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在美国:弹还是不弹钢琴呢?
钢琴对我来说一直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想,因为它是一种高难度的乐器。我小时候曾跟一位音乐老师在钢琴前学过一个下午,虽然很快学会了音阶的弹法,但当我看到乐谱上密密麻麻的小蝌蚪时,马上被吓坏了。那一刻,我心里便刻下了一个烙印:钢琴不是一般人能学的,得有两个脑子才行——否则怎么能同时控制左右两只手,弹出完全不同的旋律呢?
大儿子四五岁的时候,周围的小朋友们都纷纷开始学琴了。我也听不少妈妈抱怨,说孩子学钢琴简直是对家长的惩罚。只要一练琴,家里便陷入战争状态:妈妈连喊带叫,孩子又哭又闹,有时声音大得连邻居都能听见。听着这些“前辈经验”,我心里越发坚定:钢琴,不能学!我觉得自己在音乐方面没有什么天赋,孩子更是五音不全,为什么要自讨苦吃呢?
一直到大儿子七岁那年,有一天我们家收到一则钢琴展销的广告。饭后无事,全家当成消食活动一起去看看。没想到,这一看,就抬回了一架钢琴。
那位推销员是附近大学的音乐教授。他告诉我们,他从七岁开始练琴,是因为父母觉得他太好动,想让钢琴帮他“稳住屁股”。没想到,这一弹就是几十年,由此也爱上了音乐。说实话,我对他“爱上音乐”这件事并不向往,但“能让孩子坐住”倒是正戳我们痛点。当时两岁的小儿子极其好动,坐在椅子上的最长记录是九秒钟。我脑中不由浮现出一个美好的画面:他安安静静地坐在钢琴前,连续练琴30分钟。就凭这个幻想,我们头脑一热,当场刷卡买下了钢琴。
钢琴搬进了家,我们才清醒过来:两岁的小儿子根本还没到学琴的年纪。那谁学呢?自然,这艰巨的任务就落在了哥哥的肩膀上。
我们是这样跟大儿子商量的:“妈妈知道钢琴不好学,但琴已经买了,你先试试看。如果实在太难了,我们就停下来。另外,妈妈陪你一起学,好不好?”大儿子看着这个黑黑的、亮晶晶的大个子,兴奋地点点头。让我意外的是,他眼中竟充满了欣喜。我再次提醒他:“钢琴可不好学呀。”
朋友给我们介绍了几位俄国钢琴老师,说她们的学生水平普遍很高。我们打电话过去,其中一位老师非常严肃地说:“Playing piano is not fun, it’s hard work.” 先生不死心,又问一遍:“You said it’s fun?” 她斩钉截铁:“No, no, no, it’s not fun.”
听了这话,我们被吓得赶紧换人。辗转之后,终于找到一位俄国老太太,性格温和,对孩子的要求也不那么苛刻。
大儿子就这样正式开始学琴了。为了让他觉得不孤单,我也陪着一起学。他去上课我跟着听,回家他练30分钟,我练30到60分钟。让我们意外的是,学琴的初始阶段竟然出奇顺利。
初级钢琴教材非常简单,学起来一点也不吃力。没有发生我想象中那种鸡飞狗跳的家庭战争。大儿子识谱能力很强,老师一指,他就能把新曲子弹下来。左右手的协调也很顺利,两个星期不到就能双手弹奏了。每周三首新曲子,背谱加练习,老师检查时从未失误。为了跟上他的进度,我也天天刻苦练习,做到他会的我也会。
更让我欣慰的是,他练琴从不需要我坐在旁边监督。他非常清楚老师的要求,只是有时不太情愿练习,需要我稍作推动。偶尔也有批评的时候,但大多数时间都相安无事。我的唯一要求就是“每天都要练”,而对他弹得如何,我并不过分苛求。因为我心里很清楚:我不是要培养一个钢琴家,我只是希望他通过弹琴明白一个道理——做事要坚持,每天按时练一点,而不是在上课前拼命补习两个小时。
其实,仅仅是“每天练”这个要求,就已不易。哪怕只是30分钟,对大人来说都未必做得到,更别提孩子了。尤其是周末,别人玩耍、看电视,他还得弹琴。
坚持了几年,到了后来,曲子越来越难,花的时间也越来越多,我能感觉到他逐渐不再享受弹琴了。小学五年级那年冬天,因为一些原因我们需要更换老师。新老师一时未定,大儿子的钢琴课也就暂时停了下来。
大儿子性格内向,听话,安排什么就做什么,从不抱怨,也不违抗。他是否真的喜欢弹琴,我们也难以判断。停课后我试探他:“现在没老师了。如果你还想弹,就自己跟爸爸说,让他再找老师;如果你不提,我们就当作结束了。”两个月过去,他一直不再提起这件事,我也就明白了,他并不喜欢弹琴。
虽然遗憾,我还是尊重了他的选择。我认真地跟他说:“妈妈知道弹琴不容易,难的不是曲子,而是坚持。当你累了、想玩的时候,每天还要强迫自己坐在钢琴前,反复练习一首已经弹熟的曲子确实不容易。既然你选择放弃,那我尊重你。但你要知道,今后我们不会再给你机会学琴了。你学琴的经费,就由妈妈来继续——因为这几年我一直只是‘旁听’。”
刚开始他很开心,不用再练琴了。但慢慢地,他开始后悔。尤其当看到我继续练琴,水平逐渐超过他的时候,他明白自己错过了机会。但我始终坚持,不主动让他“回头”。
此后他在学校选择学习萨克斯风。我告诉他,萨克斯也是乐器,也一样需要天天练。如果他不能坚持,我们也会像对待钢琴一样——终止他的学习。他深知我们会说到做到。所以这一次他特别珍惜学习萨克斯风的机会。
他每天练习,努力争取获得学校管弦乐队里首席萨克斯手的位置。六年级那年,他被乐队老师选入由十五人组成的爵士小乐队。直到那时候,音乐不再是苦差事,而变成了他自愿投入时间的快乐源泉。
转眼到了大儿子七年级,小儿子也学琴一年了,老二学琴可以说是“噩梦版”的经历。他坐不住,识谱也慢,一首新曲子常常要花上四五十分钟都搞不定。期间我喊,他哭,场面“热闹”非凡。可每次我说:“要不我们不弹了吧?”他总是坚决摇头。他亲眼见过哥哥如何失去了机会,明白一旦放弃就不能回头。
钢琴老师相当严格,小儿子每次上课都要被批评,但他还是坚持。我反倒先受不了了,多次劝他说:“放弃吧!”,他不仅不同意,还去老师那里给我告了一状。
老师得知后说:“人家孩子自己都没放弃,你这个当妈的倒坚持不住了,合适吗?”这句话让我很惭愧,因为我意识到,其实是因为我早就习惯了大儿子学得快,所以对小儿子缺乏耐心。
在小儿子执着态度的影响下,大儿子自觉地把间断了两年的钢琴又捡了起来。自那以后,我们三个人开始轮流练琴,偶尔还搞个四手联弹的小节目。弹琴不再是压力了,而是一种家庭乐趣。
现在回头想一想,其实两个孩子都没有什么音乐天赋,琴弹得也并不十分出色,但通过几年的学琴和练琴,他们都明白了一个道理:凡事贵在坚持,而且是每一天的坚持。
这就是我们家关于“弹还是不弹钢琴”的故事。那你家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