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镜子》:从三类孩子,浅析人物形象背后的象征意义
导语
最近迷上了微电影,忙碌于课业,很难去完完整整的看一部动辄两小时起步的电影,微电影倒是可以拿来解解馋。微电影与一般的电影相比,尽管内容很短,可是其内涵却往往让观者回味无穷。可以说,微电影真正地以简练的语言,表达出了无限的外延。《小镜子》正是这样一部作品,短短十多分钟的时间,可是却真的让人有些惊叹。原因很简单,《小镜子》并非是个例,而应该是大多数人都曾经有过类似的经历,仅仅是这一点,便足以使人共情。这部微电影的逻辑顺序其实非常简单,基本上只有一条时间线,乍一看你甚至可以说其中的情节有些莫名其妙,不过细细想来倒也让人莞尔一笑。
这部电影是由程超执导、张磊担任制片人,郝一铭、张芷静等演员主演。同样让人迷惑的是这部电影的豆瓣评分仅仅为6.2分,可这部电影却同时又获得了许多奖项。也许,正如我之前所说,微电影有时太过于艺术化,而一部艺术化的电影往往要牺牲一部分情节,否则清清楚楚反倒落了俗套。可以说微电影往往是一件件艺术作品,里面充满了象征意味。正如本片名为《小镜子》,很显然,小镜子绝不仅仅指梳妆用的小镜子,它一定有着更深刻的内涵。
童年真的是无忧无虑的吗?童年是否也有烦恼了呢?曾经年少的你是否也对某个人,某件事怦然心动,从而勇敢探索了呢?倘若真相是残酷的,你是否还会矢志不渝呢?不知何时开始,大人们渐渐忘了孩童时的烦恼,以至于到现在回忆起孩童时期,众口一词,都认为做孩子是最快乐的时候。《小镜子》给这些问题做出了解答,尽管其中几乎没有一对话,甚至孩子们之间也没有任何言语交流,可是孩子们的一言一行又何尝不是影射着某种社会现象?
《小镜子》中发生的事情很简单,也仅仅只有有限的几个镜头,可是它对于美好的追求是深刻的。今天,我想从电影中所展现出的三类孩子去分析影片对于美好的探讨和其中的象征手法。
第一类:忧郁的男孩
真实感
影片的一开头,工人搬来了一面大镜子,放在墙角,男孩的身影印在了镜子中。男孩年纪不大,看上去正是小学生的模样,带着红领巾,穿着校服,手里拿着一面小镜子,百无聊赖地坐在那里,显得有些孤单。值得注意的是,正是男孩手中的小镜子,从影片开头到近乎结束,都一直拿在男孩的手中。这是一个非常好的铺垫,也是一个让人疑惑的地方。为什么男孩要手拿小镜子?这个镜子有什么用处呢?
在看完《小镜子》,我们自然可以知道,小镜子是男孩用来“撩妹”的工具。当别的男孩子还停留在靠打乒乓球吸引楼上漂亮小妹妹看的时候,男孩借助手中的镜子的反光,照亮女孩家的窗子,吸引她来看。并且往后的每一次,男孩都用镜子的反光去吸引女孩探出窗外。可以说,小镜子已经成为了两个孩子之间心照不宣的暗号。
所以,小镜子是什么?小镜子代表的绝不是成年人世界中的情爱,这里更像是男孩子对美好事物天然的好奇心。镜子是全剧的一个线索,贯穿了电影始终,它两个封闭内心世界搭建了一个桥梁。从全剧的开始,我们就能感受到男孩的孤独,只见他不苟言笑,妈妈也让他自己玩儿。至于女孩,看到最后我们就会知道,女孩其实是个残疾人,内心同样渴望得到认可。其实也正是两个孤独的人,心灵更加容易产生共鸣。与其他几个结伴玩耍的男孩子比起来,男孩无疑是孤独而忧郁的,他对女孩的种种表现在我们看来其实只是孩子们之间的幼稚举动,可是却也正是这种发自内心不假思索地举动,才更显示出了一种真实感。作为成年人,或许我们早已不屑做这种不假思索的举动,在生活的重压之下,仿佛合群才是最好的选择,而真实却早已荡然无存。作为贯穿全剧的线索,小镜子想向我们所展现的其实正是一种真实感。
理想与现实的差距
剧中有一段非常有趣的画面,男孩第二天带了一把木剑,照旧吸引女孩往楼下看。不曾想,另外几个调皮的孩子,这次也学会了男孩的方法,纷纷仿效拿出了小镜子,结果光太刺眼把女孩给吓着了,听声音应该还摔了一跤。男孩们见到这一幕,开心得笑着,只有男孩对他们怒目而视。于是男孩跑回了家,又取出之前给女孩表演的木剑,向着四个男孩子“宣战”。结局在意料之中,尽管理想总是好的,可是现实是残酷的,胜利的天平不会因为男孩的一腔热血就向男孩倾斜。只见男孩拔剑,镜头一转,音乐响起,再见男孩之时,鼻青脸肿,镜子碎了,剑还剩半截。
其实电影中的这一段是非常微妙的。即使删去这一段,情节仍然可以继续,既然如此,为什么还要加上这样的一段呢?我认为,这是导演想向观众表达出的一种想法,理想和现实往往有着不小的差距。男孩舞剑“宣战”,何尝不是将自己幻想成一个可以打败坏人,守护美好的英雄?许多动画片中通常对孩子们宣扬的正是这种观念,只不过现实通常并不遂人愿。这段情节在我看来一方面想告诉我们的是这一点,其实仔细想想,也正是这种小男孩式“英雄行径”,才将人物塑造得更具有真实感。
缺乏理想现实主义是毫无意义,脱离现实理想主义是没有生命。
所以影片想要表达的仅仅是现实吗?不,正如罗曼·罗兰所说的,人生既要有现实,也要有理想。当生活只充满了现实的时候,那么人类一定会一步一步迈向死胡同。纵观历史,人类从来都不仅仅满足于任何现实。纵然明天可以赚大笔财富,后天可以升官发财。失去理想的现实所能造就出的,不过是一个空中楼阁式的范例,是虚假而不真实的,到最后只会沦为世俗。《小镜子》所要展现出的不仅仅是现实与理想的差距,而更有即使现实黑暗残酷,也要心怀理想的坚持。
破镜该何去何从
“宣战”过后,男孩英勇“牺牲”,只剩下一个破碎的小镜子,男孩一定是沮丧的。只见他躺在地上,许久也不动弹,而后才慢慢爬起。女孩看到了男孩的窘样,伸手示意男孩来找她。男孩犹豫了一下,终是鼓着勇气,踏上了楼梯。当他看到女孩的时候,大吃一惊,他发现甜美可人的小女孩,居然是一个没有腿的残疾人!我想,在那一瞬间,男孩心中的那面镜子也碎了。而我们作为观众,心中的那面镜子大概也碎了吧。为什么这样一个可爱的女孩却偏偏失去了双腿呢?莫非真是命运不公?
此刻我明白了为什么电影要以小镜子为题。小镜子既是指现实中男孩女孩之间的心灵桥梁,同时也是指每个人心中对于美好事物的期盼。当镜子破碎,我们又该何去何从?男孩用行动去诠释了一切。女孩示意男孩走近自己,想要给男孩擦去打架流下的鼻血。可是回过神来,男孩已经消失不见了,女孩一下子失落地低下了头。
就当我们每个人不禁感叹,就连孩子的世界也变得如此现实的时候,男孩出现了!尽管小镜子被摔破了,可是他找来了一个更大的镜子。人人皆知破镜难重圆,可是此时此刻,我想,男孩将破镜真正地重圆了!
第二类:尽管身残,却向往外界的女孩
女孩同男孩一样,贯穿了全剧,可以算是影片中的另一条线。值得一提的是,女孩在剧中的动作非常简单,几乎只有探出窗外和用望远镜去看玩耍的孩子们的动作。其实这里我们不妨认为是导演设下的一个伏笔,诚如我们所见,女孩向往着外界,可是却从始至终只在楼上看,不禁让人奇怪为什么她不愿意下楼。直到男孩上楼找女孩发现女孩残疾的时候,才算揭晓了答案,这里是意料之外的,可是仔细想想却又在情理之中,可以说,影片采用了欧·亨利式的结尾,回味无穷。
望远镜的象征意义
想要分析女孩的人物形象,望远镜也是其中一个不可或缺的突破口。望远镜具有非常重要的象征意义,我们知道女孩残疾,坐在轮椅之上甚至无法下楼,只能通过望远镜去探索外面的世界,此时望远镜就成为了女孩连接外面事物的媒介。望远镜意在“望远”,女孩希望能尽量看到更远的地方,看得更清楚其实是一种对外界的向往。
特别是在影片的末尾,望远镜的视角中,一群大雁飞过。因为残疾,女孩终日被困于楼上,南飞的大雁却可以翱翔于蓝天,而向往外界的女孩不正是向往着自由吗?
也正因如此,即使是男孩近在咫尺,不用望远镜也可以看得清清楚楚,女孩还是拿起了望远镜去看,仿佛希望能将男孩的身影拉得更近,看得更清楚。望远镜于女孩来说,已然充当了女孩的腿,带着女孩来到男孩身边,带着女孩去探索这个世界,感知世界的善意。
女孩的勇气
除此之外 ,女孩是勇敢的。作为一个残疾人,她不会不知道被别人嘲笑的滋味。当她站在窗台边看其他孩子的时候,对于其他孩子又何尝不是一种镜花水月般朦胧而神秘的美?在高楼之上,她可以尽情地展现自己,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女孩参与到了其他孩子们的社交活动中,内心获得了满足。可当她选择了让男孩走近她,其实是一种鼓起勇气的行为。在男孩看到她的一瞬间,幻想破灭,男孩会头也不回地转身离去吗?还是能坦然面对女孩与想象中的偏差?
我们不知道男孩一瞬间的心理活动,更不知道女孩为了此刻所鼓起的莫大勇气。我们只能猜测着男孩接下来的行动是什么。当女孩准备拿纱布帮男孩擦血,男孩却转头消失不见的时候,我想女孩的内心是失望的。所幸,男孩最终并非抛下女孩,而是拿大镜子去了,算是圆满的结局,观者会长舒一口气。可是即使是男孩没有回来,我认为女孩的选择是更值得钦佩的,因为直面自己的残缺比什么来的都更艰难。
做一件事情,不管有多难,会不会有结果,这些都不重要,即使失败了也无可厚非,关键是你有没有勇气解脱束缚的手脚,有没有胆量勇敢地面对。很多时候,我们不缺方法,缺的是一往无前的决心和魄力。不要在事情开始的时候畏首畏尾,不要在事情进行的时候瞻前顾后,唯有如此,一切才皆有可能。
第三类:玩耍的孩子们
玩耍的孩子们在影片中只能算得上是次要人物,却不可或缺。推动了整个情节的发展和任务形象塑造,特别是对于男孩的性格塑造。男孩对于现实和理想的理解离不开这些孩子们,男孩与女孩相见同样也离不开这些孩子们。举最典型的两例,男孩最初用小镜子示意女孩是因为其他孩子们一起看女孩,还有男孩走近女孩发现真相是因为男孩想要维护女孩,和其他孩子们打架受了伤,女孩想要帮助男孩包扎。
玩耍的孩子们是一种校园霸凌的形象吗?倒也算不上,他们和男孩一样只是处在一个有着强烈好奇心的年纪,尽管这种好奇心可能会对别人带来伤害。作为一群孩子,他们尚未有明辨是非的能力,他们喜欢去效仿别人,看男孩用小镜子吸引了女孩的注意力,他们第二天也每人带了一个小镜子,结果还将女孩吓到,听声音似乎女孩慌乱之中还将东西打翻。
鲁迅先生说了那么多名言,但是有一句用来怼熊孩子和熊家长却是再贴切不过了:
“小的时候,不把他当人,长大了以后,也做不了人。”
不过也就仅仅于此了,孩子们的形象并不难理解,最主要的作用还是推动情节的次要人物。他们只不过影射了社会中大部分人的跟风心态,人云亦云罢了。
结语
《小镜子》作为一部微电影,篇幅很小,仅仅只有14分钟,向我们展现出的是一个有孩子构成的小圈子。场景选得很有怀旧感,与治愈向的文本内容契合,颇有乡愁感——不惟是时空上的怀缅,更是心理层面无法回归童年的怅然。以镜子为创设人物性格(前史)和推动情节发展的标识性道具,同时兼具构图功能——落地镜的画框,望远镜视角。整体清新自然,稍嫌单薄。
尽管如此,《小镜子》不失为一部优秀的怀旧微电影,值得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