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深月照回家梦,怕杀梅花笛又吹
大寒已过,冬天将尽,一年也要接近尾声了。暮冬是浪漫的季节,漫天雪花,梅花飘香。在这冬将暮时,也是最美的冬日景色!
俗话说:有钱没钱回家过年!过年的脚步越来越近,没有一种感情比亲情更浓烈,没有一种温暖比得上过年回家。
然而成年人的世界,总是有很多不容易,即使到了岁末,也未必能放下一切,飞奔回故乡。而他乡的风光再美,也始终会望向故乡的方向。
也许,有人已踏上回家的征程,但总有一些人,迫于生计,仍在外苦苦打拼,更有一些人由于疫情,推迟了回家的脚步。
今天把一首《冬暮客中》送给异乡的游子,愿你们早日和家人团聚,共度佳节。
冬暮客中〔宋代〕王镃
典尽寒衣未得归,客囊惟有带来诗。
夜深月照回家梦,怕杀梅花笛又吹。
临近冬末,本该与家人团聚,欢欢喜喜迎接新年的到来,可王镃还没买到回家的票,不!还没有筹够回家的钱,他已当完了冬衣,却仍没办法回乡。随身的行囊里,只剩下带来的诗词,聊可慰藉孤独。
首句“典尽寒衣未得归”,将作者当时的窘迫之状呈现出来。“寒衣”是冬季的御寒衣物,不到万不得已是不会把它典当出去的,可王镃都已经把寒衣“典尽”了。另外,在古诗词中,典当衣服一般是为了换酒喝,如杜甫“朝回日日典春衣,每日江头尽醉归”,姚合“爱诗看古集,忆酒典寒衣”,好像衣服可以少穿,但酒不能不喝,诗人就是这么任性,窘迫中还透漏着一丝潇洒。
次句“客囊惟有带来诗”承上,一写“穷”,一写“雅”,将古代大多数诗人的状态体现出来——穷并诗意地生活着。
后二句转入思乡。因为现实中他不能回家,便只有将希望寄托于梦境。夜深之时,皎洁的月光下,诗人仍做着回家的美梦,只是害怕,月空下谁又吹起《梅花落》,将人从梦中惊醒,又勾起深深的惆怅。
“夜深月照回家梦,怕杀梅花笛又吹”,前句是梦境描写,为虚;后句是梦醒之后的情景,为实。虚-实的转换中,拓展了诗境,深化了乡愁。
末句意思应为“心里正害怕梅花笛,可梅花笛又吹了起来”,“怕杀”极其害怕之意,“梅花笛”即《梅花落》笛曲,相传为西汉李延年所作,又名“落梅”、“落梅花”、“大梅花”等等。和《折杨柳》一样,《梅花落》也是一支著名的思乡之曲,如李白诗“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高适诗“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等。思乡的时候,人们最害怕听到思乡的曲子,因为会加重乡愁,所以作者说“怕杀梅花笛”。可越是怕什么,就越来什么。当梅花笛响起的时候,我们可以想象作者凄凉无助的眼神……
夜深人静,月上树梢,又有多少思乡人夜不能寐,思念故乡的山,故乡的水,故乡的一草一木,越是临近年关,思乡的情节越是浓郁。
故乡就是灵魂归处,那里记录着你的第一声啼哭,叠加着你风雨洗刷不去的足迹。走千里万里路,回眸故乡,总有一根看不见的线牵扯着心魂。
这种牵挂之情,对于漂泊在外的游子来说是共有的。它绵绵不绝,弥漫在夜空中,缠绕在游子心头,抹不去化不开。
大寒已过,春节将至。愿所有在外游子,早日踏上回家的征程,都能平安归家,多喜乐,常欢笑!“但愿人长久,千里共祝愿”。
作者介绍
王镃(生卒年不详)南宋诗人。字介翁,号月洞,处州平昌县(今浙江省遂昌县湖山镇)人。宋末授金溪(今江西抚州市)县尉。
宋亡,遁迹为道士,隐居湖山,与同时宋遗民尹绿坡等人结社唱酬,命其所居“日月洞”,人称“月洞先生”。遗著由其族孙养端于明嘉靖三十七年(1558)刊为《月洞吟》一卷。
万历二十一年(1593)汤显祖在赴任遂昌知县期间,为诗集作序称:“宋月洞先生诗殆宛然出晚人之手,宋之季犹唐之季也。”汤显祖敬佩月洞的为人及诗品,还为之题词“林下一人”。入清后其族孙宗虞又补刻后册。
备注:1. 图片来自网络,侵之必删。
2. 部分诗词释义及赏析资料选自《古诗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