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学读书人生旅途

警惕社交媒体焦虑

2021-04-07  本文已影响0人  酸奶小糖
图源网络

朋友圈的红点吸引着我,像斗牛士挥舞着红色的布“来呀来呀”,引诱我这只无知的牛奋不顾身不受理智控制地点开它。打开朋友圈,国内外旅游胜地打卡图琳琅满目,心下黯然,我假期除看了部不怎么样的电影外,就只在家附近的公园转了一圈。悻悻退出朋友圈。

打开某论坛,“年薪50万留北京会过的很惨吗?”论坛下方你一言我一语,两天内的帖子已经建了300多层楼,讨论的方向也逐渐偏离楼主的提问,歪曲至城乡地域歧视、男女性别对立话题。好吧,我手里这点工资勉强维持生存,遑论在北京扎根。

关掉论坛打开微博,“新华社评国产品牌球鞋遭炒作”,哼,国产品牌真会见缝插针投机耍滑;“中小学不得公开学生个人的考试成绩名次”,唉,现在的学生真是不容易;“张翰错过了就错过了”,哇哦,吃瓜吃瓜......最新的新闻已经浏览完毕,晚上和朋友有的聊了。抬头看看窗外,不知什么时候天已经黑了。

眉心发紧,坐立不安,手机主页面被划来划去,不知道下一个应该打开哪一个app,总觉得还有什么没有浏览,还有什么信息没有获取,心跳似乎有些加速,这时才发现我的焦虑值飙升了。看的讯息越多,越觉得没看的更多,就像读书一样,读的越多,发现自己不知道的越多。本质上来讲,两者都是获取信息,只不过读书更专注更有深度。但是这焦虑是怎么回事?

前几日想学习写作,找到一本《学会写作:自我进阶的高效方法》,作者是新媒体领域知名写手粥左罗,他的文章没有科学论证,尽是实战经验总结,他用自己的亲身实践一再证明,互联网时代,什么都是快的,留住读者,首先就要在第一个映入眼帘的题目下功夫,要足够吸引眼球。

拟标题要回归人性,回归人的底层操作系统——情绪:

(1)激发好奇心。如《豆瓣9.9分,这片我是跪着看完的》,《这个刺激的问题,你敢问男朋友吗?》。

(2)激发认同感。替读者说出他想说的心里话,表达出他想表达的观点,展示他想展示的态度。如《我这么努力,就是为了有说“不”的权利》,《“专业”才是人生最好的逆袭武器》。

(3)激发危机感。对危机敏感,就是为了更好地存活,是人类的天性。如《25岁,名校毕业,年薪30万,猝死》,《大裁员的前夜》。

(4)展示回报值。内容爆炸的时代,读者更喜欢看跟自己有关的、对自己有用的、有价值的内容,这种阅读方式一般被称为“功利性阅读”。如《如何更有策略地选择工作,让自己少奋斗10年》,《普通小人物,如何才能成功逆袭》。

(5)展示新闻点。人对新闻的消费是永恒的,没有人不需要新闻,人们需要对外部环境的变化保持敏感。如《花70亿元,阿里入局酒桌文化》,《梁宁对话罗胖——“时间的朋友”跨年演讲剧透》。

换个角度,如果我不是为了写作,而是以读者的角度来看这些方法,原来速食文章为了抓住我的眼球都在学习“出奇制胜”,而我还欣欣然点开一篇又一篇,沉浸在这样的“爽文”中不可自拔。原本初衷是为了提升阅读量和传播量,也渐渐不受控制地演变为了一个个“标题党”和“爽文”。

身处大数据智能推荐等新兴技术之中,或许你我都无法幸免被信息裹挟的状况,因为它们尽是针对人性弱点下功夫,个人的理性知觉终是有限。但仍希望我能保持头脑清醒,主动选择推荐,而不是一味被推荐算法推向莫名其妙的方向去。除此之外,我能做的,或许只是把朋友圈的红点提示关掉,把其他社交app的消息通知关掉。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