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评︱《莫娣》告诉我们什么叫坚韧,什么叫热爱
当片尾曲悠悠响起时,我的泪水还在流……
这是唯一一部,让我贡献巨多眼泪的电影,也是一部让我从电影中间就落泪,一直到结束,还哭得止不住的电影。除了谢飞导演的《黑骏马》,似乎,我还从未如此动情。
写到这里,你可能很好奇,是什么电影让我们“才女”哭成了这个样子?
好吧,不藏着掖着了,现在就告诉你,这部电影就是《莫娣》。2016年9月2日在美国上映。很抱歉,我看到太迟了。
这部电影是根据真实故事改编,讲述加拿大民间画家莫娣的爱情与艺术人生。
整个儿看下来,你会发现剧情非常简单,主要人物就两个,莫娣和她的丈夫艾弗雷特·刘易斯。主要活动场地,就是他们的一座简陋、朴素的小屋。
可,就是这样一部电影,能很快地就把我们观众带入其中,让我们随着剧情或欢喜或悲伤。
在讲述故事梗概之前,我们先来看看导演与主演是何方神圣?
导演艾斯林*沃尔什,出生于爱尔兰,是一名女性。所以,她能站在女性的角度,细腻入微的用镜头语言来“刻画”莫娣卑微的或者说光辉的一生。
艾斯林*沃尔什所执导的电影很多,比如《指匠情挑》,《给坏小子的歌》,《不厌旧恶》等。
女主角由莎莉*霍金斯来饰演。她是英国人,曾经就读于英国皇家喜剧艺术学院。她参与拍摄的电影不少,我印象最深的是电影《沙漠之花》。在其中,她饰演一个好心女伴收留了无家可归的华莉丝,也很赞。
而,在这部电影中,她是主角,饰演残障女士莫娣。总是偏着脖子,头稍稍低着,还是跛足。演员的本事就在于演啥像啥。她几乎,把一个在命运泥潭中挣扎的,顽强活着的女画家演活了。没有一点做作,好像她本身就是那样。
男主角由伊桑*霍克来饰演。在这部电影中,他饰演莫娣的丈夫。一个没有什么文化的,粗鲁的,脾气暴躁的鱼贩。他从小在孤儿院长大,没有什么朋友。保护自己的方式,就是筑起高高的心墙,别人感受到的则是冷漠或者说冷酷。
伊桑*霍克,是美国人,不但是演员,编剧,还是作家,是个彻底文化人,也可以说是老戏骨了。他参演的多部影片都非常有名。比如《死亡诗社》,《爱在黎明破晓前》,《爱在日落黄昏时》以及《爱在午夜降临前》。尤其是“三爱”特别精彩。
莫娣画作,来自网络一部电影,就是一段故事。这部电影也是,只不过,它不同于其他电影,比如《人之怒》。它情节简单,叙事舒缓。且,背景是阴郁的,似乎,拍摄时专门选择阴天来拍。主角活动的小屋子,也只有一盏油灯,光线也是昏暗的。
可,对比主角莫娣的画,就可以看出来,生活在这个环境中的莫娣,心态是多么阳光,明朗。
电影开始,莫娣就是众人眼里累赘。被嫌弃,被当做物品扔来扔去。她弟弟,买了父母留下的房子,把她扔给了寡居的姑妈。姑妈也嫌莫娣碍眼,处处挑刺。
当时,已经是大龄剩女的莫娣,决定靠双手来吃饭。可,现在工作不好找,那个时候工作也不好找呀。
正巧看到一个叫艾弗雷特的鱼贩需要一个女佣。莫娣步行很远,拿着招聘的小纸片,去找鱼贩。甫一见面,还是被嫌弃,嫌她手脚不利索。
可,除了莫娣,并没有别人应聘。于是,艾弗雷特勉强接受了这个瘦瘦、弱弱的女子。
初次到这个陌生的家,莫娣并没有感受到温暖,而是极其粗野的对待。
还记得陶渊明的故事,他家曾经请了一个仆人。陶渊明给他的孩子说:“此亦人子,请善待之”。
远在加拿大的落魄的鱼贩,可能并不知道陶渊明。他的智慧也没有延伸到情感领域。他蛮横的对莫娣说,在这个家的排序,我,狗,鸡,下来才是你。为了活着,莫娣忍了下来。在受气的时候或者在挨打之后,她会拿起画笔,沉浸在自己想象的世界中,或许,画画对莫娣也是一种疗愈。好在,粗鲁的艾弗雷特也是长心的,他不阻止她画画。
网图这个世界上,很多幸福婚姻都有一个痛苦的打磨过程。莫娣婚姻也是,在和艾弗雷特交往中,两人渐生情愫。莫娣感到了艾弗雷特粗野中的贴心,艾弗雷特感到了莫娣柔弱中的坚强。
于是,他们走进教堂,举行了婚礼。虽然祝福的人,极少,那又怎么样呢?一对苦命的鸳鸯,他们的内心是甜蜜的。
这个时候,莫娣的画被人发现,已经可以卖钱了。艾弗雷特虽然嘴上不饶人,可,却默默承担起了更多的家务。只为了莫娣能做自己喜欢做的事。
这个世界上,伤你最深的往往是最亲的人最熟悉你的人。我们的莫娣也一样,在她最年轻漂亮的时候,曾和一个男子相恋。当得知莫娣有身孕后,就抛弃了她。后,莫娣生下一个女孩。在莫娣昏迷不醒之时,莫娣弟弟与姑妈私自卖了孩子,只为了省钱,减少麻烦。从不顾及莫娣心情如何。还可恶到撒谎说,莫娣生的孩子是畸形,已经死了。这是莫娣一辈子的伤痛。这也是导致莫娣和艾弗雷特结婚后,一直没有孩子的原因。而,这样的事情,在姑妈临终前,莫娣才知道。
电影中,有一个细节。艾弗雷特开车带着莫娣去看她的养在别人家的女儿。她也只能躲在一边,偷偷看看,偷偷离开。我也是一个母亲,看到那里,就莫名心酸。
看一些伟大人物传记,觉得离得太远。可,看莫娣这样的民间画家的故事,就没有那种感觉。反而,感到真实可信。尤其是,在莫娣因画画成名,各个媒体来采访,买画的人络绎不绝。艾弗雷特反而吃醋了,觉得自己配不上莫娣。可能是低自尊心导致的,他怕莫娣离开他。和莫娣吵架,说反话。可,莫娣没有。她没有像成名之后的诗人余秀华,立刻离婚。她反而对艾弗雷特说,你对我是最好的,你给了我最好的。
从开始的粗野对待到后来的相濡以沫,他们成了彼此的拐杖,相依共生,谁也离不开谁了。写到这里,我想起一句话“唯有爱使人灵魂完整”。
莫娣,没有接受什么高等教育,因身体原因,很早就辍学了。在自己亲人身边,处处被嫌弃。和艾弗雷特结婚之后,才有了一张安静的书桌,才能安静的画画。
她在墙上画,玻璃上画,木板上画,小卡片上画。他们的小屋,也因为画满了画,而显得格外得温暖与绚丽。
窗前飞过的一只黄蜂,门外的一束野花,天空中的一朵流云,远处的白房子,房子旁侧的绿色树木,都会入画,都会跑到她的作品中。平凡、普通的日子,因为画画出现了一抹亮色,也因为画画而格外生动。日出而画,日落而息,那样的生活,不正是人们所追求的现世安稳,岁月静好吗?
春去秋来,时光飞逝。因为疾病折磨,莫娣行走愈加不便,手也握不住画笔了。可,她始终没有放下画笔,直到她生命最后。她躺在病床上对艾弗雷特说,我是被深爱过的。
失去莫娣的艾弗雷特,感受到了从不曾有过的寂寞与孤独……
电影结束了,思考还在继续。说起西方大画家,我们耳熟能详可能是梵高,是达芬奇,是毕加索。而,对莫娣,知道的人不多。知道不多,不一定不重要。这个一辈子都没有上过大学,一辈子都没有出过国,一辈子都没有离开自己家乡的女子,像是生长在野外的一株格桑花,坚韧,不屈,向上,阳光。不管生活赐予她怎么的命运,她都能乐观面对。千疮百孔的人生,她只相信坚强。爱情滋润了她的生命,她的故事滋润了我们的心灵!
总的来说,整部电影光线恰到好处,人物表演淋漓尽致。艾弗雷特的粗鲁,莫娣的柔韧,姑妈的自私,弟弟的贪婪,似乎都是原本的样子。感谢导演艾斯林*沃尔什,感谢莎莉*霍金斯,感谢伊桑*霍克,是他们的敬业,成就了这部深情感人的好电影。豆瓣评分高达9.0。即便你看过一次,第二次刷,依旧会流泪。真的给跪了,吐血推荐哈。
莫娣的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