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次阅读《当我遇见一个人》收获二

2024-05-23  本文已影响0人  卉卉尧尧

无论父母的话说的多漂亮,貌似多尊重孩子,但只要起心动念想要改变孩子,孩子感受到的就不是爱,而是能量被阻塞。

面对孩子,父母只需要保持一份敬畏,若不懂爱,至少不要自作聪明的切断孩子自救的活路。

心理咨询师看到几乎每个孩子都有意识或无意识的自救,然而悲惨的是每次自救的努力都被父母不断较劲的纠正,这才导致问题行为因心里痛苦而外显出来的症状持久存在。一些精神分裂,有自杀倾向的青少年,他们没能拥有一个自救的空间,最后被父母一路送进了精神病院或者是火葬场。停止评判,不再控制孩子按照所谓的正确方式来生活,那么至少孩子还可以自救。甚至有可能发展出个人的能力。

比如多动症孩子多动是因为婴儿时期到处探索的行为被严重打断,无法通过丰富的体验来发育自己的感官神经系统,所以潜意识才会支配身体,获得加倍弥补。如果父母通过管制或者抗躁狂药物来打断这个弥补过程,结果可能有两种,要么造成不可逆转的损伤孩子不再对外界产生兴趣,要么多动的行为将长久持续下去。

每个人成为现在的样子都自有其原因,我们能给予的最好支持就是不评判,不打扰。只要父母肯努力,没有孩子搞不砸。

荣格说:你连想改变别人的念头都不要有,作为老师要学习像太阳一样。只是发出光和热,每个人对阳光的反应有不同,有人觉得刺眼,有人觉得温暖,有人甚至会躲开。总之破土发芽前没有任何迹象,那是因为还没到那个时间点,永远相信每个人都是自己的拯救者。

不改变别人并非因为别人不可改变而是改变的念头会阻碍别人的成长当我们觉得别人应该变得更好的时候,已经看不到真相,看到的只是自己的投射。

成长本是一件不断流动变化的乐事,谁有那么大毅力被允许一次就会永远坚持不变。是父母自己的内心被束缚太久才会执着于想做坏事,并且把坏小孩的愿望投射给孩子。父母看到的外面没有别人,只有父母自己。

投色是有能量的,如果父母坚持不懈的把负面的担心和评判投射给孩子,就等于在给孩子创造一个负面的现实,再好的孩子也会被父母长期的负面催眠搞砸。

孩子内在的智慧和节律会指引他,我经由焦虑恐惧看到的他并不是他本身,而是自己被压抑一面的投射。

我们与社会的关系不过是在一次又一次的重复体验童年熟悉的感觉。让孩子内心富足并不一定需要父母经济富裕,关键是父母能否不评判孩子的欲求?孩子在不受父母控制的前提下发展出来的才是真正的自控力,而且是精神内核,并不对立分裂的自我控制。

给孩子生命最好的滋养是确认孩子的感受。

反人类情感,这样的母亲似乎专门和孩子的真实感受过不去。总忍不住要逆转孩子的情感。反人类情感的人,因为自己对获得爱和美好已经绝望,所以一旦看到别人心中升起爱兴趣和希望,就会冲上去扼杀把美好的气氛逆转成阴暗绝望的气息,一起拖进坟墓。

我们最容易犯的一个错误是试图解决对方的情绪。确认孩子的感受。孩子可以提要求,但妈妈也可以拒绝。如果父母以平等尊重的态度对待孩子,孩子其实非常好协商。比和大人协商容易的多,最不讲理的孩子往往有一颗最讲道理的心。

不带评判的拒绝,没有委屈的付出,爱的流动如此之美。

冲突是生命历程中必然的体验之一,是孩子生命张力的体现。孩子的能量向天然流动的河流一会儿平缓,一会儿团结,有平流,有漩涡,一切本是无常的体验。父母长期的评判会让无偿的能量表达固结成很长的心理创伤,让冲突变成阻碍成长的坏事。有时候孩子的各种生命状态难免让父母已经充满自愿的头脑,焦虑不安,父母若能自己去面对那份不安,不干预,不评价孩子可能在一抬头孩子已经转换到其他状态了,孩子本无事,父母自扰之。

当我们完全不想改变对方时,才可能真正陪伴对方。

没有人喜欢被说教,没有人喜欢被控制,当我们想要改变对方时,无论出发点多么好道理,多么正确,其实都是在传递我不喜欢你现在的样子,你应该变成另外一个样子。这个改变本身就会让对方感到抗拒。

真正的陪伴是关注,但不打扰。

赡养孩子的过程会把父母自身曾经经受过的心理创伤激发出来,如果父母自己的童年会按育儿过程会经历各种痛苦。父母对待孩子的方式决定了孩子的性格,孩子的性格又决定了他一生的命运。

当我们因为经济不宽裕,无法满足孩子的母亲或者渴望时,可以诚实的对孩子说,我看到了你的需要。他很好,只是爸爸妈妈暂时钱不够,无法买下他从小被及时回应的孩子两岁左右已经非常好协商。

孩子的需要未被满足,也许会伤心,但不会顾忌成心理创伤。然而有的父母不诚实面对自己转而攻击孩子,你的需要太过分,你不应该提出无理的要求,这种事情或经常发生,孩子就会深信自己的欲求是可耻的,自己的欲望应该压抑,隐藏,面对世界不敢直接发出自己的声音。总是缩手缩脚,严重的会成为老好人,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似乎无欲无求,实则自我塌陷。

情绪本身不伤人,它会升起也会消失,是个自然流动的过程,只有当情绪的天然流动经常被阻塞,才会在心里形成创伤。比如有的父母把各种冲突都说成是孩子的错,告诉孩子你不应该提这种要求,不应该有这种感受,禁止孩子表达情绪,造成孩子意识和潜意识的分裂。这才是形成心理创伤的基础。诚实的父母不扭曲孩子的感受,不扭曲就不会分裂,就会自然疗愈。

做好父母需要强大的自我认识,自我成长的意愿,然后像母狮子一样充满力量捍卫自己的孩子。教育的本质其实是父母的自我修行。

没有界限,只因缺乏爱的能力。没有界限不是因为无私,没有界限,哪怕是付出也是自私的行为。的身体只能承受一个灵魂,如果父母的控制密不透风,孩子实际上已经精神死亡。

如果家庭中有一个总是替别人操心,为别人付出的超级好人,这个家庭甚至会四分五裂,家庭成员彼此仇恨。家长每一次为孩子好的控制都是在削减孩子的自由创造力,消耗孩子的生命活力。

真正的好心是尊重每个人的不同,尊重别人按照自己的方式生活,只有当别人希望听取我们的意见时,我们才真诚的分享自己的看法。这样的好心必然得到善意的反馈,共生自我控制别人,同样也非常容易被别人控制,没有能量捍卫自己的界限。 比如男人无法拒绝朋友借车,女人没有性欲却无法拒绝伴侣的性要求,已经结婚的人需要把大部分精力和财力投入原生家庭,妈宝男的婚姻悲剧,不懂拒绝的关系,看时一时保住了表面和谐。暗中却累积了很多愤怒,最终破坏关系。

每个人的人生都是自己的选择,包括生病,我们无需为别人的选择负责。拒绝承担不属于自己的责任,在实践过程中可能会面临艰难的选择。

我们不是一定要和父母修复关系才能自我成长,父母也许一辈子都不会有能力真正看见孩子,但我们依然可以成长并且拥有爱父母或者不爱父母的自由。

随着自我认识的不断深入,我们终会发现父母身上令人厌恶的能量在自己身上一样不少。当这些阴影逐渐被觉知照见,我们的内心便不再分裂,自然会从与父母的纠缠中解脱。

父母的控制欲伸向哪里?孩子的一生都将在那里体验到扭曲的痛苦。若父母把孩子的人生都活了,孩子活什么?少一份控制孩子的人生就多一种可能。

人只有当真实感受被确认时,才会产生幸福的存在感。我一旦中了正确观念的毒,就会漠视甚至完全否认孩子的真实感受,家庭变成了地狱。

父母可能婚姻不幸福,工作不理想,即使有一大堆缺点也不要紧,孩子并不需要完美的父母。只要父母能管住自己,不试图去教育孩子怎么生活,怎么思考,孩子就可以活出远超出父母想象所及的精彩人生。遗憾的是有的父母越是自己活的悲催,就越有无穷无尽的欲望去操控孩子的一切。甚至以死相逼。

亲子关系中的控制与反控制往往是因为这些父母在自己婴儿期没有得到及时的回应和抚慰。哭闹不被理睬甚至被送到别人家寄养母亲的不可控性和无法预期是婴儿时时刻刻承受着不存在感,这种感觉比死更可怕,所以他们长大后才会疯狂的追求控制。

我心中没有控制别人的欲望,任何人也无法控制我。

若未品尝过爱和自由,父母会误以为与孩子的关系只有控制心理病态的父母。经常威胁孩子,你不让我管,是吧?好,以后你的任何事我都不管了,孩子感受的要么是控被控制,要么是被抛弃。这就是父母如此惧怕自由的原因,自己内心不自由,也恐惧孩子完全的自由。正因为恐惧才会对自由投射各种负面联想。

父母在哪个方面不控制孩子,孩子就会在哪个方面发展的好。

到底什么事情该管,什么事情可以不管?判断的方法是:这究竟是谁的事情?如果是孩子自己的事情,无论父母多么看不惯,也要努力管住嘴巴,内观自己。如孩子希望听到父母的意见,那么父母最好与他分享活生生的体验,而不是仅仅是告知高明的结论,少一个答案,孩子的人生就多一种可能。

在人的攻击行为背后是对爱的强烈渴望,渴望有一个人能够宽容自己所有的攻击,能够无条件的爱自己,能够把自己从无尽的痛苦中拯救出来。

把能量集中向内觉知自己的情绪感受,安抚自己内心的婴儿,所有对别人的指控都是自我指控。

身穷穷一时,心穷穷三代。若父母没有觉知反馈乏感和愧疚感传递给孩子,那么孩子未来跟金钱的关系也将沉重而艰难。

三代出贵族指的不是必须积累三代的财富才能培养出贵族。而是指内心的匮乏感,经常要经历三代以上才能转变,不是贫富,而是父母对金钱的态度直接决定孩子将来能否丰盛。

是不是要百分百满足孩子的欲望?满足还是不满足孩子的欲望?取决于父母的能力和意愿有能力也愿意满足,那就轻松愉快的尽情满足,多多益善,没能力或者不愿意满足,那就直言相告,我暂时没有能力满足你,或者我就是舍不得花钱,父母不需要完美,但至少要诚实。诚实的父母,即使孩子得不到满足,也会知道那是父母的问题,不是自己配不上,将来依然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过上丰富的物质生活。

父母不要给孩子的头脑中设置很多的限制性信念。越开放越好。所有的信念,无论是好的还是坏的都是牢笼。

如何给孩子创造丰盛的人生?

不需要父母很有钱,不需要父母高学历,高智商。

1听见孩子的欲求

2及时回应。

3,诚实回应。

4无条件给予。

富足不取决于东西值多少钱。而取决于你给的时候能量是不是富足畅快。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