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子勋旧书新颜创意】读一点心理学,幸福的人会更幸福
有一位姑娘,很喜欢读我的文章。几乎每一篇她都会来捧场,点赞又评论。我很感动,毕竟我们素昧平生,她却如此支持我,我何德何能?
一次私聊,她说看我的文章总是能悟出点什么,而且我写的点点滴滴,在她眼里看起来都是那么美好。
我告诉她其实我的生活也有很多不好的方面,我只不过仅仅挑选了那些高兴又有趣的部分记录了下来而已。而那些令人郁闷和烦恼的部分,都已被我自己默默消化和疗愈。
她说那你自身的能量必定达到了一个相当的程度。
我说是的,我想这大概就是传说中的所谓“内心强大”的缘故吧。
那么我们如何有能力来自行消化一些不愉快,甚至是痛苦和悲伤呢?
最直接最有效的办法当然是多读书。多读书这似乎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
但是我这里所指的读书是指去看一些心理方面的书。
很多人可能对心理咨询会有一个误解。我之前也一样,认为自己心理又没毛病,干嘛要去看心理医生。
或者片面地认为,心理书籍都是一些讲大道理的鸡汤,明明我的生活过得好好的,干嘛要费那个劲去啃那些枯燥乏味晦涩难懂的东西。
那么多案例不是纷纷扰扰,就是纠缠不清的,何必去读了让人凭添烦恼呢。
别人那些家长里短的破事似乎永远都发生不到自己身上来。
之前的我就是这样想的。也正是这么犯错误的。
我其实是一个爱读书的女子,但是读得最多的似乎除了小说就是杂志了。至于一些理论类,知识类的我完全是不沾边的。
所以导致虽然书读了不少,但整个人却并没有成长多少。
直到自己一直信心满满,认为坚不可摧的婚姻遇上问题,遇上挑战,才发现原来的自己是如此无知和幼稚。
虽然进入婚姻十来年,但是根本就是在原地打转。这么多年一直按照刚结婚时的心态和方式在处理婚姻中层出不穷的问题。
最终导致矛盾升级,老公拒绝沟通,有时候甚至宁可把心里的话去说给身边别的女人听......
爱情至上的我怎么能接受得了这貌似残酷无比的现实,于是越发的歇斯底里和纠缠不休。
还好,败也萧何,成也萧何。一日,老公对我说“我建议你去看心理医生”。
幸亏我听从了他的建议,因为仅仅这一次看心理医生的经历,就把我从失落迷茫,焦虑不安的情绪中彻底解救了出来。
心理医生说,我是一个偏执的完美主义者。对身边的人,尤其是老公和孩子盲目要求太高,同时还意识不到自己的问题。
他认为我自己本身问题非常严重,任性,严苛,不学习,不成长,自以为是,固步自封。
他说我应该去了解一下最基本的人性,然后告诉我回去应该多读一些心理方面的书籍或者历史类的书籍。
他告诫我一定要从自身着手去改变。
一个小时的心理咨询很快就过去了。原来我以为的我很好,好多方面竟如此的偏激,如此的漏洞百出。
是不是每一个人到了心理医生那里,都会有病呢?没病也会变得有病呢?我不得而知。
反正他所指出的我的问题我是信了。而且我回来立即乖乖照做,在第一时间买了一些心理方面的书籍来看,好好补课。
其中就有这本李子勋老师的《婚姻的烦恼》。在此之前我根本就不知道有李老师这个人。
书到用时方恨少,我不知道怎么形容这本书给我带来的实际帮助。我只知道看完这本书我整个人,整个观念和心态都变了,变得平和,变得冷静和清醒。我的婚姻质量和生活品质得到了大幅度的改善。
这一点,从这一年来我的过往文章中都可以很明显地感受到,几乎每一篇文章都迷漫着浓浓的幸福的气息,扑面而来,不是吗?
而且从此以后,我竟无可救药的迷上了心理学。不断买书来看,而且收益匪浅。我确信,我进步了!
所以,我觉得不管你有病没病,不管你结没结婚,都应该试着去接触一些心理学方面的知识,去读一些这方面的书。
心理学应该是一门科学。并不是只有当我们发现问题了,遇到困惑了才要去接触的。
我们经常强调不打无准备的仗,不能等到敌人打过来了我们才开始练兵。学知识也是一样。包括心理学。
最近,李老师这本书准备旧书换新颜,征求大家对改版的意见。
但是我觉得原书的内容本身就已经非常实用和有效了。不过最近有几个我比较关心的热点问题书里好像涉及得比较少,再版时可以适当扩充。比如,要不要生二胎的问题,剩女问题,父爱缺失的问题。
不过我最想要建议出版方的是如何想办法吸引读者,让爱读书的,但又觉得心理学跟自己无关的那一群年轻的读者们试着来读一读,让大家尽早受益。
让大家在接下来的感情,婚姻,甚至整个人生里都少走一些弯路。
让追求幸福的人幸福起来。让已经幸福的人更幸福。
虽然很遗憾,我没有在更早的时候接触到心理学,但是我却在最需要的时候及时遇见了李老师的这本书。
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这到底是一本什么样的书,看了你就知道了。看了你就知道原来跟你真的有关系。而且那里面的某个角色说的好像就是你。
所以,你也赶紧行动吧,一切都来得及。
我是一名出生在70年代末期的心理学爱好者,正在参加心理大咖李子勋老师旧书换新颜创意征集活动,你也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