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读经典|幼年期与少年期的精神巨流——《约翰·克里斯多夫》前
首发原创 文/棋洛
01导语
作为长河小说的开创者,《约翰·克里斯多夫》一书完成了从内容到形式上的创新。小说以贝多芬为原型,塑造了一个像河一样的强有力的生命,描绘了主人公从生到死、奔流不息的全过程;由十卷组成的系列中,情节发展线条清晰,具有像长河那样一气呵成、绵延万里的特点。
【重读经典|幼年期与少年期的精神巨流——《约翰·克里斯多夫》前三卷中“河”的意象浅析】“这部书既不是小说,也不是诗,据作者的自白,说它有如一条河。莱茵这条横贯欧洲的巨流是全书的象征。”——傅雷
小说伊始,人物的诞生便是河流的滥觞。幼年儿童期的意识建构、环境探索、品格养成,便是那丝丝缕缕的涓涓细流汇聚成一条富有生命力的小溪的过程。逝者如斯夫,时间如流水般不止,生命漂浮至少年期,河流水声渐宏大,承载力愈强,同时也涌现了自我意识的觉醒与诸多欲望的喧嚣。
“河”这一意象在小说前三卷中反复出现,这绝非偶然;相反,“河”的意象浓厚而丰富,它在小说中的内涵是多角度、多方面的。
02人物性
(一)、婴幼时期与少年时代精神发展的血脉。
“河”伴随约翰·克里斯多夫成长,好似他血管里流淌的热流,这条无形河流的变化见证着一个人的肉体从羸弱到强壮、精神从混沌到狂热的过程。
在精神思想尚未发育完全的婴幼儿时期,河流是最原始来自母体的血液与养分。当婴儿逐渐成长、有了记忆,正如开源水势渐大、坻屿堪岩并生。
“岁月流逝……人生的大河中开始浮起回忆的岛屿。先是一些若有若无的小岛,仅仅在水面探出头来的岩石”。
婴儿的成长逐日变化,有绵绵流水般的延伸性;经历与记忆正如世界上没有两块相同的石头,秉承着各有其形的独特性。人是一根会思想的芦苇,活着便有着流淌的精神与思想,滔滔汩汩,从幼儿期起源、定型。
【重读经典|幼年期与少年期的精神巨流——《约翰·克里斯多夫》前三卷中“河”的意象浅析】“它渗透他的思想,浸润他的幻梦……如大氅一般把他裹着,直到他躺在莱茵河畔的小公墓的时候。”
在初识人事的儿童期,河流是以自我意识为驱动力的奔腾热血。在母亲当厨娘的富人家里受的委屈,在与上层社会的公子奥托交往时的遭嫌弃,在与米娜初恋时克里赫太太轻蔑的嘲讽,门第之别激起了他心灵河流的波涛。
“所有的教育,所有的见闻,使一个儿童把大量的谎言与愚蠢,和人生主要的真理混在一起吞饱了,所以他若要成为一个健全的人,少年时期的第一件责任就得把宿食呕吐干净。”
血管内流淌的河流开始变得迅疾猛烈,加快他精神的新陈代谢。环顾周遭:父亲酗酒,他心里仿佛死了一个心爱而敬重的人;母亲做厨娘谦卑,他感到众生原不是平等的;朋友离世,他恐惧未知的死亡。直视内心:像其他孩子一样,他怕黑暗、怕阁楼的门、怕睡觉,“母胎中昏睡的记忆,从冥顽的物体一变而为幼虫的感觉都还没有消失,这种种的幻觉便是儿童恐怖的根源”。深夜里,他被外与内两重苦难折磨难以入睡,直至破晓一道光遛进屋子,“泛滥的河水重新回进了河床”。面对童年的苦闷,约翰·克里斯多夫觉得自己有股“怒潮汹涌的力”,他的生命正等待成长为足以冲刷一切障碍的大河。
【重读经典|幼年期与少年期的精神巨流——《约翰·克里斯多夫》前三卷中“河”的意象浅析】在激情与迷茫的青春期,河流是少年血液内欲望与叛逆的洪水猛兽。当青春期的困惑、希吕彭的烦恼使即将进入少年期的约翰·克里斯多夫身心俱疲。
“他生命的正常的波流似乎给阻断了。有时它渗进了地下的裂缝,有时却非常猛烈地飞涌起来。”
少年的叛逆发展至最大化,他开始否定周围一切事物存在的意义。约翰·克里斯多夫与萍水相逢的阿达偎依着在深夜空虚炫目的波浪中浮沉。他拼命反抗一切主流、抵制一切虚伪,与一切正统势要决裂;他听着游手好闲的人的牢骚、醉鬼的疯话,因为这些直抒胸臆之语与他胸中河流的脉动合拍。终于,以阿达出轨恩斯特的背叛与乱伦的罪孽为导火索,少年约翰·克里斯多夫被生命的狂流淹没了。
(二)、河流是约翰·克里斯多夫精神发展的蓝图
“河伴随着约翰·克里斯多夫的出生,是他幼年时的游乐场, 忧愁时的解药。”初生的婴儿初识的声音便是“江声浩荡”,“河”在冥冥之中便塑造了他精神发展的原始模式。幼年的约翰·克里斯多夫在高脱弗列特舅舅的指引下聆听自然的声音,领会到河流是“上帝的音乐”,它高超于世间一切凡夫俗子所作之曲。河流是他自幼儿时期奠定的音乐的自然性与性格的原始性形成的启蒙导师。
【重读经典|幼年期与少年期的精神巨流——《约翰·克里斯多夫》前三卷中“河”的意象浅析】烦恼的少年,在二层阁楼的窗子边眺望。河流的特性被他敏锐的眼睛、热情的心灵所发掘;河流是最高明的神灵,它所营造的无拘无束、无羁无绊的境界是约翰·克里斯多夫毕生所追求的。
“河仿佛是个有生命的东西,是个不可思议的生物,但比他所见到的一切都强得多……什么也拦不住他,不分昼夜,不论晴雨,也不问屋里的人是悲是喜,它总是那么流着;一切都跟他不相干。”
03民族性
欧洲第一大河——莱茵河,在书中代表着德意志这个粗犷有力、坚韧柔顺的民族。
德意志“莱茵河是德国的父亲河, 是这个民族的象征”。“伟大的母性之声,她是永远不歇的。她催眠着这个孩子,正如千百年来催眠着以前的无数代的人,从出生到老死。”
源远流长的莱茵河浸润抚慰着德国人的心灵,整个民族的血脉如滔滔的河水般绵延相传,整个民族的历史如斑驳的河岸般底蕴厚重,整个民族的希望如浩荡的水声般横亘世纪,整个民族的力量如拍岸的惊涛般团结勇往。
莱茵河
幼年时的约翰·克里斯多夫便深谙莱茵河是故乡德国的代名词。在祖父约翰米希尔给他讲历史上的英雄事迹时,他心中默默感叹“他宁可断掉一根手臂,若是拿破仑能生到莱茵河的这岸来,但拿破仑终究是法国人”。在他幼小的心里,莱茵河装点了德国,德国造就了莱茵河。
灵魂若是没有栖息的地方,心到哪里都是在流浪。约翰·克里斯多夫的灵魂扎根于这条莱茵河。无论他走到哪里,耳畔响起的都将是母亲一般莱茵河的水声,与他德国人的血脉交响共鸣。
04神灵性
大河是一种代表自然力量的信仰。
【重读经典|幼年期与少年期的精神巨流——《约翰·克里斯多夫》前三卷中“河”的意象浅析】对于宗教,约翰·克里斯多夫从小便受家庭的影响信仰上帝,幼年时与祖父去做弥撒、翻阅祖父床头的圣经,每餐饭前虔诚地祷告。
“河”的信仰起源于童年的夏夜静寂之时,约翰·克里斯多夫与舅舅高脱弗列特偷溜到田野的一次次散步。世间任何的音乐都比不上自然的一声虫鸣、一阵微风穿林、一下电闪雷鸣、一滴雨点落地、一条大河的水声来得美妙。出自艺术家笔下的最完美的音乐不也只是被世人称为近似天籁吗?自然,或者说“河”,是一种人不能亵渎的神灵。高脱弗列特把“河”的声音比作“上帝的音乐”,在幼小的约翰·克里斯多夫心中,“河”与它背后代表的自然便是上帝。
【重读经典|幼年期与少年期的精神巨流——《约翰·克里斯多夫》前三卷中“河”的意象浅析】但少年的约翰克里斯•多夫发现自己爱音乐胜过爱上帝,“老实说,他对耶稣固然抱着好感,但对贝多芬更有好感。星期日他为圣•弗洛里昂教堂的弥撒祭弹大风琴,他逢着演奏罢哈的日子,比演奏孟德尔仲的日子宗教情绪更浓”。并且,约翰克里斯·多夫在与于莱的儿子莱沃那的交谈中了解到教徒放弃人生与厌弃欢娱的价值观,他对此并不赞成,认为教徒们是自私且虚伪的。少年的约翰·克里斯多夫一度沉闷在失去信仰的自责与苦恼中,而终于在清静的田野中,在荡涤尘怀的空旷中,他寻到了自然的信仰。
“天色一清如水,像河般流着……水浪般的青草互相轻拂,有如微风在明净的湖上吹起一层皱纹……这些生物,从最小的到最大的,内部都流着同一条生命的巨川,克里斯多夫也受着它的浸润……它们的力和他的力交融在一起,像一条河被无数的小溪扩大了,他就浸在它们里面。”
约翰·克里斯多夫爱大自然,他脑海中的意识非条件反射地将自然的种种美妙以“河”作喻,“河”是自然最好的艺术品。
在某种程度上,这种信奉“河”与自然的信仰影响了约翰·克里斯多夫毕生的音乐创作理念与为人处世风格。他与他的作品,一会儿像火,熊熊燃烧有吞噬邪恶的激情与胆量;一会儿像风,自由诡变有蔑视正统的狂傲与不羁;一会儿像“河”,深邃宽旷有承载万物的豪情与壮志。
05音乐性
(一)、“河”自身流动的物理性质发出声音及其内涵,是具有音乐性的
【重读经典|幼年期与少年期的精神巨流——《约翰·克里斯多夫》前三卷中“河”的意象浅析】生命伊始,约翰克里斯·多夫就听见河流“深沉而熟悉的歌声在歌唱”;这是河流的声音唤起他灵魂深处音乐天赋的共鸣。
“时而狂嗥怒吼,好似一头嗜人的疯兽。然后,它的咆哮静下来了:那才是无限温柔的细语,银铃的低鸣,清朗的钟声,儿童的欢笑,曼妙的清歌,回旋缭绕的音乐。”
幼年时,与舅舅高脱弗列特在田野中聆听“上帝的音乐”,河水汩汩流淌,自然的力量在约翰·克里斯多夫心中扎根,启蒙他对音乐的原始创作灵感,并丰富他的感情。“音乐的内涵则是由声音动态比拟的自然生命的动态,人类情感的动态,心灵轨迹的动态,社会力量冲突的动态等。”由此,“河”的音乐,唤醒着一种情绪、一种生命。
(二)、文学与音乐有互通之处,“河”这一意象在整部文学乐章中是一个重要的元素。
文学即美学,余光中曾形容“文学阅读是和声”,文学带有艺术性,一项文学作品自然可以看作一部华丽的乐章。像是中国古代经典《诗经》,“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是来自几千年前的华夏大地上田垄间、阡陌中、宫廷上一首首清丽的民歌或祭曲;又如后来的“乐府诗”“曲子词”也都是配乐演唱的文学文本;再如《梁祝》既是文字塑构的小说,又是有声演绎的戏剧。
【重读经典|幼年期与少年期的精神巨流——《约翰·克里斯多夫》前三卷中“河”的意象浅析】《约翰·克里斯多夫》一书本身就是一部跌宕起伏的交响乐。罗曼·罗兰自身既是作家,又是音乐评论家,他在音乐方面的深厚造诣体现在这部书中。全书的四部分就像交响乐的“起”“承”“转”“合”;第一部分的前三卷便是“起”,较为平缓而略有起伏,并预留下了好多伏笔线索。“河”在这前三卷“起”的部分交响乐中便是一个极为重要的音乐元素,有人把它称为主导音响。
“在一些大型的交响乐曲中,都会出现反复吟咏的节奏,也就是主旋律,这些主旋律在和弦的配合下,反复出现,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主导音响……在这本小说中(指《约翰·克里斯多夫》),主导音响可以是莱茵河,在小说中被反复提及,莱茵河的隐喻自然是主人公的抗争不屈服。”
这说明“河”的音乐性的首要体现在于它的反复出现,像是主旋律似的萦绕在人的脑海里,牵引着人的思绪沉浸在小说这部乐章里。
“河”的音乐性其次体现在它对结构的调解与串联、照应上。“这条河是他忧愁的地方,也是他快乐的地方,在主人公克里斯多夫死前,回忆自己的一生,莱茵河又再次出现,这也与小说的开头相呼应,表现了音乐交响乐的结构美学。”“河”是被精心安排进乐谱中的,它的每一次出现便是一个节点、一下重音、约翰·克里斯多夫的精神的一次变化。而在婴幼儿成长期和心智尚未成熟的青春少年期,精神的变化时有发生,因而“河”这一意象在前三卷中大肆笔墨地反复回响于字里行间。
06结构性
《约翰·克里斯多夫》首创了“长河小说”这一形式,以“河”命名,体现出命名者不只注意到小说篇幅的长,而是兼并注重了小说行文的流动性、内涵的包容性与主题的宏大性。
【重读经典|幼年期与少年期的精神巨流——《约翰·克里斯多夫》前三卷中“河”的意象浅析】“概括来说,长河小说指的是多卷本长篇小说,往往通过描写一个中心人物一生的经历,讲述一个代表性家族兴衰浮沉的命运,或者以这个人物的所见所感、这个家族的变动遭际作为主线,细致入微地讲述一系列相关主题故事,恢弘大气地反映一段历史时期的社会特征,以文学形式展现一个国家或民族的精神。”
在前三卷小说《黎明》、《清晨》、《少年》中,情节发展大体依照时间顺序流动进行,少有倒叙插叙的安排,使人阅读起来思路鲜少被分岔打断,而是一气呵成地了解约翰·克里斯多夫的从婴儿到少年的成长过程。这是“河”式结构的流动性使然。前三卷的内容主体围绕一个孩子的成长进行,其中也提及了约翰•克里斯多夫所处的时代德国人的自然观、神灵观、金钱观、权势观、爱情观、家国观等一系列观念的冲突。小说像是一条由无数洋流汇聚的大河,包容下四面八方的气息。小说主题是围绕人道主义与英雄主义,前三卷中,约翰•克里斯多夫小时候被祖父灌输的英雄观念,以及对虚伪与金钱至上的反抗,还有对民族深入灵魂的深深热爱都体现着主题的宏大,似大河的咆哮,余音震耳欲聋。
长河小说以“河”命名,也来自小说中本身描写到的莱茵河这一意象的灵感启发。
“莱茵河就是文章的一条隐隐约约的暗线”,伴随着约翰•克里斯多夫出生,是他婴儿期的摇篮曲,幼儿期的好伙伴,少年期的宣泄处,后面的故事也全都由“河”串联起来,一直到最后约翰•克里斯多夫的死亡前,“大河轰鸣,大海怒号,与他齐声歌唱:‘你将重生’。”如果把“河”抽离出来,小说便难以保持它的完整性,“河”已经像微丝蛋白撑起细胞般支持着小说这个有机生命体的运转。
07结语
综上所述,“河”这一意象的丰富内涵体现在它的人物性、民族性、神灵性、音乐性与结构性。这与这一意象的本质息息相关,书中流淌的,是一条有生命、宏大的、神圣的、美妙的河,它架构起整个小说所塑造的世界。这部享誉世界的“长河小说”,得以成功的一定因素来自于“河”的意象的使用。可以说,是“河”装点了《约翰•克里斯多夫》,同时也是这部小说造就了“河”。
【重读经典|幼年期与少年期的精神巨流——《约翰·克里斯多夫》前三卷中“河”的意象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