饺子与书店
西西弗书店和新华书店隔了两条街的距离。从西西弗书店到新华书店要十分钟,新华书店到西西弗书店却只要八分钟。
我时常想这两分钟的距离是如何产生的,却浑然不知。
上学那会儿,总是在两家店辗转。收获也颇多,索性没把路踏坏了。
从西城国际应聘完已过了中午十二点。站在楼下望着商场的天花板,感到格外的辽阔,它好像从来都没有这样阔过,像是望了满天的星河。我就那样呆呆的站立着,一分钟里什么也没想,灵魂出窍,神游于另一个天地。
意识回来的时候才发现已是腹背相贴。
楼上有家饺子馆,牌子醒目,又大又亮,中午吃顿饺子倒是不错的选择。这样想着不觉得已经走到了饺子馆门口,里面人也挺多,便坐下点了一份三两的韭菜猪肉馅。等了近十分钟才上来,迫不及待的吃了一个,皮薄,肉多,味道很是不错,一股气吃了起来。
不由得想起从前到重师旁听,有位文化人类学的教授讲北方人第一次请客到家吃饭是不吃饺子的,说是若吃饺子表示客人不受欢迎。
倒是挺有意思,饺子在北方应该算是好菜不是。倘若到了北方,朋友要是请吃了饺子,是不是自己不受欢迎?真是个纠结的问题,信也不是,不信也不是。与第一次到丈母娘家吃饭,丈母娘太热情这也夹给你,那也不放过,你爱吃与不爱吃,吃的下与吃不下,总有纠结之处。
饺子与书店说到吃,还听他讲起中国人是“三无人”。第一无乃“无所不吃”,也就是什么食物都吃,别人觉得能吃的不能吃的,中国人都要吃上一吃,不吃的甚少。第二无是“无节不吃”,凡是节日里都要吃上一个回合,还要吃好的。第三无叫“无事不吃”,说的是不管什么事,红的,白的,都要吃。
今日想起,回味无穷。
吃过饺子之后,在商场里晃了许久,觉得无趣便去了以前常去的西西弗书店。从前的装潢,从前的味道,从前的摆设,唯一换了的大概只有书店专员。里面的咖啡厅坐了稀稀疏疏的人,像是整个足球场只有零星的几个散步的。四处观望一番,是以前的模样没错,倒是自己老了许多。
最喜欢的是进门左转直走五米后右边的角落,里面陈列了许多作家的散文,有我最喜欢的林清玄,龙应台,沈从文等等。
林清玄的散文最是喜欢,也是最早开始读的。那时候读的是《人间最美是清欢》、《你心柔软,却有力量》,只觉得很美,很静,很真,添有淡淡的禅香。
那时总期待着能见上这位作家一面,也沾染点灵气,将来前途有望。后来我才知道原来这位文字清秀,柔软有力的台湾作家真容竟和电影《功夫》里的火云邪神有九分相似。
才知道原来写好文字的人并不都是貌比潘安。
从书架上随意拿出一本都是美的。我总觉得苦心专研文字的人都是好的,因为文字的美是纯粹的。
当然这世间肯定也有不纯粹的文字,看读的人作何选择。一时间也没有读书的心情,只是觉得在里间走一走也是美的。
我总以为,走进书店是一件美的事。走进去,瞧一瞧人们在书中得到满足的神情,看一看诸多书的名字,拿一本看一眼封面上的画都是好的,即使不读,也是满足的。
饺子与书店我在寻一本书,林清玄的《人间最美是清欢》,以前常读的。久没读了林的散文,想着再读一读,品一品都是美的。书架上找了许久也没找到,问了导购员才知道,这书缺货,还没来得及补上。
我倒是不失望,觉得这是最好的,原来很多人都喜欢它。索性我跑一趟新华书店得了。正好算一算从西店到新华店是否还是十分钟的路。
看了时间便开始跑路,到的时候看了时间果真是十分钟,没变,看来我竟算是宝刀未老。
进了书店一切都没变,和以前一个模样,分了四楼,每楼有不同的分类。我清楚的记得文学类在三楼,便直奔了三楼,一点都不犹豫走向了散文区。
往书架上一看,果然。林的作品处处都有,一本《人间最美是清欢》就在书架的最前面,横摆着的,很显眼。拿了下来,随意坐在角落开始重温书中的细节。
慢慢的看着,文字还是从前那般,心境却变化了不少。不知是不是这些天应聘累了的缘故,读了二十页有余,竟靠着角落睡着了。
醒来已是下午四点,别无心情,微微满足,走出书店。
我知道,只要是喜欢阅读,假使去了书店睡着了也是美的,冥冥之中会有一股气,是书香之气,不扑鼻而来,却打心底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