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青云事件虽过,但还是留下些蛛丝可寻

2020-03-22  本文已影响0人  慢慢慢下来

这两天,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那就是观点的选择,观点的偏向到底意味着什么。

基于你输出的观点,你的观点有什么目的。

炫耀?理解?认可?

之前在圈里比较出名的一本书《乌合之众》,相信很多人都看过。

书中表达,群众聚集在一起,出现无意识状态。会做出非理性行为,群众喜欢幻觉不喜欢真理等等观点。

我当时一读这本书,顿时觉得众人皆醉我独醒。

但是,这几天我仔细想想。书中的理论真的是正确的吗?

或者换句话来说,为何《乌合之众》在我国备受知识分子的推崇?

我猜想如下:

1:中国处于教育欠缺的状态,就现在而言,受过高教育的人还是占据少数。

2:有些知识分子,为了特意与群众区分开,以示自己的独特性。

3:贬低一个团体,是彰显自己所属团体高贵一个比较好的方式。

所以,乌合之众就应运而被推崇。这本书更多是服务于精英阶层。

《乌合之众》我觉得是有一些道理的,但我并不认可全部观点,书中很多观点都是作者自己得出结论,并未有实验或者依据。

所以,捡其中一些观点看看,对自己来说就够了,奉为圭臬万万不可。

观点选择,有些重于泰山,有些轻于鸿毛。

这两天的事情刚好也是一件重于泰山,一件轻于鸿毛。

重于泰山的是:近日闹得沸沸扬扬的詹青云事件。詹青云参加《奇葩说》这个辩论节目。

因为履历光鲜和唾地成文而出名。

前段时间,我关注的公众号铺天盖地都有关于她的信息。

轻于鸿毛的是:今日恰好看到电视节目《妈妈咪呀》,其中有个妈妈叫郑研,现在孩子12岁。

​在孩子4岁时,独自环球旅行2年,回来与丈夫离婚,随后继续旅行。

先说说第一个事,詹青云。

理下事情逻辑:

钟南山在2月27日的召开记者会,表示疫情病毒不一定来源中国。来源《南方都市报》。

而赵立坚连发五条消息在推特上,质问美国:零号病人是否在美国。

赵立坚是谁:我百度了下。百度结果如下:

外交部新闻副司长,第31任发言人,权威性不言而喻。

针对此事件,詹青云在微博中发文道:

如下图:

随后大批网友赶来发表自己看法。目前该微博已经删除。但是知乎上还是有很多对这个事情的看法,我随意截图两张。

截止今日,詹青云在微博中道歉:

到目前未知,这是整个事情的经过。我也挑选了些网友的评论。你如果第一次看到这件事,你的第一反应是什么?

接着看第二件事,那个叫郑研的女生。

以下为对话的全过程:

郑研:很多时间我都在外面旅行,几乎一年都有一半的时间在外面旅行。一共走过了全世界40多个国家。

评委:你是一个人去还是带着老公和孩子一起去?

郑研: 我是独自一人去旅行的,在我孩子四岁的时候,决定去外边旅行。当时和孩子爸爸的关系不是特别好。当我看着孩子一天天长大,我一天天变老,我觉得我能够望见20年后的我自己。我的人生有什么意义呢?所以当时非常非常的迷茫,正好碰到环球世界的旅行者,非常羡慕他们。我就问我的妈妈,如果我出去旅行两年,你看怎么样?我妈说,好呀,我很支持你呀。然后,我就走了。等我两年回来之后,我觉得我不适合和我的老公在一起,所以就离婚了,继续出去一个人旅行。

评委:恕我直言,你这么折腾,那老公不跟你离婚才怪呢。你又有孩子又有老公,怎么可以这样呢?

郑研:对啊,我那时也是这样想的。我又有孩子我又有老公,可是我又有一颗冒险的心。难道我一辈子生了孩子,就该一辈子停在原地,一辈子慢慢的庸庸无为的过下去吗?所以我觉得我还年轻,我就是想要一个我自己的人生。不被别人所左右,只为我自己而活。

评委:想为自己而活没问题,但是你的顺序有问题,你可以先旅游完之后再结婚生孩子。

郑研:我根本就不知道,我要的是什么样的生活。我跟大家一样,大学毕业结婚生孩子工作,人生就这么下去了。没有想过是为什么而活。但是之后我的人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看到了这么多的风景、这么多的人、这么多的生活方式,可以说我的内心是完全改变了。所以没有那场婚姻和那个孩子的话,我也不是现在的我。

评委:你创造了小孩,她不知道她的妈妈在四岁的时候会性情大变,在她成长的过程中被迫接受她妈妈的选择。

评委:自己的爱好,自己的美丽。对一个对人来说,是需要呵护的。但是毕竟做了妈妈,有了家庭,该分担的义务,我们要去做好的,因为孩子真的比什么都重要。

其实这两件事,性质不太一样。

但是我觉得某些层面它们还是有相似性,所以还是把它们放在一起说。

相似性就是,面对一个事情,你持什么观点。

詹青云事件,面对国家权威发布的消息,詹青云第一反应是国家逻辑不通,我给国家理逻辑。

网友看到詹青云事件,理逻辑?理立场吧!你立场不对,你就是亲美。

评委看到郑研抛家旅游,为自己?还是多为家人吧。

我先说说,观点是如何形成的。

个人坚持的观点是自己信以为真的事实。

每个人从小,接收大量信息。

个人进行信息的甄别,通过信息筛选,留下自己认为有用的信息,摒弃掉自己认为无用的信息。

在这些信息随着日子的流动中,不断进行变化。不断拾取新信息,丢掉旧信息。

在这过程中,完成了成长。

而人类是懒的动物,善于简化世界,简化信息。

在涉及迎面而来的信息时,第一反应肯定是丹尼尔·卡尼曼在《思考.快与慢》中提及的系统1。

丹尼尔把思考方式分为系统1与系统2。

系统1是依赖直觉的、无意识的思考系统,系统2是需要主动控制的、有意识进行的思考系统。

所以,基于人类的运作机制,我们在思考上有很多不足,比如:诉诸权威、从众心理、喜欢相似的人等等。

而得出的观点往往非客观:

1,我们坚守自己的观点往往比坚守自己的命还重要。

人都有在别人面前一致性的需求。

我们以为是代表我们的观点,很有可能是自己的第一直觉反应之后,得出的结果。

然后根据结果找出理由。

我们常常以为我们会罗列出种种理由之后才会得出结论。

可是,科学家研究之后,实际上正好相反,我们利用直觉得出结果,然后根据结果寻找支撑的理由。

比如你想换工作了,是否是有了这个想法之后,你会一直找理由来证明目前的工作有多让人崩溃的,然后果断更换工作。

2:现在获取的信息,往往是媒体希望我们接收的信息。

所以在信息获取这块很多时候都有偏差。

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写手往往会找坚持自己观点的论据,忽略那些明显相悖的信息。

接收到这种畸形的信息,就像你要喝水,你在接水口大量的消毒、蒸馏一顿操作猛如虎,结果殊不知水源处早就被下毒,这样的水还能喝吗?

知道我的思维如此之后,我常常谨慎的输出我的观点,因为我知道我的观点很多时候都有其不足性。

像钱钟书在《写在人生边上》写道:世界太广漠了,我们圆睁两眼,平视正视,视野还是偏狭得可怜,狗注视着肉骨头时,何尝顾到旁边还有狗呢?

不过,钱老继续写道:偏见可以说是思想的放假。它是没有思想的人的家常日用,是有思想的人的星期日娱乐。假如我们不能怀挟偏见,随时随地必须得客观公平,正经严肃,那就像造屋只有客厅,没有卧室,又好比在卧室里照镜子还得做出摄影机头前的姿态。

所以,我这里说说的一个偏见。

我们民族教会我们热爱祖国,所以深爱祖国是华夏人的根基。

如果你触犯这一条,枉为华夏人。

不过,我认为詹青云并非不爱国。

因为根据汉隆剃刀原则:能用蠢解释的就不要揣度为恶意。

除了一则微博之外,从她的微博中,节目中,访谈中,可找出大量爱国的证据。没有更多证据证明她非爱国。

疑罪从无,所以在大立场上,她应该没有重大问题,她的问题应该只是在表达上。

而詹青云的言论之所以引起大家的不满,是因为她没有清楚的前置这一句话,我热爱我的祖国,我希望的祖国更好,我担心祖国因为这个逻辑而被攻击,然后…… 

如果一句话有歧义,那这句话就不是好话,显然詹青云那句话很容易让人误解,能让人产生的想象力。

错了就是错了,没有什么好解释的,最好的办法就是好好的道歉。

文人多时,为了自恃清高,不屑于与群众有一致的观点,狭缝中抓取信息,表达观点,以显独特。

而轻于鸿毛的那件事,参加妈妈咪呀的这个妈妈,因为选择出国旅游,被评委批评。

是否给你的第一感觉这个妈妈一点儿都不负责任,为了自我,放弃家庭。

当时我看弹幕上,很多骂她自私自利,让她滚回家,还有更恶毒的语言,我就不写出来了。

其实,第一反应我听到这个妈妈的言论,我也心里暗暗认为她是一个不符合大家期望的妈妈。至少我自己从道德的方面悄悄给她挪到了负数。

这里的观点,隐藏前提:责任比自我更重要。

如果这事,有些人一听到认为真酷,人活一辈子,就应该为自己而活,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活出自我。

那么隐藏的前提:自我比责任重要。

那到底是责任重要还是自我重要,有标准吗?

其实,说实话,我觉得没有标准的。

为什么她会被骂呢?

因为每个团体都有自己的规则,置身于团体的人必须遵守约定俗成的规矩。

这是团体成员的共识,如果你违背共识,那么你就站在舆论的漩涡。

我们很喜欢站在道德制高点来指责别人、批评别人,因为道德批评也是彰显自己高贵性的一种方式。

其实通过思考最近发生的事,我意识到了我想法的倾斜性。

如果第一时间看到詹青云的发言,我第一反应她不爱国?

然后看看底下微博评论,清一色骂她的,然后我赞同的点点头。

我第一时间看到电视上那位妈妈,下意识反应到怎么如此不负责,不照顾家庭,下意识谴责她的行为。

我为什么会觉得这位妈妈做法有问题,只是因为和我的想法有差异?

和我的想法有差异的就不对?

和我的想法不同我就有立场谴责她吗?

太自大了吧。

所以,这两件事让我深刻理解到,表达观点可以。但是自己一定要提醒自己:

1:自己的观点是有局限性的。

2:将不同的观点收入囊中,而不是只拥抱自己的观点。

3:克制表达。

聪明的人头脑中是有几种不同观点存在的。你接收的观点越多,你的边界就越宽。

不断问自己,这个观点是接近事实吗?我的观点会伤害到别人吗?

如果会伤害,那么提醒自己请克制。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