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嘉年华》

从粑粑的看城市生活的发展

2017-11-28  本文已影响23人  苏哔哔

很长时间以来,人们似乎忽视了粑粑的发展,它曾被视为恢复土地肥力的重要来源,还曾是猪猪的食物。(放心,现在不是了)

中国古代,人们对于粑粑,其实特别看重。“庄稼一枝花,全靠粪当家”,当时在农村的人,一pao粑粑都不愿意浪费,因为他们要肥自家的田。

如果出门来不及回家方便,粑粑掉在别人家地里,他们是不会善罢甘休的。特别敬业的那种,往往会找个东西把粑粑带回来,找不到盛物,用手也是可以的。因此有了“肥水不落外人田”之说。

在中国古代人口较密集的城市,有专门收集粑粑的人力车或牛车,定时沿着街巷挨家挨户转一圈,接过妇人们手中的木质便器后,将之转运郊外,再转卖给需要粪肥的农民。越是有钱人的粑粑,就越是值钱,因为油水大,肥田效果好。

由于粑粑可以卖钱,于是公共场所也有人建公厕,这种公厕,属于私人的赢利事业,拉粑粑免费,但淘粑粑收费。

北方耕作粗放,对粑粑的珍视远不及江南,因此即使在像北京这样的大城市,市民们也只好奉行随地大小便主义;有时候没赶上收粑粑的人,抬粑粑的妇人们也只好将粑粑当街一泼····那画面太美。

时间一久,街角墙根到处都是“黄金塔”和“水地图”。而且据史书说,整个北京城当时只有一条下水沟,三年才疏浚一次,天气一热,臭气熏天。到了清代,在缺水且人口规模巨大的北京等城市,粑粑问题开始变成灾难。

其实中国还算好的,据说在17世纪之前的欧洲,城市也没有下水系统,在巴黎街上行走千万不能靠近临街的窗子,弄不好粑粑就会从天而降,淋你个臭不可闻,顶多泼粑粑的人探出头来,道声对不起。

中国的粪便处理方式,要优越多了。

政府是怎么解决的呢,

“多多建立公共厕所+全民捡粑粑”。

从当时的官方宣传看,后者似乎曾起过更大作用。

1949年后,捡粑粑长期被拔到难以想象的高度!

比如,刘少奇把13岁的女儿亲自送到捡粑粑队伍去体验生活,多么仁慈而又伟大的父亲啊!

再比如,当时的北京市副市长万里更是亲自背粑粑!

也是在这一时期,雷锋创造了不可思议的捡粑粑奇迹!在抚顺、营口每天捡300斤粑粑!感动了中国!震惊了世界!

20世纪70年代末以前,大部分中小城市的学生,每年寒假都有捡粑粑的任务。现在的学生实在是太幸福。

曾经的粪票

除此之外,北京有了更多公厕,也有了维持市政卫生的公务人员,随地大小便主义萎缩。讲究文明的人们也越来越难以忍受满地的“黄金塔”和“水地图”。

如今,中国的大城市也很少会出现随地大小便的现象了。粑粑不再肆意猖獗。

这篇有味道的推送科普了冷门历史,虽然有点重口,但也侧面体现了城市化的发展吧。

参考资料:

1、《来到地球第一天》第二章——“厕所文明”的落差

2、《民国的角落:嬉笑怒骂民国人,闲言碎语大历史》第四章——花业,粪业及其他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