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融资,商业模式杂谈随感每天写1000字

《最好的告别》の读书笔记

2017-05-05  本文已影响32人  尹欣数字心理学

本书是一本非常值得读读看的书,主要讨论了三大话题:临终医疗、护理和养老,无论你是一名医学工作者,或是一名普通人,本书都能从不同角度带给你收获。

在本书中,我们看到了美国发达的医疗体系和养老服务,但书作者并不是在夸耀美国的成就,反而是对美国医学界提出了严厉的批评,批评医务人员对临终患者/老年人的心理需求和情感需求了解和关怀的不够,在治疗过程中往往忽视了符合病人的最大利益,让很多病人最终死在手术台上或ICU病房里,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只能被动的活着。

你想在生命最后关头有意义的活着吗?

抑或是完全没自理能力,只是被动的生存?

你想了解中美在医疗领域的差距吗?

Being Mortal

仅仅通过这本书,就能让你有很深刻的感受。快和我一起来读吧!

书中内容可分为三部分:

一、引子:一介凡夫(也许医生都错了)

作者见识到太多案例在濒临死亡前把为数不多的生命余日交给医疗,人民避免谈及死亡,但人“终有一死”这是不可逆的事实。但我们把命运交给医学、技术、陌生人来掌控,却只能得到一点微不足道的好处,这样值得吗?

我们该如何优雅地、坦然地度过生命中最后的时刻?

二、临终患者心境的两重变化

1、接受了“自己终有一死”的事实

随着生活水平、医护条件越来越好,人的寿命也越来越长,即使我们患了癌症,也相信医生能帮我们治愈,这谜一样的自信,让人们难以接受自己的生命终将结束的事实。于是,越来越多的人在离开世界前没能和亲人说上一句话,变成植物人或者身体虚弱根本没办法说话等等…

发生这些情况的原因是我们把至亲送上手术台/交给医生,但医生的任务却是维护病人的生命质量,简单来说是医生只负责治疗疾病,认为其他事情会自行解决。但如果没有改善呢?如果病人就是身体虚弱,该去养老院呢?(这并不是医学问题)

终于,因为不停歇的手术、治疗,身体渐渐的衰退,人们终于意识到了,自己活不久了。

这时我才接受“自己终会死亡”。

2、接受从家到养老院/辅助机构生活的转变

在美国,在20世纪初,大多数老年人还是家里子女照顾;从那以后,社会、医学在进步,救济院诞生,在1935年社会保险法案通过后,养老院随之发展起来,大多数老人被子女送到了养老院度过晚年生活,这并不代表子女不孝,反而会因为更关爱自己的父母才会做出这样的选择。因为子女会觉得保证父母的安全更重要,而在家照顾,往往没办法达到找这样的目标。

对老人来说,离开了自己生活几十年的家是真的不舍,还得忍受在疗养院无法自由、做主的状态,被迫接受医护人员的安排,过着“行尸走肉”的生活。如果是我们,也接受无能吧?

虽然人已老去,但对生活的要求绝不仅仅是安全!

为了让老人能有自己的计划,也过着有尊严的生活,“辅助生活”应运而生,给老人带来了真正像家的“老人之家”。但商业化破坏了这一切,人们把老人院冠上“辅助生活”的标签,创造了假象,第一场养老院改革失败。

在1991年,比尔·托马斯用2条狗、4只猫、100只鸟发起了养老院革命,这个实验很成功,院里很多接近抑郁的老人,因为承担起照顾小动物的责任,一点点变得开朗乐观、健谈、气色更好、更健康。

三、生命的最后关头

1、何时该放手,不再接受治疗?

如果你患有癌症,晚期,不做任何治疗,医生断定你只能活三个月;另外一种,做手术切除肿瘤,或者进行化疗,医生会告诉你有希望,但这可能也是医生没有把最坏的结果告诉你,医生也不愿意告诉你坏消息(动完手术,你也只能活三个月多一点)。这时你会选择哪个?

你还会认为越治疗,我身体会更好吗?

在恰当的时机选择停止治疗,是我们从本书该学会的!

在美国除了标准治疗,病人还能选择善终护理。善终护理不是什么都不做,而是与治疗的优先顺序不同,会更关心人们的愿望,减少人们的痛苦,为了让病人在临终前能做自己想做的事情,配合合适的(治疗)方案。

在这章节,我们从实例教训中领悟到:只有不去努力活得更长,才能够活得更长。

2、艰难的谈话:为迎接生命的终点谋求共识

在这章节需要由医生主导,和病人谈及他生命临终前最看重的,想要达成的愿望。如果病人活着的最低标准是能够下床运动,手术中即使抢救回来了,但病人永远瘫痪下不了床,是非常大的打击。这章鼓励医生尊重患者的愿望,按照患者的意思选择施救的方式。

其中讲到了三种医患关系类型,我来强调一下:

(1)家长型:医生是权威的,病人只需要听从医生的就可以了,没有选择空间。

比如:如果有一粒红色药片和一粒蓝色药片,我们会告诉你:“吃红色药片,这对你好。”这时医生可能不会给你讲蓝色药片,因为医生认为他们只告诉你需要知道的东西就好了。

这是“医生最明白”模式。

(2)资讯型:医生告诉患者事实和数据,其他一切随患者来决定。同家长型相反。

比如:“这是红色药片儿的作用,这是蓝色药片的作用”,医生会说,“你想要哪一个?”

这是一种零售行关系。医生是技术专家,病人是消费者。医生的工作是提供最新知识和技术,病人的任务是做出决定。

因为以上两种关系都不是人们想要的,这时这时候就诞生了第三种关系。(病人既想了解信息,有需要长控和决定权,同时病人也需要指导)

(3)解释型:在这种关系中,医生的角色是帮助病人确定他们想要什么。

比如:医生会询问“对你来说,什么最重要?你有些什么担心?了解到答案以后,医生会向你介绍红色药片和蓝色药片,并告诉你哪一种最能够帮助你实现优先目标。

专家把这种方式称为共同决策模式。现在这种方式也被认为是医生同病人协作的好办法。

3、患者家属选择“最好的告别”

你愿意自己死的时候身上插着管子,肉里还有着缝线,带着呼吸机,甚至可能更糟糕吗?

比起临死之前叫救护车进行抢救,不如选择善终服务,让患者安心快乐的活到最后一刻,所以“善终不是好死,而是好好活到终点”。

至少现在,这样是病人与亲属最好的告别方式。


收获和启发

1、人活着的定义:不仅是维持生命,而是有尊严、有价值的活着。

每个人对于活着的需求都不尽相同,作为患者亲属,要尽量按照病人的意思完成他的愿望。

2、做的越多,不见得越好。有的时候不治疗反而比治疗能让病人活的更久。

活生生案例摆在我眼前,癌症晚期动手术/化疗不见得会有更好的效果,反而术后因为身体虚弱,可能引起一系列并发症,会让病人身体更难恢复,甚至是缩短活着的时间。

3、中国的临终关怀、养老领域还远不如美国,这块应该是个大市场,有发展空间。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