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有一天, 你不再寻找爱情,只是去爱
“如果有一天, 你不再寻找爱情,只是去爱;你不再渴望成功,只是去做;你不再追求空泛的成长,只是开始修养自己的性情,你的人生一切才真正开始。”
——纪伯伦
爱是什么?
是为了补足童年的缺失,还是为了找到另一半的自己?
很多时候,我们喜欢上对方,或许只是他/她身上拥有某种我们过去很想拥有而不得的特质,又或者是理想中自己想成为的样子。
更多时候,爱成了某种需要。成为了在那个时候,迫切需要一段感情的我们被当做的救命稻草。他/她只是出现的时机恰好而已。
这些是真正的爱吗?如果不是,真正的爱是什么样?
![](https://img.haomeiwen.com/i3551549/c1b58b6effbbc218.png)
每个人都渴望爱。
我们看了无数幸福和不幸的爱情题材的电影,读了许多妙笔生花的以爱情为主题的小说,听过许许多多无聊的爱情歌曲,却依然不知道什么是爱。
弗洛姆在《爱的艺术》中对此有过非常鞭辟入里的三点观察与思考:
1、多数人宁愿把爱当成被爱的问题,而不愿当成一个爱的能力问题。
“对他们来说,爱就是如何被爱、如何惹人爱。他们沿着几条途径来追求这一目的:一条是——尤为男性所采用——应该取得成就,获得他自己所处的社会条件所允许的最大限度的地位和财富;另一条尤为女性所采用的途径,是使自己富于魅力:通过健美锻炼、修饰仪表、穿着入时等;男女共同采用的使自己富于魅力的其他方法是:举止温文尔雅,谈吐风趣幽默,乐于助人,诚实谦虚,不矫揉造作。
那些使自己可爱的方法许多是与使自己成功地“赢得朋友和影响他人”的方法相同的。实际上,就我们的文化而言,大多数人所谓可爱,不过意味着适于大众的爱慕和性吸引力的融合。”
不知什么时候,我们似乎把能够获得更多人的爱标榜为一种荣耀。
我们费尽心思获取财富地位,维持美貌身材,为了能够被更多人喜欢。从主观来说,这的确可以为我们带来更多满足感和成就感,但这又何尝不是一种迎合。
不同时代对美的定义不完全一样,这也造就了不一样的对被爱的努力方向的追求。
维多利亚时代社会对男女的理想形象有着严格的标准。淑女应该具备优雅的举止、良好的教育、艺术修养以及端庄的外表;而绅士则需展现风度、学识、运动能力和责任感。因此,当时的男女会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学习礼仪、音乐、绘画等,以符合当时社会对美的定义,从而获得更多的尊重和喜爱。
在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流行金发碧眼、丰满身材的女性形象,如玛丽莲·梦露。这种审美标准促使许多女性通过染发、化妆、甚至整形手术来改变自己的外貌,以更接近这一理想化的形象。
在古代中国,尤其是唐宋时期,文人墨客们追求“腹有诗书气自华”。在那个时代,能够吟诗作对、通晓经史子集,被视为一种魅力,吸引着志同道合者的尊敬与爱慕。
从影视剧的风向中也能对此一窥究竟。二十年前流行温柔可爱处处被男主照顾的女主,和英勇帅气总能力挽狂澜的男主;后来流行独立大女主,隐忍聪慧独当一面;现在则最好是两个人旗鼓相当,相互扶持,共同面对挑战的爽剧思路。
一个人具有吸引力的气质,取决于那个时代在体魄上和精神上的风尚。从社会价值交换的角度来看,更符合当下时代要求的似乎就是更适合的对象。
我们花了许多力气想要「被爱」,却从没想过什么是爱,如何去爱。
2、把爱的问题设想为一个对象的问题,而不是才能的问题。
“人们认为爱是简单的,困难的是寻找正确的爱的对象”
我们似乎总觉得,想要找到一个完美的与自己灵魂契合的伴侣太难了!
如果把时间拉长,放到时代变迁中来看待这件事,或许会有另一种视角。无论中外,都曾出现过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情况。
在英国维多利亚女王时代,婚姻是按习俗缔结的——或是由各自的家庭,或是由媒人。我国古代这样的例子自不必说。
或许正是由于东西方都曾经历过先婚后爱的年代,所以当那个阶段过去才会大肆且过度宣扬自由恋爱,会通过影视文学作品表达对罗曼蒂克的浪漫主义、对完美的爱人的渴望。
但这样的过度宣扬的后果可能会让很多人缺乏对爱的真正认识,对身边普通人的感情和爱情的不满足。
3、把最初坠入情网和维系爱相混淆。
“这种突然产生亲近感的奇迹会使他们非常容易地相爱。然而,这种类型的爱很自然不能持久。当他们十分熟悉时,他们的亲密感就越来越失去神奇的个性,直到他们对立、失望和相互厌倦,扼杀了最初的激情。”
许多影视剧中的爱情大多起于浪漫的一见钟情,终于日复一日的琐碎日常。
我们似乎自然而然的认为,一见钟情的那一刻就是爱情。这尤其让孤独的人羡慕,迫不及待想要开始一段爱恋,以摆脱独处时的寂寞。
美国心理学家斯滕伯格关于爱情提出过著名的三角理论:爱情由三个基本成分组成——激情、亲密和承诺。这三个成分分别代表了爱情的不同方面:
激情:是爱情中的性欲成分,是情绪上的着迷,能够引发浪漫之爱、身体吸引和性完美等现象。
亲密:是在爱情关系中能够引起的温暖感觉,包括热情、理解、交流、支持和分享等内容。亲密是双方感到彼此亲近、相互关联的情感体验。
承诺:承诺是爱情的最后一个成分,是自己愿意投身于与所爱的人保持并且主动维持这种感情。承诺涉及到忠诚感和决定与对方待在一起的决心。
斯滕伯格认为,完美的爱情需要同时具备这三个成分:激情、亲密和承诺。如果缺少其中任何一个成分,爱情就会变得不完整。
爱从来都不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情,需要我们付出情感、主动维系、相互忠诚。如果我们没有足够的爱的能力,几乎不可避免的将以极大的希望和期待开始,却以有规律的失败而告终。
![](https://img.haomeiwen.com/i3551549/d7c759a85c17f798.png)
“爱情在很多时候是一种错觉。我们以为爱的是这个人,其实爱的是这个阶段的需要。”
我们需要另一半的出现来弥补情感上的空洞、性格上的缺陷或经济上的短缺。这种需要就不可避免地产生了依赖,矛盾,痛苦。
或许我们需要冷静下来问问自己,你想要的究竟是什么,你能给的又是什么?你究竟是为了什么而想要开始投入这样一段感情中?
就算不懂如何爱都不要紧,爱也是可以学习的。
陈铭在《非正式会谈》中提出过这样一个观点:
“一个人什么时候需要爱情,当你的人生已经完全不需要爱情的时候。在客观上你不需要爱了,主观上你就做好了迎接爱的准备。”
当你有自己的兴趣爱好,价值支点;当你本自具足,不需要依赖任何人就能过得很好;当你不带着那么多目的,仅仅是因为喜欢,因为爱,而与另一个人走到一起的时候,无论是爱情还是婚姻,都是值得欢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