逛狗市
每到休息日,只要有空,就会去狗市溜达溜达。
最早的狗市是在车管所对面,沿着马路边,自发形成的以交换和交易买卖的自由市场。平时是不开市,只有到了双休日才开市,从早上5.6点钟,小商小贩们进入摆摊,到中午过后,基本就撤摊位,关市了。
车管所周围也没什么住户,附近有几个村子,车管所内有新旧二手汽车交易市场。平时也没什么人,只有到了休息天,人才比较多一些。大概是受到汽车交易市场的影响,再加上附近的农户家里圈养一些动物,逐渐就出现了买卖狗和一些动物的市场。狗市开始规模很小,在道路边,一些零星的养狗爱好者,早晨遛狗时,在车管所对面的马路边停足﹑逗留,相互交流,交换或交易买卖,慢慢的就形成了一个买卖狗的固定时间,固定地点了。后来,陆陆续续一些养其它动物的人也相继在此摆摊,买卖交易,久而久之被人们叫做“狗市”。
再后来,不但只是小狗小猫﹑鸽子以及一些花草﹑观赏鱼等进入市场内,而且一些小商小贩如日用百货,小型家电等都涌了进来,形成了一个大的集贸自由市场。
由于,狗市成为了一个大的集贸市场,每到星期六﹑日,逐渐火爆,商贩占道,行人拥挤,市场沿路足有2里多,人们随意穿越道路,车管所堵车严重,影响正常秩序,再加上是自发的市场,无人管理,环境卫生更是堪忧,政府几次下令整顿关闭,但,总是死灰复燃,关关停停,终未能解决。
车管所狗市,我去过三四次,多数是去看火红热闹,偶尔也买一些小动物。普通的小动物也不怎么贵,大多也就是5到30元之间。买过几次鸽子,也不贵5到10元钱一只,回家就被熬喝了鸽子汤,补了身体。再就是买过一只小白兔,一只小花猫和一条小笨狗。
动物在小时候都特别可爱,也特别招人喜欢,一旦长大就不怎么招人喜欢了,反而讨人嫌。那只活蹦乱跳的小白兔,在一家人的精心喂养下,胡萝卜,白菜叶喂得膘肥体胖,没几天就变成了一只大白兔,肥胖的身躯在笼子里没有了空间,都无法转身了,没办法只能送人。那只小花猫没养几天,实在是没分留她,有皮的地方她必定会用她那锋利的爪子去挠,可惜了我家的皮老板椅,床头柜的皮子无一例外,最后一狠心送人了。花10元钱买过一条小笨狗,胖胖的憨态可掬,总是在人前人后的跑来跑去,一个劲的摇着小尾巴,有时一穿一跳的咬人裤腿,着实让人喜欢,但,不知什么原因得了皮肤病,怕传染家人,无奈放到了大街上,让别人抱走了。
2017年政府下决心取缔狗市,取缔后的狗市,随即,进入大同新发地。新发地是耿彦波在任时所建,名为:“北京新发地大同农产品批发冷链物流园”。原本是想由北京新发地农产品批发市场带动大同农产品经济发展,打造农产品批发交易﹑加工配送等华北最大的冷链物流园。园内拥有冷库﹑蔬菜﹑粮油﹑肉类等12个交易大厅,占地面积近900亩。但事以愿违,自从建成以来,就从未兴起火红过,一直处于萧条冷落状态,其地理位置也是前不着店,后不着村,成为了一座空市,与之临近的峰景山水楼盘也是无人问津,成为了一座空城。
与其说是“狗市”还不如叫集贸自由市场,只是人们叫顺了口,改不过来了。自从狗市被强行搬到新发地后,市场内不仅保持了原有天上飞的飞禽,地上跑的走兽,花草鱼虫等而且各种小商品也一同涌入了市场。虽说是摆地摊,但,小到针头线脑,日用百货,图书文具,雕刻雕塑,大到家用电器,以至于几十万的汽车,琳琅满目,应有尽有。每到双休日,人们从矿务局,新区,棚户区等地源源不断的涌进市场内。市场内,地摊沿着道路两旁,一摊连着一摊,一家挨着一家,各种商品可谓是琳琅满目,丰富多彩,使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小商贩的吆喝声和顾客的讨价还价声,此起彼伏,人声鼎沸,那高分贝的音响里播放着歌种流行歌曲更是震人心肺,混杂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那人头攒动,摩肩接踵的人流,一下子给死气沉沉的新发地带来了活力和生机。
新发地内的“狗市”摊位,没有固定的摊位,但,也有自发的类别区分,也就是卖狗的在一个地方,花草﹑鸟﹑鱼﹑图书等大体都有各自的领域。转“狗市”的确能看到好多以前没见过的东西,让人的确的长见识,长知识。有的名犬甚至连名都没听过,价格高的不菲,还有那些名贵的鱼﹑鸟类等,让人数不胜数,这些东西我一般只是看看而已,从来也没有要买的意思。有一些七八十年代的旧书,买的很便宜,自然就会在书摊前停留的多一些,10元三本,前后也买了不少书,如:四大名著,古诗词,传记等。一次,竟然发现书摊上有一本民国时期旧版《金瓶梅》,如获至宝,买了回家,可惜只有上集,没有下集。仿古钱币及工艺品,更是经常光顾,乱七八糟的东西也是花了不少钱。
现在,养狗养猫遛鸟的多为一些中老年人,那些小商品,日用品也是相当便宜。“狗市”基本没有时尚的,新颖的东西,所以,吸引不来更多的年轻人,反倒是那些上了年纪的老人们成群结队,组团涌入市场。
现在,狗市名不副实与其说是看狗市,还不如说是来逛展销会。看着热闹的“狗市”,不由得想起了,八十年代初的南郊区的展销会,那规模,那场面可要比这大得多了。八十年代初,在市场计划经济下,为了繁荣市场经济,南郊区政府组织市内,矿区商店和县﹑乡村级供销社,在南郊区“五一”街道,举行商品展销会。每当,召开展销会时,“五一”街道商铺林立,一个帐篷挨着一个帐篷,一个横批连着一个横批,一个个摊位相连,还有那高顶上彩旗飘飘的马戏团。高音喇叭,录音机里,不时传出邓丽君醉生梦死般足以让人销魂的歌声,有的剧团甚至以跳脱衣舞招揽生意,惹得台下围观群众,里三层外三层,一个个兴奋不已,不时的发出欢呼雀跃般的尖喊叫声,剧团的生意自然火的不得了。
刚刚改革开放,计划经济,商品奇缺,布料衣服基本上都是千篇一律,日用品也少的可怜。被禁锢了已久的人们,像是打开了一扇窗户,开了眼界,如醉如痴般的尽情徜徉在眼花缭乱的集市中。那时候,召开展销会,一年一两次,每次半个月左右。在人如潮水般喧闹的人群中,前拥后挤,被踩丢鞋那也是常有的事。没钱买东西,图的就是看火红,热闹,那才叫只逛不买,看着那些新鲜事物,一整天,我都会流连忘返于其中,久久不愿离去。现在,每每想起当时南郊区,开展销会时的场景,就会引起无限的留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