,就是给予安全,就是驯服的第一步。
为什么我们反对控制,反对教师对班级进行控制?因为只有感到安全的儿童才敢于健康的成长。
5
成长经由快乐,安全提供保障。
安全得到保证时,更高级的需要和冲动就会出现,逐渐发展并占据支配地位。危及安全,意味着后退到更基本的位置。
在安全和成长的战争中,安全会胜出。所以,要想成长,必须给予足够的安全。足够的安全会让人享受足够的快乐,成长由此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