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cago梦魇,缠绕着绝大多数码字的人
开始将简书作为新的码字平台,是源于偶然看到的一本书里的推介,那书的作者据说是阿里巴巴平台十大写手,同时,从他书里我第一次知道了互联网时代商业的套路和自媒体运作的秘密。
看了些简书文章,居然很多教写作,本人虽码字多年,苦于无人指导,并未窥得好文章个中真谛,现在看到写作教学,一口气关注了几十个,日看夜看,终于下决心注册了简书号,开始码字。
一敲键盘才发现,学的那些套路不晓得如何用,写了些东西跟推送的文章一比,总觉得缺少了些什么,强大的算法已经掌握了我的需求,推送文中,诗歌、散文、小说占比并不大,分析了半天才看出来,一大半被推的文章,都是实用型,特别是教如何写作,如何快速成名,迅速赚钱,那些标题营销中的数字,实在太有诱惑力。本以为是作者分享经验,点进去看到一半,原来也是一篇营销的软文,喂!那谁?你妈妈喊你快来上写作课。
我想学学这些靠码字买了二套房的神手,也来点实用型的干货,这样好合着平台推文的拍子,如他们所言迅速积累起关注度,迅速赚到真金白银,迅速实现出书梦。思来想去,觉得自己才疏学浅,不敢轻易班弄,只好作罢,写一些生活的琐事和其他类型的东西算了,至于结果怎么样,倒是其次。
可能很多码字的人,面对无所适从的强大的码字世界,都会像我这样劝慰自己,标榜自己不是奔着成名赚钱去的,反倒是咪蒙式的心灵毒鸡汤,又将我们这些假正经的小心思捅破,于是平台上越来越多简单直接粗暴引导成名赚钱的文章,泛滥成灾,直至有人文中大呼:写文章圈粉,靠的就是不要脸!让人很容易就想起来若干年前在机场,在企业,在大学宿舍,那些个成功学大师们挥舞着手臂,引导学员们铿锵有力大喊,我们的目标是赚钱!赚钱!赚钱!诸如此类的场景。
这情形,直接诱发了我生造词汇的欲望,于是就有了这个术语“Chicago梦魇”。
翻译一下,“芝加哥梦魇”,写个英文,显得洋气。什么鬼?其实这个词是我想到一部好莱坞老片子《芝加哥》后,与当下嘈杂的网络码字环境结合造出来的。
很多码字的文青看到这里,都知道我要说什么了,没看过的,我就叨叨几句。这部电影是2002年奥斯卡最佳影片,故事老套,说上世纪上半叶大都市芝加哥,人们生活百无聊赖,需要媒体的引导,人们才能找到生活的乐趣,而媒体只要抓住爆炸性的新闻事件,就能俘获观众的眼球,于是,各种丑闻、杀人、官司等等就成了媒体与瓜众们追逐的热点。
女主一直渴望能成为真正的爵士舞演员,一个卖家具且有着老婆孩子的渣男欺骗了女主,说能带她进入某个演出团体,于是女主献身,沉溺在未来鲜花掌声的美梦中。早晨起来,渣男穿裤子准备开溜,女主追问承诺,渣男说我为了骗你上床,什么话都能编出来,女主顿感梦想幻灭,开枪顶翻了渣男。
锒铛入狱后,女主遇到了曾经的偶像,一位歌舞演员,枪杀了妹妹和奸夫老公。二人开撕不休。后来通过胖狱警介绍,女主委托了一位从未败诉的律师来为其洗脱罪责,于是律师出谋划策,买通媒体,为女主精心编织了几个故事,连假怀孕都用上了,最终在法庭上泪击陪审团,成功脱罪。
女主出狱后,她曾经的偶像也成功洗罪脱身,二人有着成名于赚钱的共同目标,于是组成一个团体,以性感和女权为卖点,大红大紫,在演出中,二人还不忘将她们昔日杀人的光彩点显摆出来,举着道具枪,向台下观众扫射,人们山呼海啸,如痴如狂。观众们完全忘记了她们那罪恶的过往,而她们也忘记了自己杀人犯的本色。
就是这么个故事,当然剧中用歌舞和故事穿插推进的结构,很有意思,也是好莱坞颁给此片最佳影片的一个标准。我想说的是这个电影的故事给人带来的心灵的颤抖,为了成名与赚钱,操盘的律师、两个杀人犯与媒体、体制、社会沆瀣一气,互相利用,给人以一种美好热烈的自由生活的假象。人们为了名和利放弃生命和道德的底限,为了名利不择手段,为了名利惺惺作态,为了名利颠倒黑白,每个人心里都缠绕着一个可怕的梦魇,上演一场一场荒诞不经的表演。
成名,应该是一切码字者的终极梦魇,成名的诱惑刺激了所有以文字为生的人,而在如今网络发达个体崛起的时代背景与媒体舆论的导引下,赚钱似乎又成了比成名更诱人的新葡京,人人摩拳擦掌,跃跃欲试,似乎成名与赚钱一体两面的这个熊掌,真的可以通过短平快的操作,能够迅速实现,尽管大多数码字者以情怀或种种名头掩饰内心真实的渴望,但也有越来越多的人,将这份心思袒露出来,甚至写成了各种月入多少多少的文章发布出来,拥趸甚众。因此细看多数得以成名或赚钱的文章,比起芝加哥故事中的故事,更加离谱。而且除了码字的,那些网络短视频卖丑、网红们喊麦吸毒婚外情、明星们与狗仔队之间的撩骚,更是赚足了眼球。
其实我们心里都清楚,平凡世界里绝大多少码字者的自深深处,都有Chicago梦魇如影随行。对成名和赚钱的渴望没有错,这个去中心化写作的时代,早就没有了什么文坛,就如导演韩寒还是作家韩寒时说的,文坛算个p,谁也别装b。只是,太直接太赤裸裸,不显得很那个吗?
舞池里尬舞的人多了终究会被踩到脚,网络上欢呼的人多了听不到内心的声音,自己写字究竟想要什么,如人饮水,冷暖自知,计划出远门的,就不能在意一路的辛苦。简书只是个舞台,码字的人不分良莠都可秀出文字,看简书文章,那些干货教程受用的,随喜赞叹,那些标题党的东西,想想Chicago梦魇,一划而过。
如遇到真正有点文学内涵的安静的东西,就认真读读,如果自己也是码字的,最好能遵从本心,不管码出什么玩意儿,都尽量摆脱Chicago梦魇的纠缠与驱使,哪怕有朝一日真有些读者喜欢,也不可轻易给人授课,毕竟,写文章这么自由度极高、私有化极深的隐秘的灵魂活动,怎么会有统一的标准呢?更何况,好为人师从来都不是我们的传统美德。
In the Jante Hou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