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悦梦想大型社群齐悦预选优秀稿件二营一班优质精选

忙的人都是一样的精神,累的人各有各的理由

2019-01-27  本文已影响5人  雨后之鱼

离过年还有半个月,通常这段时间都没什么心情工作。

家在远方的归心似箭,刨根问底逼婚逼生的必经程序虽然很令人烦恼,毕竟还有亲朋好友温暖的笑意与熟悉的饭菜香。

想出游的每天查攻略,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未来很多年的苟且,但至少有那么几天可以感受一下远方吧。

这个时候,反而衬得父母亲朋子女簇拥身边,又预备宅着过完春节长假的人好生寂寞。

有朋友问过我,每次他放长假,都觉得自己辛苦工作了那么长时间,要好好休息,结果睡了几天,回到办公室还是感觉精力很差,提不起劲儿来工作。而我已经连午觉都基本戒除,每天只有六个小时睡眠,为什么还跟打了鸡血似的?

每当这种时候,我就会同情地看着他,像看一个迷路的孩子。这就是没搞懂累的原因,人的精力其实有四个方面组成,好好睡觉,不过是恢复最底层精力的方法而已。

体能上的透支,比如长期熬夜,出大力气的工作,休息几天应该会恢复得不错;但还有一种累,是情感、思维、意志上的透支,这种时候,体力休息就没有太大作用。

而大多数脑力工作者面临的其实都是第二种情况。

情感上的疲劳真正需要的是散步、放空心灵;

思维上的疲劳需要读书、旅游等“换个脑子”的精力补充;

意志上的疲劳常体现为对工作倦怠,需要的是寻找意义感,无所事事地休假反而会加重工作的无意义感。

只要找到「累」的原因,就能精准地管理好自己的精力,很多问题都会迎刃而解。

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独特情况,就我个人而言,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实在不好意思谈什么体能上的透支,反而缺的是大运动量来锻炼一下自己的体力。

情感和意志方面的困扰不能说没有,后来发现,人的焦虑大多来源于对未来的恐惧,对未知的盲目揣测,其实才是对情感和意志的最大消耗。因此,自从想明白要以怎样的方式老去,即找到自己的意义感在哪里,焦虑就渐渐得到控制。

遭遇更多的,倒是思维上的疲乏。可能大多数时候,我想得太多,所以长假最适合我的方式就是读书或旅游,去「换脑子」,果然次次凑效。

有几本书特别适合长假读来消遣,通常这个时候的书,必须以有趣为第一要件。

1.

《哲学家们都干了些什么》

这本书其实以前我曾经提过,有看过我文章的朋友甚至已经买来读了,不知道观感如何。这本目测厚度有4厘米的书,我断断续续足足啃了一整年,才把它读完,可以拿出来说一说。

我很遗憾,自己实在太浅薄,用了一整年,也没有找到另一本书比它更有趣。

回想起上次这样让我意犹未尽的书,还是《野兽之美》。圆满了,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各有一本枕边书。

作者林欣浩是个有趣的人。在作者简介中他只有一个身份,自由撰稿人,然而我居然发现他在《少年得到》开了个专栏叫《数学有意思》。没错,他就是罗振宇在刚刚结束的跨年演讲中提到的,说「等于号意味着有些事情不重要」的那个林欣浩。

在看这本书时,经常笑出了猪声。哲学这种冷冰冰的话题,哲学家这群神秘的人物,在林欣浩笔下蒙上了一层闷骚的气质。

我一直觉得,好看的专业书籍特别难得,都是因为内行不会写作,而外行又不够专业,而这本书就能将这两者结合得很好。

截几张图直观感受一下吧。

▲ 举例生动,比较东西方哲学的表达方式。可能因为是文科生,忽然好想看看十四行诗版本的牛顿力学定律。 ▲ 原来言情小说是贯彻了唯我论与目的论的哲学思维,我真是......醍醐灌顶。 ▲ 牛顿真的没有被苹果树砸过脑袋吗?!

我在看书时,眼前不时会浮现林欣浩在「得到」APP上的照片,眯着眼睛,带着一脸狡黠的笑。他是聪明的,知道怎么把一个艰深的问题沉入浅出讲得轻松透彻,也知道普罗大众都是什么样的口味。

他1981年出生,毕业于吉林大学管理学院,这么说来,也许当年我在饭堂吃饭时还曾与他擦肩而过。我们往往不得而知天才就在身边,就像常常忽略生活中的意义一样。

感谢遇到这么一本书,让我这个哲学门外汉,能踏进这个领域走走看看。

2.

《最好的女子》

人都怕老。

不知为何,女性比男性更怕老,怕美貌不在,怕造化弄人,怕老了不被人爱。如果问我,一个女人怎样才能优雅地老去,我只能想出一个最肤浅的答案——要有很多很多的钱。

怎样才算多呢?当然因人而异,大体而言,就是别住得比年轻时差,别穿得比年轻时差,年轻时不愿将就的人,老了也别将就。

寻常人只要不行差踏错,量入为出,小心规划,早做准备,老来际遇通常不会差别太大。

明星就不一样。他们经历过声色犬马的名利圈,见识过这世上最浮华的虚荣,享受过最顶级的娇奢,体验过与影视作品中描绘一般光鲜亮丽的男欢女爱。

因此,他们能获得的荣宠是让无数寻常人不得不仰视的优越,可是一旦跌下云端,又是比寻常人更加不堪的凄凉。

这是一本描写八九十年代风靡一时的港台女明星的人物散文集。有一些,如今还活跃在我们中间,比如刘嘉玲,舒淇,莫文蔚,刘雪华;有一些,则已经彻底淡出我们的视线,比如徐小凤、梅艳芳、吴倩莲、陈慧娴。

我们为什么喜欢看明星的八卦,就是因为他们貌似与我们不同,透过他们私生活撕开的裂痕,我们得以窥伺另外一个世界,同时,他们的情感又与我们相同,嬉笑怒骂,七情上面,都是我们能感同身受的熟悉。

就像作者黄佟佟在书中写的:

明星的肉身承载的是我们这个社会的幻觉,我们这个仓皇的时代里没有赫本,于是她们就扮演赫本。我们这个贫乏的时代里没有女神,她们就扮演女神。没有完美,她们就扮演完美。

然而,写明星八卦的文章多如牛毛,为什么她们的故事值得出一本书,又值得我们花时间去看呢。

原因是作者的着墨点并不在明星的八卦上,而是透过他们记录这个时代,你会看到扰攘时代,处在风口浪尖上的女性们如何靠拢幸福的关节和奥秘。

她就是我很喜欢的公众号「蓝小姐和黄小姐」的主创人之一。本周看她发文,针对香港媒体问杨幂和刘恺威的女儿小糯米想不想妈妈一事,直言不讳指责此行为毫无职业道德,细致阐述娱乐版记者的底线应在何处。言之有理,很令人服气。

作为众多一线媒体的专栏作者,她的文笔始终透着一种理智和情感交融的情绪,即毫不掩饰,又满怀同情,使得她笔下的女性形象格外贴近人心。

这本书最适合在经历一日觥筹交错之后,繁华落幕,夜晚一个人在台灯下细读。春节时分,窗外偶尔传来远处烟火的喧嚣,你也许还会想起亦舒的书名——《她比烟火寂寞》。

3.

《大唐狄公案》

狄仁杰在中国人气颇高,是拜影视作品所赐,号称「东方福尔摩斯」。

实际上据史学家考证,历史上的唐朝政治家狄仁杰虽然才华横溢,为官清正廉明,但并不见得擅长侦探推理,真正把狄仁杰塑造成东方神探的,居然是一个叫高罗佩的荷兰人。

也就是我手上这本《大唐狄公案》,首次出版的时间是1958年,且是在荷兰。

1942年,太平洋战争爆发,抗日战争进入了相持阶段,高罗佩来到中国,在荷兰驻华大使馆任职,对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非常热爱,还娶了中国人为妻。

这期间,他无意间看到一本中国公案小说。话说,这公案小说是中国古典小说的一种,盛行于明清。说白了,就是青天大老爷的断案故事。

高罗佩被公案小说深深吸引,他的目光,投向了一位大唐时期的著名人物:狄仁杰。但是,高罗佩关心的并非狄仁杰的政治生涯,而是他年轻时的一项惊人业绩:狄仁杰曾一年内判决大量积压案件,涉及一万七千多人,却无一人冤诉。

高罗佩于是以狄仁杰为主角,以西方推理小说的写作手法,用英文创作了16个长篇,8个短篇,写出《大唐狄公案》的小说。

没想到此书一经出版,就引发轰动效应。这位来自中土大唐的神探狄仁杰,在西方社会圈粉无数。

后来,高罗佩的《大唐狄公案》在欧美不断再版,被译为日文、瑞典文、芬兰文、克罗地亚文等十几种文字,风靡西方世界。连侦探小说女王阿加莎.克里斯蒂都曾公开说,非常喜欢英文版的狄仁杰小说,故事美丽无穷,新意迭出。

要到上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以后,《大唐狄公案》才终于传回狄仁杰的故乡,被翻译、连载、出版。

如今,在徐克导演的推波助澜下,狄仁杰成为当之无愧的大IP。

▲ 大家心目中理想的狄仁杰本来是长这样的,看了书后发现,好像不对。

今天读来,书在译者的努力下,阅读的感受非常好,觉得与现代作家写出的优秀古代题材作品没有什么两样,如果不知情,你完全想不到这本书居然先欧美爆红,后回归故乡。

但完全不同于阿加莎的英式推理,可以靠在冬日温暖的壁炉边安静地读完,胆小如我,深夜读《大唐狄公案》还是会害怕,可又被一环又一环的情节裹挟得不忍释手。

漆画屏风,五朵祥云,红丝黑箭,雨师秘踪,不知不觉间,窗外已破晓。

****- END -****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