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经三十年,耗资二个亿,成就了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院
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院坐落在秦岭北麓,终南山世界地质公园中心地带和隋唐佛教圣地南五台山脚下,距离太乙宫高速路口很近的环山路边,交通非常方便。
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院占地面积很大,主要分为免费游览区和收费游览区。收费游览区内主要有古民居一条街,是将散落在关中各地的、具有保护价值的100多所典型民居整体收购,移建到此,实施异地保护并开发利用。
有游客纳闷,这些富平的、韩城的、澄城的、大荔的各地方民间住宅,如何落户在秦岭脚下的呢?这些院落真是那个朝代的原始建筑吗?这些说来话就长了!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博物院的创办者王勇超先生在一个偶然机会,看到关中人家院落里散落的几个拴马桩,精美的雕工,胡人的脸庞,让他震撼。更让他感叹的是这些他眼中的宝贝面临着磨碎铺路、修厕所、文物贩子四处收购贩卖的遭遇。于是,一次偶然收集变成一生的选择。
之后,他先后组织了30多人,分为6支队伍深入民间,走村串宅,将各地的民俗器物广为普查,造册登记,征集收藏。终于,在各级政府支持下,2004年占地近500亩的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院开始修建。这里所有的宝贝,都来自于王勇超先生历经30余年收藏的物品。
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院古民居一条街,有40院迁建复建的明清古民居,突出明清园林建筑风格,同时开办了民俗展览馆、展厅、展廊、文物库房、戏楼、店铺、工艺作坊、研究中心、人工湖、祭坛广场、园林景观等,在街的尽头,还有一座具有典型农耕文化、传统的耕读传家思想的稷王庙,这些建筑具有丰富文化内涵,不仅具有研究价值,也具有极高的审美和观赏价值,被列入陕西省爱国教育基地。
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院,还有许多被抢救和保护的周、秦、汉、唐以来的历代石雕、木雕、砖雕、关中古民居和群众生产、生活、习俗、风情等各类遗物,包括一些名人字画,收集整理了大批地方戏曲、工艺作坊、礼仪俗规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形成了民间艺术、关中民居、民俗风情、名人字画四大系列共九个类别的藏品规模。这些藏品从不同层面集中地反映了关中地区各族人民在不同历史时期的艺术、审美、劳动、居住、习俗、风情等民俗历史风貌。
镂空木雕的床、砖雕的屋脊、几吨重的饮马槽、旧时的戏台……最能代表关中风情、关中文化历史的拴马桩,在古代曾是富贵人家显示自己显赫身价的象征,是中国北方关中地区数千年来多民族生存和文化交流融合的历史见证,形成了民族文化的基因仓和标本库。
这些民间已经很难寻觅踪迹的关中民俗文化历史的缩影,是这个民间艺术博物院建成的起点。
博物院的丰富收藏都是来源于关中地区和黄土高原,依托丰富多样的收藏,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院成为弘扬民族精神搭建广阔的平台。它将以民间信仰的祭祀活动、民间文艺的展演、农耕文化的节庆活动、对民间技艺的传承等形式进行开发利用,将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院打造成陕西乃至全国的民间骨干文化产业,引领和推动当地文化产业的蓬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