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护心理课程设置

2017-06-23  本文已影响0人  duolab

一、心理健康标准:

关于心理健康的概念,在当前学术界仍然存在争议。我们对已有的心理健康定义进行整合后重新做出办公室:所谓心理健康,是指个体在环境中能自觉调整自身心理结构,保持心理上、社会上的正常或适应良好的一种持续而积极的心理功能状态。

心理健康的标准,是心理健康概念的具体化。由于学者们对心理健康的概念理解不同,所以对于其办公室标准也未形成统一化。国内外心理学家们从不同角度提出了各种观点。

美国学者坎布斯(A. W. Combs)认为,一个心理健康、人格健全的人应有4种特质:

1. 积极的自我观念;

2. 恰当的认同他人;

3. 面对和接受现实;

4. 主观经验丰富,可供取用。

美国心理学家马洛斯提出判断心理健康者的10条标准:

1. 充分的安全感;

2. 充分了解自己,并对自己的能力作适当的估价;

3. 生活的目标切合实际;

4. 与现实环境保持接触;

5. 能保持人格的完整与和谐;

6. 具有从经验中学习的能力;

7. 能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

8. 适应的情绪表达与控制;

9. 在不违背社会规范的前提下,能适当地满足个人的基本需求;

10. 在不违背团体的要求下,能做有限度的个性发挥。

我国黄希庭教授等曾提出判断心理是否健康的5条标准:

1. 个人的心理特点是否符合相应的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

2. 能否坚持正常的学习和工作;

3. 有无和谐的人际关系;

4. 个人能否与社会协调一致;

5. 有没有完整的人格。

根据国内外学者对心理健康的办公室,经过对理论和实践的探索,我们认为以下10项因素在制定心理健康标准时应加以考虑。

1. 智力正常

2. 情绪稳定、心境乐观

3. 意志健全、行为协调

4. 注意力集中

5. 人格完整统一

6. 积极向上、面对现实,社会适应能力较好

7. 反应能力适度

8. 心理特点与实际年龄相符

9. 自我认知正确

10. 具有高创造性、成就感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