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经典圣贤书友会更文800字点赞

诗经·劝诫17

2022-10-12  本文已影响0人  杏花疏影1

泂酌彼行潦,挹彼注兹,可以餴饎。岂弟君子,民之父母。泂酌彼行潦,挹彼注兹,可以濯罍。岂弟君子,民之攸归。泂酌彼行潦,挹彼注兹,可以濯溉。岂弟君子,民之攸塈。《泂酌》

远舀那个路边的积水,把那个水缸都装满,可以煮饭菜也可酿酒。君子高尚敦厚的品德,才可真正成为百姓的父母。远舀路边积水坑,舀来倒进我水缸,可以把酒壶洗清爽。君子高尚敦厚的品德,百姓心悦诚服地前来归附。远舀路边积水洼,舀进水瓮抱回家,可以洗涤和抹擦。君子高尚敦厚的品德,百姓心悦诚服归附爱戴他。

这是大雅中较短的一首诗,对这首诗主旨的解说,各家之见颇有差异。从诗的内容来看是召公教导成王的诗,核心是治理天下要以民为本,强调了民生的重要性。全诗三章,每章五句,重章叠句,反覆歌咏。

首章诗人从远处流潦取水为兴句,其意在于,以水在生活中的重要,象征君子“为民父母”,君子在百姓心目中地位的崇高。作为执政者要敬从天意、安国保民。“泂酌彼行潦,挹彼注兹,可以餴饎。”泂:远。酌:古通“爵”,中国古代的一种酒器。彼:那个。行(háng)潦(lǎo):路边的积水。首句的意思就是说用一个酒器去舀路边的积水洼里的水。挹(yì):舀出。注:灌入。兹:古同“滋”,增益;多。餴饎:煮饭做酒。旧训酒食,可以蒸菜也蒸饭。第二句的意思是把那个水缸都装满,可以煮饭菜也可酿酒。“岂弟君子,民之父母。”恺者,大也;悌者,长也。君子之德长且大者,才可真正成为“民之父母”。也就是说君子高尚敦厚的品德,好比百姓的父母。

二章诗人继续以从远处流潦之水起兴。“泂酌彼行潦,挹彼注兹,可以濯罍。”流潦之水本来浑浊,且又处于远方,本来很容易被人弃之不用,但如能舀过来倒进自己的水缸,就可以用来蒸煮食物,洗濯酒器,成为有用之物。“岂弟君子,民之攸归。”攸:所。归:归附。这正如远土之民,只要君王施以仁义,便自然可以使他们感恩戴德,心悦诚服地前来归附。

三章与前二章节相同,只是换了两个字而已。“泂酌彼行潦,挹彼注兹,可以濯溉。”远舀路边积水洼,舀进水瓮抱回家,可以洗涤和抹擦。“岂弟君子,民之攸塈。”君子高尚敦厚的品德,百姓心悦诚服归附爱戴他。荀子说:“恺悌君子,民之父母。”彼君子者,故有为民父母之说焉,父能生之,不能养之,母能食之,不能教诲之,而君者,已能食之矣,又善教诲之者也。”召公在周公摄政期间是成王的老师,很得成王信任,成王在死前还托孤给召公。可见召公的地位与周公相差无几。

大雅·泂酌这首诗很短,一般人认为是召公所作,来劝誎成王的。我们从诗歌表现的内容来看,也确是如此。《毛诗序》云:"《泂酌》,召康公戒成王也。言皇天亲有德,飨有道也。"当然了它的核心就是治理天下,应该以民为本。从这首诗里我们看到召公告诉成王,要承担振兴周王朝的重大使命,就要有敬天秉德的爱民品德。只要君王施以仁义,便自然可以使他们感恩戴德,心悦诚服地前来归附。对此,方玉润有如下发挥:"此诗总是欲在上之人当以父母斯民为心,盖必在上者有慈祥岂弟之念,而后在下者有亲附来归之诚。曰'攸归'者,为民所归往也;日'攸塈'者,为民所安息也。使君子不以'父母'自居,外视其赤子,则小民又岂如赤子相依,乐从夫'父母'。故词若褒美而意实劝戒。"此诗一直在强调执政者要使民众既能够感受到父亲般的尊严,又有母亲般的亲切,这样才可以做民众的父母。此诗借生活中常见小的事物起兴,且重章叠句,反覆歌咏。在有限的词句内包容了无限的真情,美溢于辞,其味无穷。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