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周读本书】《思考如何超越思考》
【基本介绍】
《思考如何超越思考》,作者【美】安妮·墨菲·保罗,译者吴艳红 等,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湛庐2023年11月出版,19.8万字。
作者是一位知名的科普作家和记者,是美国全国公共广播电台及其王牌播客“隐藏的大脑”的资深主笔。
译者吴艳红,北京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这本书的核心思想是,大脑不是一台孤立的思考机器,它的性能会受到身体、周围的环境、周围的人的强烈影响。作者描述了神经科学、认知科学和心理学等学科的最新发现,将脑外资源分为三类,即具身认知、情境认知和分布式认知,分别对应着自我、环境和社会三个方面。
全书分为三个部分:①动“脑”之前先动“身”的具身认知,讲的是我们是如何用身体“思考”的。②将思考从“大脑”移到“思维空间”的情境认知,讲的是我们是如何与周围的环境一起“思考”的。③把“他人”的智慧纳入“自己”的思维分布式认知,讲的是在关系中的“思考”过程是怎样的。
【撷取摘要】
1.
有一种假说盛行已久,即我们的大脑可以并且应该完全依靠自身来独立思考。
但事实并非如此。
本书从一个全新的角度阐述了思维的运作模式,即延展思维。想要更好地进行思考,我们不必仅执着于提高大脑本身的能力,增加大脑中的“智慧”属性;而是可以将目光从大脑本身移开,转而去关注身体的其他状态,关注我们身处的空间和环境,关注那些在空间中与我们进行交互的人。
2.
有两种关于大脑的比喻长期有力地影响着公众对大脑的认知。一是大脑被比作肌肉,并能通过锻炼获得增强这一观点被19世纪和20世纪早期的内科医生和健康专家广为宣扬。二是在数字时代早期,大脑就被比作计算机。这两种比喻有一些共同的关键假设,即心智是封闭于颅骨中的分散物质;这种分散的物质决定了人们的思考能力;这种物质具有稳定的属性,易于测量、比较和排序。
而作者把思考的过程比喻成喜鹊筑巢。“思维更像是我在散步时看到的正在筑巢的鸟,它会在这儿拔出一根细绳,又在那儿插上一根树枝,以可用的物品构建出一个整体”,“我们的大脑就像喜鹊一样,善于利用周围的材料去创造新事物,并将所得的零散物品编织进自己的思路。”
作者认为,思考的质量既依赖于外部资源本身,也依赖于使用资源的技巧。心智并不止于头颅。人类大脑在注意、记忆、处理抽象概念、持续参与挑战性任务等方面的能力是有限的。与其劝告自己和他人动动脑筋,拘泥于我们那狭小的头脑空间,不如将脑外资源应用于思考。
3.
身体动作能够在短时间内提升认知能力。当我们以某种特定方式活动身体时,思维马上就能变得更敏捷。比如,借助手势。手势并不是言语的累赘,而是思想的引路人。手势不仅能呼应或放大口头语言,还具有言语所没有的认知和交流功能。言语是离散的、线性的,一个词接一个词地出现,而手势是印象式的、整体的,传达的是有关事物外观、感觉和运动的直接印象。
作者还举例并分析了演员是如何通过将动作、手势融入台词本的身体训练,提升记忆能力的;医生是如何通过把自己的身体当作雷达捕捉患者无法用言语表达出的病情,达成更准确诊断的。
4.
身体不仅能使我们获得复杂程度超出显意识思维处理能力的信息,还能以远远快于显意识思维的速度去处理这些信息。内感受知觉会提示我们——这通常表现为颤抖、叹息、呼吸加快或肌肉绷紧。
最新的研究指出了一种相当惊人的可能性:身体或许比大脑更加理性。“要想做出良好的决策,需要仔细倾听身体给出的信息”, “边运动边思考,决策准确率从85%提升到99%”。
我们可以不通过深思熟虑和潜心分析,而是通过培养一种我们可以称为“内感受学习”的能力来进行决策。在这个过程中,首先要学习感知、标记和调节身体内部信号,其次是建立特定的内部感觉与外部世界中事件模式之间的联系。比如,当我们开始做某件事时感到胃部颤动,这意味着什么?当想到眼下的一个选择时感觉心潮澎湃,而提到另一个选择时却心中一沉,这又预示着我们最终应如何选择?
我们还可以像心理治疗师一样培养身体的能力,从而增强与他人的联系。这种能力被称为“社交内感受”。如同法国哲学家勒内·笛卡尔(René Descartes)所宣称的“我思故我在”,我们也可以“我感故我在”。
5.
著名心理学家乔纳森·海特(Jonathan Haidt)认为,人类存在一种被他称为“蜂群开关”的心理触发器。当蜂群开关被打开时,思维的焦点就会从个人转向团队,即从“我”的模式转向“我们”的模式。
同步运动是打开这个开关的一种方式。当被试者的动作同步一致,并共同经历生理唤醒时,他们会形成更具包容性的群体,彼此站得更近并更有效率地工作。
新的科学研究表明,当作为一个紧密团结的群体的一部分而不是个体身份去思考时,我们的思维方式会有所不同,而且往往会表现得更好。在注意力和动机方面,这种群体思维的优势尤其明显。高效的合作者并不总是在同一时间关注同一个地方。相反,他们会在独自注意和共同注意之间来回切换。
6.
“社会分布式认知”,意思是利用他人的想法进行思考,“使认知分析单元的界限超越个人躯体,并将团队视为一个认知和计算系统”。
分布式认知要求知识不是存储在一个人的脑子里,而是不同人掌管不同领域的知识;决策不是由一个人主导完成的,而是来自群体智慧。然而,这个群体智慧又不能是简单的投票表决,必须群策群议,形成有机的化学反应。
不管在多大的群体中,交互记忆系统都会自发地建构起来。我们需要知道的是,哪个成员知道哪些东西,以便在需要时知道该向谁求助。这种知道去哪里寻找信息和知识的现象叫作“交互记忆”。
一个强大的交互记忆系统可以有效地增加每个群体成员所拥有的信息量。只要了解别人知道什么,并能在需要的时候调用他们的知识,这些人就可以成为我们面对海量信息时最敏锐和最具鉴别力的“过滤器”。
在小组中专门委任一人记录小组中每个人都知道什么,并时常更新该信息,是一个有用的方法。
7.
作者在结语《每个人都有能力重塑大脑》中总结到,我们可以用行动、环境、社交延展思维、激发思考,并提出了启动思维延展计划的9种方法:
(1)只要有可能,就应该释放信息,将其外化,即从大脑移到外部世界中。释放信息最直接的形式是把想法写在纸上,也可以借用身体语言头脑当中的构思可视化具象化。释放信息,可用于减轻自己的认知负担,也可以用于促进与他人的合作。
(2)要尽可能将信息转化为实体,将数据转化为真实的东西,然后继续与它互动,映射它,感受它,调整它,向别人展示它。也就是将抽象符号转化为有形物体和感官体验,从而以新的方式思考它们。
(3)在从事脑力劳动时,应该设法改变自己的状态。比如,坐下来学习新东西之前,可以进行一场轻快的运动;试图理解一个空间概念时,可以离开桌子,让手和身体动起来;要作为一个团队的成员与他人一起工作时,可以找机会与集体实现同步,并进行共同的生理唤醒活动。
(4)应该尽可能重新具体化自己所思考的信息。对知识的追求让人们经常试图将思维与身体分离。延展思维的相关研究则提供了相反的建议,即应该设法把身体拉回思考的过程中。一种可取的形式是去顺应内感受信号的指引。
(5)应该将思考的信息重新空间化。在教育研究领域,研究人员提出了“课程空间化”的概念。也就是说,通过让学生使用空间语言和手势、参与草图和地图绘制、学习解释和创建图表等途径,来利用和加强他们的空间能力。如,创建记忆宫殿或进行概念映射。
(6)重新社会化我们所思考的信息。我们头脑中持续不断的想法实际上是一种内在的对话,将这种互动转变为实际的社会接触有很多好处。无论是模仿他人,与他人辩论,与他人分享故事,与他人同步化并合作,教他人还是被他人教,都是如此。
(7)尽可能通过认知循环来管理自己的思维活动。我们的思维不应该像计算机一样走一条仅适合于计算机的输入、输出、完成的线性路径,而应该走一条更曲折的路线。我们可以通过身体、环境、他人这三大领域中的循环来获得思想。
(8)尽可能创造认知一致的情境来管理思维。当我们不是去命令,而是去创造出能导向预期结果的情境时,大脑会表现得更好。例如,与其将需要学习的信息口授给学生,不如让他向同龄人解释这些内容以加深理解;与其给员工一本指导手册,不如创造一些场合,让同事彼此分享手册无法传达的、充满隐性知识的故事;与其指导团队合作,不如组织一次活动,像聚餐、集体远足、卡拉OK,在那里必然会出现同步运动和共同的生理唤醒。
(9)自我参照式观察。尽可能将延展思维融入日常环境中,以此来管理思维。比如,在学习和工作场所出现的关于归属感和身份认同的线索,会增强我们的动机并改善表现。比如,我们与一群同事长期构建形成的交互记忆系统,在这个系统中,团队成员分担了注意和记住信息的负担。
【写在最后】
万维纲为本书做序《大脑从来不是一台孤立的思考机器》。此书对他的第一个直接影响是,他读到一半,就赶紧去买了个显示器,因为此书以强有力的证据证明,屏幕越大越能提升大脑性能。他感觉自己需要建一面屏幕墙。
我没有万维纲那么强的行动力,但我愿意按他提示的那样,从两条途径去提升脑力。一是“减少认知负荷”。就像为了释放更多的算力,就应该关闭计算机中多余的程序一样,我们可以给大脑排除各种干扰,减少占用脑力的任务。二是“提供认知抓手”。为什么像看更大的屏幕、走路、社交互动这些行为明明是做了更多的动作,却能让大脑有更好的发挥呢?这是因为那些多做的动作不但不占用认知资源,而且还给新信息提供了挂靠点,能帮助大脑思考和记忆。
在阅读过程中,我也有一点点小启发。比如,如何培养群体性,作者提出需要一起思考的人应该做到“四同”:同时一起学习、同时一起训练、有同步的感受、同时参与仪式。最初我认为这“四同”是并列的,而当我看到“尽可能创造认知一致的情境来管理思维”这个行动指南时,忽然意识到,同时学习、训练、参与仪式等,都是为了让这个群体里的人有同步的感受。只要能达成“共同的生理唤醒”这一目的,不必拘泥于唤醒的方式。
感谢作者将延展思维的概念可操作化,将这种哲学上的思考转变为实际有用的举措。为此,我也拟订了一些对自己的行动小提示:一是用行动激发思考。 以低强度活动开启大脑,以中等强度活动锻炼大脑专注力。站立工作,让大脑更积极更兴奋;把玩可揉可转可搓的小物件;多打手势让思考更轻松;使用电子产品时把动作从点击换成拖动;思考问题时找一张纸写写画画。二是用环境激发思考。多接近自然,常户外散步;多多身处自然光中;用个性化的物品装饰工位,创造主场优势。三是用社交激发思考。多组织开展一些团康活动,利用行为的同步促进思考的同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